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下面就历史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互动探索的教学意境
  我们要通过努力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互动探索的教学意境等途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内在的联系性的。讲清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例如,我在《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导入的过程中,我先设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第1课学到的原始居民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顶洞人生活时期的原始人,你认为仅靠采集、渔猎为生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那么,又怎样才改善原始人类的这种生存状态呢?”学生马上展开了议论:有的认为首先解决居住问题、有的认为先解决穿着问题……有的则认为解决吃的问题最重要;经过大家一番讨论得到共识:解决人类吃的问题,—也就是要有固定的食物,人类才能长期生存下去。然而教师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有了农耕,就可以过上定居生活。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是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或多个方向探索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更顺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向更多的方向发散,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进行综合复习时,对祖国宝岛“台湾”的问题讨论上,也就是“为什么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列举了以下五个要点:(1)公元230年,三国时孙权派1万多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对台湾的联系与沟通;(2)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收复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4)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我在教学中把台湾问题通过一步一步诱导,使学生更加明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又如我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之“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的讲述时引导学生:如果你是“拿破仑”,你怎样来正确评价“自己”的对外战争历史影响?这样,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被侵略国家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历史影响:(1)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2)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3)导致拿破仑帝国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让学生扮演自己的角色,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勤奋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学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章时,我先设问: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或转移经过如何?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等等。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教学时,先把问题交给学生: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国出现了哪些主要的错误,其中最为严重的错误是什么?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什么?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又是什么?通过以上质疑提問题让学生在掌握历史事件的同时,逐步养成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历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对书本、教师的盲从。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我组织学生到邻近镇参观了抗日根据地指挥部旧址(朗底励英学校抗日根据地纪念錧)。这样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在课内获得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领域。又如我在近几年升中考试前夕,组织学生开展了历史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做与历史有关的手抄报,学生自找资料,自己选题,自己编辑,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总之,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刘爱萍.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08(S1)
  [3]罗东.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8)
  [4]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韦运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以高中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教育学生,其内容非常丰富。因而,高中语文的教学培育方式要以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基础进行构建。本文重点论述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包含的丰富内容,并在其基础之上探索高中语文教学培育的方式。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方式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的第一次提出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目
【摘要】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体验观察,收集作文素材,并且通过大量阅读优秀文章,学会用准确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关键词】感知训练;收集素材;大量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追求让学生观察生活,在作文里真实记录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写真话,抒真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为了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两种思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这是广大数学老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数形结合”。多年的毕业班数学教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六年级的一些应用题,尤其是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如果你用了“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去理解题目意思,再难的题也能迎刃而解。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数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而在四项技能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为实质性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写作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寓写于听、说、读方面的训练中,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的英语能力,但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会受到教学设施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英语学习比较困难
【摘要】为了有效地促进山区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记忆,必须根据科学的英语词汇学习记忆理念,通过巧妙地设计学习活动,提倡科学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及技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记忆习惯。笔者从山区农村初中生识记单词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从创设最佳心理状态和记忆策略两个方面对提升词汇学习能力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山区农村中学生;英语词汇记忆;学习能力  英语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对于偏远农村地区来说,英语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英语口语教学。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运用激励机制,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性原则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以听说为主。如何让学生听英语、讲英语
【摘要】目前,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被置于新的高度。现阶段,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尽管很多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与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研究从笔者初中教学经验着手,分析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途径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学科重要性更加突出,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运用渗、析、创、激等策略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不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数学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一种数学思想和构建人生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趣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林明,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2018-2020)主持人,福建省“优秀教师”,广东省梅州市首届“嘉应名教师”。主要学术论著有《给教师一个支点》、《语有趣,文有味》、《不只是为了高考》(与人合著)等,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月刊》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  郑颖(以下简称“郑”):林老师,您是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进入教师这一行业的?您选择这一职业的理由是什么? 
【编者按】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教育者要追求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有人说:“教育的本义在立人,在‘上所施’与‘下所效’之间,给予人发展的能力,并引其向善。教育如果忽略了‘人’,即使形式丰富多样,其实教育也没有真正发生。”在教育教学中,韩宜奋老师以“少、慢、真、美”为理念,坚定“做真教育,做有温暖的教育”的信念,坚守“说人话,做人事,通人性,解人情”的原则,坚持“共情同行”的宗旨,创造了温暖自在、灵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