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不用花钱购买,却能透露一个人的身份。”礼仪是什么?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有的人认为学习礼仪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礼仪,幼小的孩子又不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学习那些繁琐的礼仪很不现实。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礼仪的误解。
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下面就本人实践阐述几点体会: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不仅需要幼儿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能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根据幼儿行为品质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发展其观察、语言、想象、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时他们会主动划分出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宝宝。游戏前我会提示他们:在娃娃家里做爸爸妈妈的要爱护孩子,孩子要对爸爸妈妈有礼貌,看谁扮演的角色最好。在玩的过程中他们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得活灵活现,简直就是一个充满温馨和睦的家庭。游戏不但给小朋友带来了欢乐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和谐氛围。
二、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幼儿在实践中练习
为幼儿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情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幼儿练习,还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当我发现幼儿不太会使用协商的办法来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时,我就创设一些条件促使幼儿与他人协商。如:幼儿每次从户外活动后进教室常常出现拥挤的现象,我就有意识地站在通往盥洗室到活动室的门口,开始时孩子们从盥洗室到活动室宁愿从空隙挤过去,也不同我商量请我给他们让道。后来我就有意识地问站在我后边的小朋友:“你要走过去,可我正在门口站着,你该怎样请我让开呢?”孩子开始和我商量了:“老师,请您靠边一点,我要过去。”我立刻表扬他:“你说得多好呀!本来我站在这儿是有事的,但是你这么有礼仪地和我商量,我应该让你先走过去。”有时我也有意识地为小朋友主动让道,并使孩子明白我的意图向我致谢。多次的练习使孩子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进教室拥挤的现象减少了,而且常常会听到“你先走吧!我等一会儿。”、“谢谢你”、“不客气”等文明礼仪用语。
三、将礼仪教育融入各科教育活动中
新《纲要》还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可以融入各科教育活动中。
例如:在组织语言活动《两个好朋友》时,我首先让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哪个对”、“哪个错”,然后再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争辩,使幼儿懂得了在公共场所应该怎样做,丰富了幼儿对公共场所礼仪的认知。学习诗歌《哥哥》的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第一次哥哥不理小弟弟,第二次哥哥抱住了弟弟?”使幼儿通过叫哥哥时的两种态度变化,用对比的方法,懂得了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要有礼貌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说话姿态。
四、幼儿礼仪教育工作要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别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各项礼仪的表现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目标。促使家长能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消除幼儿二面性行为表现。
礼仪教育蕴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幼儿学习的时时刻刻,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可以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和培养幼儿全面和谐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