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062
摘 要: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以身体学习为主的学科。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现行学科和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设置依据人的健康作为第一指导思想,如果没有健康,生命体质就会下降。文章首先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体育教育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期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安全 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b)-0062-02
重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及生命的生成与发展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给传统的体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凸显大学生生命的要义、优化生命存在及提升生命安全是高校体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文章在“生命”视域下,剖析在体育教学中渗入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 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活动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养成运动习惯,同时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会更加重视生命安全问题,提升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促进学生正确树立生命观。
2 体育教育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预防以外事故,更是一种对生命安全教育的促进。
2.1 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能力,尽量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同时,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技能教学等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然而由于体育活动的竞技性较强,通常都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因此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运动损伤在体育课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可行的。
2.2 国内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发展滞后
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实际操作存在较大难度。比如,有一次对26名登山队员急救演习时发现大部分的人员对急救知识缺乏了解,对于脊椎受到伤害的人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固定受伤部位,缺乏最基本的紧急避险知识。由此可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面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 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 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
目前,国内体育教学过程对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少,并比较零散的分布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中,对这些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仅是“安全的体育活动”“野外生存技能”等,其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同时这些内容缺乏具体的目标,系统性和实践性不强,给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知识体系,有思维、操作、组织等,应急避免的训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高校学生的规律。因此,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过程
高校体育教学要体现出生命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优良的品质,以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1)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展现生命的活力,通过教学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播放相关类型的视频,从视觉和听觉给学生恰当的引导,提醒学生重视安全,通过视频观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还能提高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候的应变能力,达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体育设施现状,利用相关资源给学生进行防范和预演,如火灾逃离、溺水急救等。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游戏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教师可通过利用与安全防范有关的项目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敏能力和自我防守能力;最后,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演练。教师可定期在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安排安全演习,在教师详细向学生讲解自我保护过程后通过演习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2)在体育课的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促进学生在强身健体、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综合发展。(3)在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方面,要选择贴近生活,90后大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喜爱的内容,除了喜爱的球类、武术等,还应将基本生存技能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部分户外运动,如拓展训练、攀岩、游泳等项目,最大限度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并从中学习生存的技能。在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增强运动技能,还能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在教学模式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可选择探究性教学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3.3 创设生命课堂情景
体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体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具体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创意的开设与生命安全有关的情景,情景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想得到、学得会。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和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并从体育情境中引出生命问题,让学生对此情景进行分析判断,以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反思,提高学生愿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4 体育教师要学会用包容关注生命
对体育教学而言,要摈弃“差生”与“优生”的理念,避免对学生进行分类,对同一项体育技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练习时间,然而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先天运动的差异,不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领悟、理解与最终结果存在较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体育技术并没有绝对的规范,要对学生进行“技评”意义不大。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关键是为生命发展服务,基于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生命,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体育运动的美,不可挖苦学生,而要赞美和欣赏学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为健康制定处方。
3.5 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运动环境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的管理状况、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等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体育教学的管理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允许学生个体的发展,尽量做到“三自主”,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学习的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对于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要按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考虑体育设施的整体布局、位置、采光、通风、颜色等,整体的建设要符合90后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征,良好的环境能诱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校外相关机构联合,以便能弥补高校体育资源的不足。
4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提升,高校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生命安全十分重要。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珍爱生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隋晓航.生命教育视野中的高校体育[J].西昌学院学报,2009,6(2):114-116.
[2] 李清,季建成,邬燕红.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10(5):61-65.
[3] 张笑昆,陶成.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68-71.
摘 要: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以身体学习为主的学科。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现行学科和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设置依据人的健康作为第一指导思想,如果没有健康,生命体质就会下降。文章首先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体育教育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期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安全 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b)-0062-02
重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及生命的生成与发展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给传统的体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凸显大学生生命的要义、优化生命存在及提升生命安全是高校体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文章在“生命”视域下,剖析在体育教学中渗入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 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活动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养成运动习惯,同时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会更加重视生命安全问题,提升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促进学生正确树立生命观。
2 体育教育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预防以外事故,更是一种对生命安全教育的促进。
2.1 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能力,尽量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同时,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技能教学等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然而由于体育活动的竞技性较强,通常都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因此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运动损伤在体育课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可行的。
2.2 国内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发展滞后
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实际操作存在较大难度。比如,有一次对26名登山队员急救演习时发现大部分的人员对急救知识缺乏了解,对于脊椎受到伤害的人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固定受伤部位,缺乏最基本的紧急避险知识。由此可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面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 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 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
目前,国内体育教学过程对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少,并比较零散的分布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中,对这些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仅是“安全的体育活动”“野外生存技能”等,其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同时这些内容缺乏具体的目标,系统性和实践性不强,给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知识体系,有思维、操作、组织等,应急避免的训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高校学生的规律。因此,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过程
高校体育教学要体现出生命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优良的品质,以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1)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展现生命的活力,通过教学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播放相关类型的视频,从视觉和听觉给学生恰当的引导,提醒学生重视安全,通过视频观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还能提高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候的应变能力,达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体育设施现状,利用相关资源给学生进行防范和预演,如火灾逃离、溺水急救等。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游戏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教师可通过利用与安全防范有关的项目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敏能力和自我防守能力;最后,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演练。教师可定期在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安排安全演习,在教师详细向学生讲解自我保护过程后通过演习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2)在体育课的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促进学生在强身健体、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综合发展。(3)在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方面,要选择贴近生活,90后大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喜爱的内容,除了喜爱的球类、武术等,还应将基本生存技能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部分户外运动,如拓展训练、攀岩、游泳等项目,最大限度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并从中学习生存的技能。在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增强运动技能,还能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在教学模式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可选择探究性教学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3.3 创设生命课堂情景
体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体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具体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创意的开设与生命安全有关的情景,情景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想得到、学得会。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和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并从体育情境中引出生命问题,让学生对此情景进行分析判断,以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反思,提高学生愿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4 体育教师要学会用包容关注生命
对体育教学而言,要摈弃“差生”与“优生”的理念,避免对学生进行分类,对同一项体育技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练习时间,然而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先天运动的差异,不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领悟、理解与最终结果存在较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体育技术并没有绝对的规范,要对学生进行“技评”意义不大。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关键是为生命发展服务,基于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生命,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体育运动的美,不可挖苦学生,而要赞美和欣赏学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为健康制定处方。
3.5 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运动环境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的管理状况、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等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体育教学的管理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允许学生个体的发展,尽量做到“三自主”,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学习的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对于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要按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考虑体育设施的整体布局、位置、采光、通风、颜色等,整体的建设要符合90后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征,良好的环境能诱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校外相关机构联合,以便能弥补高校体育资源的不足。
4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提升,高校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生命安全十分重要。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珍爱生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隋晓航.生命教育视野中的高校体育[J].西昌学院学报,2009,6(2):114-116.
[2] 李清,季建成,邬燕红.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10(5):61-65.
[3] 张笑昆,陶成.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