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讲述了他从高密东北乡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小说家的历史。其实,不仅从事文学创作需要讲故事,做科学研究也需要讲故事。只是文学家是用想象力讲故事,而科学家则用事实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人的共性,因此,那些经典的故事才会广为流传。如何把深奥枯涩的科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是对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巨大挑战,也是让科学走向大众的重要一步。宾州州立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台湾“中研院”院士曾志朗在他所著的《我与科学共舞》《科学向脑看》两部作品中,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透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认知与神经科学。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两本书,是曾志朗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行为学、心理学等问题,将高端学术研究通俗化的一次有趣尝试,具有良好的阅读效果。
科学家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并不鲜见,像卡尔·萨根和艾萨克·阿西莫夫就以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为世人熟知。戴森和温伯格则在取得顶尖科学成就的同时,以其高超的洞察力完成了对科学的文化思考。戴森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巨擘,身兼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数个头衔,热衷于以故事方式阐述科学,其探讨宇宙和人生的《宇宙波澜》《反叛的科学家》《一面多彩的镜子》等科普作品本本好看;温伯格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版过《最初三分钟》《仰望苍穹》等科普作品,其中《最初三分钟》被译成23种文字,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典范作品。
与这些杰出的科学大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曾志朗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年轻时在加州大学任教,后创设台湾第一个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曾长期活跃于心理学研究的第一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在台湾当局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教育部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文建会主委”等教育科研领域要职,以教育家的身份大力倡言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深厚的学术造诣,辅以对科学大众化的高度热情,使得他的作品填平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鸿沟,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
比如,在《科学向脑看》中,他从男生和女生认知组成差异的角度,说明女生并没有比男生更聪明,并提出我们应正视差异、接纳差异、欣赏差异;他以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的礼仪表达方式,说明人类社会中那些相同的认知所体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表达;他把决定人的老化的基因比喻为房子管理员,阐明了只要脑神经保持战斗力,人类确实可以延缓衰老的节奏……在书中,他从人类的基因发展、神经活动、人脑演化等科学观念出发,分析人的语言、文字、思考、智慧,通过一个个小事件、小故事来阐明科学的道理,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享受。
《我与科学共舞》一书同样如此。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他本人的亲身经历,来自他和他的朋友们从科学的角度对身边事物和事件进行的精彩讨论。他与物理学家吴茂昆探讨“旋转女舞者”为什么会让观者产生忽左忽右的错觉,与专门研究3D动画的计算机专家探讨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那么神秘,还与一对年幼的小兄妹讨论他们为什么喜欢米老鼠却讨厌老鼠……总之,这部作品中的每一则小故事,都关涉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他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每每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赋予每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比如,看“旋转女舞者”的关键点在于她的脚,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则根源于她的嘴角,而“人化”的老鼠所产生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则被他引申到了人类演化的各项生理与环境的互动。他的这些文字,完全是从生活的场景出发,集好奇心、敏感度、想象力和理性于一体,透露出知识的趣味,富含了文化的底蕴。
最近几年来,曾志朗虽然已经较少从事前沿的学术研究,但年届古稀的他在科学文化的普及方面,的确日渐从心所欲、游刃有余。迄今为止,他所撰著的《月亮的幻觉》《跑马溜溜的秘密》《人人都是科学人》等科普作品,也都是以简短的篇幅、平淡的语言,从生活情景中的事物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的意义。他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在过去十多年中,他所推动的每一项工作都在努力传达:我们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而他所撰著的每一部作品则都在充分表明:科学原来很人文,可以很动人,应该很美丽,必须很浪漫。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洋溢着人性的温暖,作为一名“讲故事”的高手,他在故事中糅合了自己的经历,并且坚信“正义和真理是存在的”。而在曾志朗所讲述的故事中,科学也同样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让人想要一探究竟。他以自己丰富的科研、生活、旅行经历为背景,将那些遇到的困惑,放在科学的显微镜下,以幽默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的同时也禁不住会心一笑。他坚持以故事来演绎科学,是为了“让所有的人,从生活的各个面向中,体验和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态度”,而他也相信,“科学是让人类走出黑暗的一条明径,也许是唯一的途径”。
我与科学共舞
作者:曾志朗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科学向脑看
作者:曾志朗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爱听故事是人的共性,因此,那些经典的故事才会广为流传。如何把深奥枯涩的科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是对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巨大挑战,也是让科学走向大众的重要一步。宾州州立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台湾“中研院”院士曾志朗在他所著的《我与科学共舞》《科学向脑看》两部作品中,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透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认知与神经科学。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两本书,是曾志朗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行为学、心理学等问题,将高端学术研究通俗化的一次有趣尝试,具有良好的阅读效果。
科学家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并不鲜见,像卡尔·萨根和艾萨克·阿西莫夫就以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为世人熟知。戴森和温伯格则在取得顶尖科学成就的同时,以其高超的洞察力完成了对科学的文化思考。戴森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巨擘,身兼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数个头衔,热衷于以故事方式阐述科学,其探讨宇宙和人生的《宇宙波澜》《反叛的科学家》《一面多彩的镜子》等科普作品本本好看;温伯格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版过《最初三分钟》《仰望苍穹》等科普作品,其中《最初三分钟》被译成23种文字,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典范作品。
与这些杰出的科学大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曾志朗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年轻时在加州大学任教,后创设台湾第一个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曾长期活跃于心理学研究的第一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在台湾当局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教育部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文建会主委”等教育科研领域要职,以教育家的身份大力倡言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深厚的学术造诣,辅以对科学大众化的高度热情,使得他的作品填平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鸿沟,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
比如,在《科学向脑看》中,他从男生和女生认知组成差异的角度,说明女生并没有比男生更聪明,并提出我们应正视差异、接纳差异、欣赏差异;他以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的礼仪表达方式,说明人类社会中那些相同的认知所体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表达;他把决定人的老化的基因比喻为房子管理员,阐明了只要脑神经保持战斗力,人类确实可以延缓衰老的节奏……在书中,他从人类的基因发展、神经活动、人脑演化等科学观念出发,分析人的语言、文字、思考、智慧,通过一个个小事件、小故事来阐明科学的道理,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享受。
《我与科学共舞》一书同样如此。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他本人的亲身经历,来自他和他的朋友们从科学的角度对身边事物和事件进行的精彩讨论。他与物理学家吴茂昆探讨“旋转女舞者”为什么会让观者产生忽左忽右的错觉,与专门研究3D动画的计算机专家探讨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那么神秘,还与一对年幼的小兄妹讨论他们为什么喜欢米老鼠却讨厌老鼠……总之,这部作品中的每一则小故事,都关涉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他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每每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赋予每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比如,看“旋转女舞者”的关键点在于她的脚,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则根源于她的嘴角,而“人化”的老鼠所产生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则被他引申到了人类演化的各项生理与环境的互动。他的这些文字,完全是从生活的场景出发,集好奇心、敏感度、想象力和理性于一体,透露出知识的趣味,富含了文化的底蕴。
最近几年来,曾志朗虽然已经较少从事前沿的学术研究,但年届古稀的他在科学文化的普及方面,的确日渐从心所欲、游刃有余。迄今为止,他所撰著的《月亮的幻觉》《跑马溜溜的秘密》《人人都是科学人》等科普作品,也都是以简短的篇幅、平淡的语言,从生活情景中的事物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的意义。他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在过去十多年中,他所推动的每一项工作都在努力传达:我们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而他所撰著的每一部作品则都在充分表明:科学原来很人文,可以很动人,应该很美丽,必须很浪漫。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洋溢着人性的温暖,作为一名“讲故事”的高手,他在故事中糅合了自己的经历,并且坚信“正义和真理是存在的”。而在曾志朗所讲述的故事中,科学也同样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让人想要一探究竟。他以自己丰富的科研、生活、旅行经历为背景,将那些遇到的困惑,放在科学的显微镜下,以幽默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的同时也禁不住会心一笑。他坚持以故事来演绎科学,是为了“让所有的人,从生活的各个面向中,体验和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态度”,而他也相信,“科学是让人类走出黑暗的一条明径,也许是唯一的途径”。
我与科学共舞
作者:曾志朗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科学向脑看
作者:曾志朗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