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代,鲁迅曾和老虎总长章士钊为一条成语打笔仗;章士钊说“每况愈下”,鲁迅说“每下愈况”。
这一笔仗涉及到成语的演变问题。起先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谓愈往下愈清楚。后来演变为“每况愈下”,语见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意指情况愈来愈糟。
前两年,小报上讨论过“侃大山”还是“砍大山”,则涉及到方言熟语的定词问题。
成语是成型的熟语。用的人用其成和熟,可收言简意赅、增光添采之效。当然成语也会变,变得更雅致或者更通俗,乃至在含义上面目全非。变了以后,慢慢被人们接受,又成了成语。“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便是其一。
谁来掌握变的大权?大概没人能说清楚。也许根本也没有。看来约定俗成那句话有道理,俗成成俗,便是成语了。
变化有无准则?大概也没人能说清楚。也许根本也没有。看来总以为在理为上;总应该每况愈上吧,不能愈变愈糟。
方言熟语有待定词。谁掌握这个大权,也是说不清楚。至少舞文弄墨的人肩负一部分责任。
且说最近我去南方访友,临行前带了一本新到而爱读的杂志,以慰客愁,它是《读书》今年第三期。客中读书,进度特快,读完以后,无书可续,不免咬文嚼字,吹毛求疵起来。没想到这一咬一吹,竟咬着了几位名流,吹出来不少问题。仅成语一事,便激起我很大的写作冲动。
试简述如下:
夹塞儿(43页)这个熟语是北京方言,常见于小说和晚报;或作“加塞儿”,始作俑者大概是《现代汉语词典》。按:塞,阻隔、堵塞;塞儿,堵塞物,如瓶塞儿。加塞儿,加进一个堵塞物,把排好的队伍堵住?看来不象。善于调侃的北京人不会这样煞风景的。我猜想这个熟语可能是“加楔儿”。楔,固定接榫的小木橛,上粗下锐,可以从榫缝中硬挤进去,使榫头卯眼之间水泄不通。元人杂剧常在四折之外,加一小段,或作引子,或作过场,名日楔子。金圣叹批改水浒,把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并在一起,也叫做楔子。都有说它本非正戏正文,硬挤进去的意思。楔读xie;亦可读如(sha),见《考工记·轮人》郑玄注引郑司农曰。
云山雾罩(48页)应作“云苫雾罩”。苫,草编物,覆盖用。苫字亦可用作动词。云作苫雾作罩,或云苫之雾罩之,都比雾罩云山或云山兮雾罩要好得多多。司马迁写《淮阴侯传》,有“天下之士,云合雾集”之句,班固《西都赋》亦有“云集雾散”;句型全同。今人定曰“云山”,作俑者仍是《现代汉语词典》(补编)。
无证不信(92页)这个变化了的成语来自《中庸》,原作“无徵不信”;徵字现在简化为征。征字有证的意思,精确点说,有证验、证明的意思;却没有证据的意思。原文偏巧就用在证据或资料的意义上。这一变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怎么了,请读者公议。
盖棺而定论(126页)杜甫有诗云:“盖棺事则已”,韩愈有诗云:“盖棺事乃了”,已和了,都有就此结束、不会再起的意思。大概古人至少是唐人有这样的俗语。所以后来有“盖棺事定”的成语。只是事已、事了、事定,都是就死者自己而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别人对死者的看法问题,或别人的议论和评论。于是,慢慢又有一个“盖棺论定”的成语。冯梦龙《警世通言》里面说:“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道盖棺论始定”。可见,论定是论始定的意思。现在把它变成定论,意思便不尽相同了。定论有从好几个论中择定一个、选定一个或集诸论以成不刊之论的味儿。而论定则侧重在至此便可以定了,过去是定不下来的等等;有动感,与盖棺紧紧相扣。
人言人殊(159页)如果不是“手民之误”,这也是一条变化了的成语。原来叫“言人人殊”,语出《史记·曹相国世家》。变化前后,意思没动,只是有两个字颠倒一下,更接近当代口语一些,有无这个必要呢?也请读者诸公明鉴。
最后要交代一句,我没有成语应一成不变的意思。无成不毁,遑论变乎!只要变得更好,大家会拥护的。
这一笔仗涉及到成语的演变问题。起先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谓愈往下愈清楚。后来演变为“每况愈下”,语见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意指情况愈来愈糟。
前两年,小报上讨论过“侃大山”还是“砍大山”,则涉及到方言熟语的定词问题。
成语是成型的熟语。用的人用其成和熟,可收言简意赅、增光添采之效。当然成语也会变,变得更雅致或者更通俗,乃至在含义上面目全非。变了以后,慢慢被人们接受,又成了成语。“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便是其一。
谁来掌握变的大权?大概没人能说清楚。也许根本也没有。看来约定俗成那句话有道理,俗成成俗,便是成语了。
变化有无准则?大概也没人能说清楚。也许根本也没有。看来总以为在理为上;总应该每况愈上吧,不能愈变愈糟。
方言熟语有待定词。谁掌握这个大权,也是说不清楚。至少舞文弄墨的人肩负一部分责任。
且说最近我去南方访友,临行前带了一本新到而爱读的杂志,以慰客愁,它是《读书》今年第三期。客中读书,进度特快,读完以后,无书可续,不免咬文嚼字,吹毛求疵起来。没想到这一咬一吹,竟咬着了几位名流,吹出来不少问题。仅成语一事,便激起我很大的写作冲动。
试简述如下:
夹塞儿(43页)这个熟语是北京方言,常见于小说和晚报;或作“加塞儿”,始作俑者大概是《现代汉语词典》。按:塞,阻隔、堵塞;塞儿,堵塞物,如瓶塞儿。加塞儿,加进一个堵塞物,把排好的队伍堵住?看来不象。善于调侃的北京人不会这样煞风景的。我猜想这个熟语可能是“加楔儿”。楔,固定接榫的小木橛,上粗下锐,可以从榫缝中硬挤进去,使榫头卯眼之间水泄不通。元人杂剧常在四折之外,加一小段,或作引子,或作过场,名日楔子。金圣叹批改水浒,把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并在一起,也叫做楔子。都有说它本非正戏正文,硬挤进去的意思。楔读xie;亦可读如
云山雾罩(48页)应作“云苫雾罩”。苫,草编物,覆盖用。苫字亦可用作动词。云作苫雾作罩,或云苫之雾罩之,都比雾罩云山或云山兮雾罩要好得多多。司马迁写《淮阴侯传》,有“天下之士,云合雾集”之句,班固《西都赋》亦有“云集雾散”;句型全同。今人定曰“云山”,作俑者仍是《现代汉语词典》(补编)。
无证不信(92页)这个变化了的成语来自《中庸》,原作“无徵不信”;徵字现在简化为征。征字有证的意思,精确点说,有证验、证明的意思;却没有证据的意思。原文偏巧就用在证据或资料的意义上。这一变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怎么了,请读者公议。
盖棺而定论(126页)杜甫有诗云:“盖棺事则已”,韩愈有诗云:“盖棺事乃了”,已和了,都有就此结束、不会再起的意思。大概古人至少是唐人有这样的俗语。所以后来有“盖棺事定”的成语。只是事已、事了、事定,都是就死者自己而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别人对死者的看法问题,或别人的议论和评论。于是,慢慢又有一个“盖棺论定”的成语。冯梦龙《警世通言》里面说:“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道盖棺论始定”。可见,论定是论始定的意思。现在把它变成定论,意思便不尽相同了。定论有从好几个论中择定一个、选定一个或集诸论以成不刊之论的味儿。而论定则侧重在至此便可以定了,过去是定不下来的等等;有动感,与盖棺紧紧相扣。
人言人殊(159页)如果不是“手民之误”,这也是一条变化了的成语。原来叫“言人人殊”,语出《史记·曹相国世家》。变化前后,意思没动,只是有两个字颠倒一下,更接近当代口语一些,有无这个必要呢?也请读者诸公明鉴。
最后要交代一句,我没有成语应一成不变的意思。无成不毁,遑论变乎!只要变得更好,大家会拥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