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伊茨希·芬克尔斯坦,当时还是马克斯·舒尔茨……”
故事基本上就是这样讲述的。叙事者不断重申他的双重身份:一个前党卫军军官、集体屠杀犯,战后冒认为死去的犹太理发师,割了包皮,躲避追捕,并成功移民以色列。
伊茨希和马克斯在同一个城市出生,落地时间只隔了两分二十二秒。前者生于富裕的犹太理发师家中,后者则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儿子”,尽管他有五个爸爸:屠夫、锁匠、瓦匠、车夫和门丁,每晚排队进入他妈妈的房间。不过,小马克斯最后落入了继父斯拉维茨基之手,继父是个二流子、童奸犯和手艺低劣的理发师,乐于往店内的洗手池里撒尿。
马克斯与伊茨希既是邻居,也是童年的好伙伴。伊茨希做什么,马克斯也跟着做什么。他因此学会了拉丁语、意第绪语,甚至犹太教祈祷文。然而一俟“天命之子”希特勒发迹,马克斯一家便统统成了狂热的信徒。他加入了纳粹党、冲锋队,而后是党卫军。战争爆发后,马克斯前往东线杀人。“劳布瓦尔德(集中营)有二十万犹太人。我们把他们全干掉了。”
德军溃败,马克斯逃亡。“一个旧麻袋扛在发痒的后背上,死去的犹太人的牙,在旧麻袋里面闪閃发光,发出冷笑!”无数金牙和犹太理发师的身份,成为了他第一轮发迹的本钱。
小说作者埃德加·希尔森拉特乃德国犹太人,《纳粹与理发师》却主要以屠杀者的口吻讲述,犯了战后德国社会的大忌,因此写成后没有书商胆敢接手,遂先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德国版的问世则是6年之后。同样,由于叙事者的杂种、奸人和罪犯身份,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描写,且完全不做外部的道德评判。以伊茨希的身份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船上,马克斯向死去的好友倾诉,“你还不知道,当年在劳布瓦尔德,是谁朝你开的枪。你没看见‘他’……因为‘他’站在你身后,你身后两步远。他还枪毙了你爸爸,那个哈伊姆·芬克尔斯坦。还有你妈妈,那个萨拉·芬克尔斯坦。他把你们全都干掉了。”
马克斯没有懊悔过。成为“犹太解放战士”更不是为了赎罪,正如他当年投身纳粹时,也几乎没有任何思想层面上的动因一样。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他听过元首的一次“登山宝训”,以及身边人人都爱希特勒的狂热氛围。
宣传和发动群众是法西斯运动的法宝,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皆擅此道。马克斯从小就是个庸才,极权主义恰恰建立在无数庸才和群氓无主见的支持之上。庞大的杀人列车隆隆开动之时,你只以为屠戮众生的刽子手皆为恶魔,而他们不过是受控于宣传机器和强大制度的群氓,没有思想,不知是非,也无分善恶,杀人如麻。这也正是1961年春天,在耶路撒冷,汉娜·阿伦特初见被告席上的阿道夫·艾希曼,为其平常和乏味深感震惊的原因所在。
以施暴者口吻讲述大屠杀历史的作品并不鲜见。乔纳森·利特尔获2006年龚古尔奖的法语小说《复仇女神》是较为晚近的一部,同样大量、直接、无评判地做了暴力和性的叙事。《纳粹与理发师》的性描写更为喧闹和粗俗,其中的讽刺意味不难理解。但需要警惕的是,无论利特尔还是希尔森拉特,都将主人公写成了性变态或变态性行为的受害者,从而在性倒错与暴力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联系,或会在无形中为极权主义的罪恶找到另一种可供开脱的人性借口。
《纳粹与理发师》
作者:[德]埃德加·希尔森拉特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28元
《伟大的指挥家》
作者:[美]哈罗尔德·C·勋伯格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8元
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伟大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家群像。
《文字侦探——一百个汉字的文化谜底》
作者:流沙河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26元
作者说过,解说文字好比侦探破案。在本书里,他不仅解出每个汉字的写法、意思,还解出这个字的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承载的文化内涵。
《窗外的意大利》
作者:贝佩·塞沃尼尼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28元
美丽的身影背后,21世纪的意大利人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一次假想的欢畅之旅,十天三十个地方,把这个国家带到你的面前。
《看见》
作者:阿来
出版:湖南文化出版社
定价:29.8元
阿来的随笔,充满了对工业文明的思考,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梳理。
《大家都有病》
作者:朱德庸
出版:现代出版社
定价:36元
在一贯的“朱氏幽默”中,加入对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生存现状的思考,反映现代人生存困境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的各种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故事基本上就是这样讲述的。叙事者不断重申他的双重身份:一个前党卫军军官、集体屠杀犯,战后冒认为死去的犹太理发师,割了包皮,躲避追捕,并成功移民以色列。
伊茨希和马克斯在同一个城市出生,落地时间只隔了两分二十二秒。前者生于富裕的犹太理发师家中,后者则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儿子”,尽管他有五个爸爸:屠夫、锁匠、瓦匠、车夫和门丁,每晚排队进入他妈妈的房间。不过,小马克斯最后落入了继父斯拉维茨基之手,继父是个二流子、童奸犯和手艺低劣的理发师,乐于往店内的洗手池里撒尿。
马克斯与伊茨希既是邻居,也是童年的好伙伴。伊茨希做什么,马克斯也跟着做什么。他因此学会了拉丁语、意第绪语,甚至犹太教祈祷文。然而一俟“天命之子”希特勒发迹,马克斯一家便统统成了狂热的信徒。他加入了纳粹党、冲锋队,而后是党卫军。战争爆发后,马克斯前往东线杀人。“劳布瓦尔德(集中营)有二十万犹太人。我们把他们全干掉了。”
德军溃败,马克斯逃亡。“一个旧麻袋扛在发痒的后背上,死去的犹太人的牙,在旧麻袋里面闪閃发光,发出冷笑!”无数金牙和犹太理发师的身份,成为了他第一轮发迹的本钱。
小说作者埃德加·希尔森拉特乃德国犹太人,《纳粹与理发师》却主要以屠杀者的口吻讲述,犯了战后德国社会的大忌,因此写成后没有书商胆敢接手,遂先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德国版的问世则是6年之后。同样,由于叙事者的杂种、奸人和罪犯身份,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描写,且完全不做外部的道德评判。以伊茨希的身份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船上,马克斯向死去的好友倾诉,“你还不知道,当年在劳布瓦尔德,是谁朝你开的枪。你没看见‘他’……因为‘他’站在你身后,你身后两步远。他还枪毙了你爸爸,那个哈伊姆·芬克尔斯坦。还有你妈妈,那个萨拉·芬克尔斯坦。他把你们全都干掉了。”
马克斯没有懊悔过。成为“犹太解放战士”更不是为了赎罪,正如他当年投身纳粹时,也几乎没有任何思想层面上的动因一样。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他听过元首的一次“登山宝训”,以及身边人人都爱希特勒的狂热氛围。
宣传和发动群众是法西斯运动的法宝,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皆擅此道。马克斯从小就是个庸才,极权主义恰恰建立在无数庸才和群氓无主见的支持之上。庞大的杀人列车隆隆开动之时,你只以为屠戮众生的刽子手皆为恶魔,而他们不过是受控于宣传机器和强大制度的群氓,没有思想,不知是非,也无分善恶,杀人如麻。这也正是1961年春天,在耶路撒冷,汉娜·阿伦特初见被告席上的阿道夫·艾希曼,为其平常和乏味深感震惊的原因所在。
以施暴者口吻讲述大屠杀历史的作品并不鲜见。乔纳森·利特尔获2006年龚古尔奖的法语小说《复仇女神》是较为晚近的一部,同样大量、直接、无评判地做了暴力和性的叙事。《纳粹与理发师》的性描写更为喧闹和粗俗,其中的讽刺意味不难理解。但需要警惕的是,无论利特尔还是希尔森拉特,都将主人公写成了性变态或变态性行为的受害者,从而在性倒错与暴力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联系,或会在无形中为极权主义的罪恶找到另一种可供开脱的人性借口。
《纳粹与理发师》
作者:[德]埃德加·希尔森拉特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28元
《伟大的指挥家》
作者:[美]哈罗尔德·C·勋伯格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8元
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伟大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家群像。
《文字侦探——一百个汉字的文化谜底》
作者:流沙河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26元
作者说过,解说文字好比侦探破案。在本书里,他不仅解出每个汉字的写法、意思,还解出这个字的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承载的文化内涵。
《窗外的意大利》
作者:贝佩·塞沃尼尼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28元
美丽的身影背后,21世纪的意大利人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一次假想的欢畅之旅,十天三十个地方,把这个国家带到你的面前。
《看见》
作者:阿来
出版:湖南文化出版社
定价:29.8元
阿来的随笔,充满了对工业文明的思考,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梳理。
《大家都有病》
作者:朱德庸
出版:现代出版社
定价:36元
在一贯的“朱氏幽默”中,加入对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生存现状的思考,反映现代人生存困境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的各种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