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语文课堂吹进了缕缕春风。学为中心,关注文体,落实语用,成为新理念的代名词。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也是教师们现在正在努力追求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语文课堂回到原点,广大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任何一项改革是曲折的,特别是新旧理念交替之时,确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到底语文课堂如何践行语用的理念,真正上出语文味。现在,课堂上确实万象众生,很多教师被乱花迷了眼,不知道语文课怎样做才算践行了语用,才算上出了语文味。其实,语文课不用想得十分复杂,只要从言、意、法三方面精细过程的指导,语文课堂就非常充盈,学生在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能够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价值观也得到历练。听了这么多的课,我觉得语文课一定要注意三个字:言、意、法。
字词教学的过程要体现一个“实”字:字词教学应该是每个年段的教学内容,各个年段有所侧重。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觉得字词教学就是低年级的事情,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字词教学环节浮光掠影,一点都不实在。对每一个年段的字词教学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就拿识字写字教学来说,目标也非常明晰,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实实在在进行阅读教学,是文明应该践行的朴实的理念。过程体现的言、意、法兼得。把握内容的过程要体现一个“精”字:对于内容的把握,课程标准也在多处做了赘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评价建议当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以上内容,都指向一个要求,那就是每一个年级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主要内容理解的能力。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后,直接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当最后一位学生说出了比较标准的答案后,教学就马上转到下一环节。殊不知,这样操作,背后是教答案,是在教课文,“法”的成分完全缺失。所以,各类课文,在指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上,我们还需要把功夫做深做透。把握课文内容,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积累把握内容的方法:方法的习得需要引领,更需要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才比较明朗。而通过对方法的提炼与总结,学生才能有所积累,并能够带着这一种方法去学习略读课文。体现把握内容的层次:积极利用课后的作业系统,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展开教学过程,领会到作者谋篇布局的一条线索,也就是抓住作者心情变化来串联内容,让学生明白讲事情写清楚,需要有一条线将内容串起来。如果我们这样对于每一篇精读课文,一步步指导好学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每课有一得,我想,在学习略读课文时,他们就能轻而易举调取储备的方法完全能够自行读懂内容。概括内容的过程,也是实现了言、意、法兼得的效果。
文本研读的过程要体现一个“用”字。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的阅读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它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本情景的想象力、学习优美句段的能力,处理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运用”。在这方面,课堂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想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应用的重视,比如对文章的空白处、结尾处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地方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注意优美句段的“读”,不注意“悟”和仿写,学生理解、处理问题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形式上的讲解,可能是一种新的灌输,所有,只有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才说明学生读得有深度,有目的。当学生的阅读,在句子的形式上发现了秘密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小练笔可以有几个点,例如仿写对话,补白心理。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两个点整合起来,运用这样的对话形式,写人物的心理,并要用上很适切的提示语。这样安排的小练笔,既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又实践了语言的形式。语文课关注了文体,落实了语用。
总之,精细过程指导,实现言、意、法兼得,需要我们认真、用独特的视角去研读教材,需要我们牢记语文是实用型学科,关注内容,关注语言,关注方法,就是在扎扎实实教语文。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学为中心,关注文体,落实语用,习得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澄澈性体现,是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体现,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归宿。
字词教学的过程要体现一个“实”字:字词教学应该是每个年段的教学内容,各个年段有所侧重。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觉得字词教学就是低年级的事情,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字词教学环节浮光掠影,一点都不实在。对每一个年段的字词教学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就拿识字写字教学来说,目标也非常明晰,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实实在在进行阅读教学,是文明应该践行的朴实的理念。过程体现的言、意、法兼得。把握内容的过程要体现一个“精”字:对于内容的把握,课程标准也在多处做了赘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评价建议当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以上内容,都指向一个要求,那就是每一个年级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主要内容理解的能力。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后,直接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当最后一位学生说出了比较标准的答案后,教学就马上转到下一环节。殊不知,这样操作,背后是教答案,是在教课文,“法”的成分完全缺失。所以,各类课文,在指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上,我们还需要把功夫做深做透。把握课文内容,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积累把握内容的方法:方法的习得需要引领,更需要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才比较明朗。而通过对方法的提炼与总结,学生才能有所积累,并能够带着这一种方法去学习略读课文。体现把握内容的层次:积极利用课后的作业系统,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展开教学过程,领会到作者谋篇布局的一条线索,也就是抓住作者心情变化来串联内容,让学生明白讲事情写清楚,需要有一条线将内容串起来。如果我们这样对于每一篇精读课文,一步步指导好学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每课有一得,我想,在学习略读课文时,他们就能轻而易举调取储备的方法完全能够自行读懂内容。概括内容的过程,也是实现了言、意、法兼得的效果。
文本研读的过程要体现一个“用”字。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的阅读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它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本情景的想象力、学习优美句段的能力,处理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运用”。在这方面,课堂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想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应用的重视,比如对文章的空白处、结尾处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地方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注意优美句段的“读”,不注意“悟”和仿写,学生理解、处理问题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形式上的讲解,可能是一种新的灌输,所有,只有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才说明学生读得有深度,有目的。当学生的阅读,在句子的形式上发现了秘密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小练笔可以有几个点,例如仿写对话,补白心理。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两个点整合起来,运用这样的对话形式,写人物的心理,并要用上很适切的提示语。这样安排的小练笔,既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又实践了语言的形式。语文课关注了文体,落实了语用。
总之,精细过程指导,实现言、意、法兼得,需要我们认真、用独特的视角去研读教材,需要我们牢记语文是实用型学科,关注内容,关注语言,关注方法,就是在扎扎实实教语文。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学为中心,关注文体,落实语用,习得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澄澈性体现,是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体现,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