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我国教育督导作为教育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督促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要求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而现实情况是:基层责任督学年龄普遍偏大,很多同志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他们成长的年代没有互联网,他们属于网络时代的“难民”。作为基层教育督导部门,如何通过技术扶贫,帮助、转化这些网络时代的“难民”,帮助他们提升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督导需求?本案例以武汉市江岸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化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描述
2016年,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启动督导信息化工程,自主研发了“江岸教育督导”督导与评估系统,该系统按一个平台、多种终端的理念设计,集信息发布、任务下达、督导评估、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跟踪整改等功能于一体,督学下校督导时,全程通过移动终端采集巡视校园、个别访谈、观课议课、查阅资料等督导数据,督导办通过后台数据“提纯”分析,准确了解责任督学个人工作状态及学校办学现状。
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并没有得到责任督学普遍的掌声和欢迎,更多的是不屑和抵触。如何转变责任督学既有的态度和认知,调动他们使用平台的积极性成了我们当时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转变。
转变思维,让督学感受认可之美。责任督学刚开始不太接受督导信息化要求,下校督导依然习惯将督导信息记录在纸质笔记本上,配备的电脑和手机用得很少。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系统平台太先进了,又是电脑,又是手机,还要在网上填报督导信息,我们都几十岁的人了,搞不懂。面对这些曾经的老领导、老校长,我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沟通契机。
在一次工作例会上,我分享了2016年7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督导干部培训时听胡平平督学报告时的小故事:1946年出生的胡平平督学在作报告的过程中,电脑突然出现小故障,PPT无法播放,年轻的工作人员马上跑过去说:“胡教授,不好意思,我来帮您解决。”胡教授微微一笑说:“不用,这点小问题我自己来。”三下五除二,胡教授就自己处理好了电脑的问题,重新讲课。我分享这个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并进一步说明:年龄不是我们学习进步的障碍,阻碍我们的是将自己置身于信息时代之外的观念。
从那次例会后,所有责任督学都慢慢接受并学会使用督导平台,尝试通过网上提交督导数据。他们不再是信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全身心融入的参与者、建设者。
转变培训方法,让督学感受学习之美。责任督学在使用督导平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网上签到完成不了、督导数据提交失败等,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跟我沟通,我俨然成了一个“淘宝客服”。其实,他们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熟练,它让我们意识到落细落实督导平台的操作培训迫在眉睫。根据我区责任督学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较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督导平台的使用培训细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低起步、小步骤、慢节奏地进行培训与实践。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说明书或视频通过平台的“督学培训”版块推送给责任督学、面对面进行实操培训。对有困难的责任督学一对一、手把手地教,鼓励他们每次下校重点使用刚培训的新功能。
这种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培训方式消除了责任督学对信息化的恐惧,一点一点地享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学会并掌握了整个系统的使用方法。
转变通报方式,让督学感受数据之美。江岸区原来的督导通报基本上只有文字表述,没有数据。经过全体责任督学近两年的努力,督导平台累积了一定的督导数据,我们开始尝试利用督导数据分析问题、查摆问题。
2018年开始,我们利用工作例会时间向责任督学介绍督导数据的简单处理与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科学分析督导数据快速找出问题,发现亮点。并在每月督导通报中,将分析后的督导数据以数字、表格、图形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用数据佐证、让数据说话。督导通报形式的转变,让责任督学直观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督导数据之威力与理性之美。
转变支持功能,让督学感受便利之美。江岸区教育督导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收到责任督学在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如开机界面不简洁、听课评课数据处理设计不科学等,这些建议促使我们不断优化督导平台的操作界面、提升交互性,在功能设计上做加法,在操作使用上做减法。同时开发一些实用的、有利于工作的小功能,如:学校联络人一键拨通功能、教育文件备查功能、督导技能分享等,方便责任督学平时督导联络与查询。逐步优化每月主题督导指标体系,细化督导流程和内容,让责任督学一看就会,逐步培养责任督学使用平台的工作习惯,增强用户黏性。
人机界面友好、易操作、高效率一直是我们优化督导平台的目标,目前,江岸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全过程信息化,提高了督导工作效率、加快了督导数据积累,让责任督学充分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美。
案例反思
我区责任督学对督导信息化从抵制到接纳,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琢磨,从强制使用到乐于推广,经历了大约一年半时间,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与外省、市同行交流中,责任督学最乐意的就是向客人介绍我们的督导平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使用情况、讲解我们平时的督导过程,他们享受督导信息化带给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督导的信息化要落地生根,要转变的不仅仅是责任督学,更重要的是督导部门的管理思路要转变。
转变观念,服务至上。树立服务至上观念,向内挖潜,赢得支持。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服务责任督学、解放责任督学、提高督导效能、促进科学决策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使命。向内使劲,挖掘潜能,不断优化督导平台、完善督导指标、细化督学培训,让责任督学学得轻松、用得顺心、工作开心,最终实现责任督学个人提升與督导工作发展的双赢。
转变方法,实事求是。战略上宏观把握,抓大放小。对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要迎难而上。如督导信息化问题,就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的确会遇到类似年龄偏大、责任督学抵触等困难,我们首先要实事求是,通过各种方式调查研究,多维度分析工作推进中的阻力来源。对各种原因进行分级排序,分类解决。战术上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将看似棘手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逐项研究、逐个解决、逐步推进,就一定能实现督导工作又好又稳的发展。
责任编辑/杨万军
我国教育督导作为教育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督促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要求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而现实情况是:基层责任督学年龄普遍偏大,很多同志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他们成长的年代没有互联网,他们属于网络时代的“难民”。作为基层教育督导部门,如何通过技术扶贫,帮助、转化这些网络时代的“难民”,帮助他们提升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督导需求?本案例以武汉市江岸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化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描述
2016年,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启动督导信息化工程,自主研发了“江岸教育督导”督导与评估系统,该系统按一个平台、多种终端的理念设计,集信息发布、任务下达、督导评估、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跟踪整改等功能于一体,督学下校督导时,全程通过移动终端采集巡视校园、个别访谈、观课议课、查阅资料等督导数据,督导办通过后台数据“提纯”分析,准确了解责任督学个人工作状态及学校办学现状。
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并没有得到责任督学普遍的掌声和欢迎,更多的是不屑和抵触。如何转变责任督学既有的态度和认知,调动他们使用平台的积极性成了我们当时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转变。
转变思维,让督学感受认可之美。责任督学刚开始不太接受督导信息化要求,下校督导依然习惯将督导信息记录在纸质笔记本上,配备的电脑和手机用得很少。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系统平台太先进了,又是电脑,又是手机,还要在网上填报督导信息,我们都几十岁的人了,搞不懂。面对这些曾经的老领导、老校长,我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沟通契机。
在一次工作例会上,我分享了2016年7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督导干部培训时听胡平平督学报告时的小故事:1946年出生的胡平平督学在作报告的过程中,电脑突然出现小故障,PPT无法播放,年轻的工作人员马上跑过去说:“胡教授,不好意思,我来帮您解决。”胡教授微微一笑说:“不用,这点小问题我自己来。”三下五除二,胡教授就自己处理好了电脑的问题,重新讲课。我分享这个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并进一步说明:年龄不是我们学习进步的障碍,阻碍我们的是将自己置身于信息时代之外的观念。
从那次例会后,所有责任督学都慢慢接受并学会使用督导平台,尝试通过网上提交督导数据。他们不再是信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全身心融入的参与者、建设者。
转变培训方法,让督学感受学习之美。责任督学在使用督导平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网上签到完成不了、督导数据提交失败等,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跟我沟通,我俨然成了一个“淘宝客服”。其实,他们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熟练,它让我们意识到落细落实督导平台的操作培训迫在眉睫。根据我区责任督学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较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督导平台的使用培训细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低起步、小步骤、慢节奏地进行培训与实践。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说明书或视频通过平台的“督学培训”版块推送给责任督学、面对面进行实操培训。对有困难的责任督学一对一、手把手地教,鼓励他们每次下校重点使用刚培训的新功能。
这种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培训方式消除了责任督学对信息化的恐惧,一点一点地享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学会并掌握了整个系统的使用方法。
转变通报方式,让督学感受数据之美。江岸区原来的督导通报基本上只有文字表述,没有数据。经过全体责任督学近两年的努力,督导平台累积了一定的督导数据,我们开始尝试利用督导数据分析问题、查摆问题。
2018年开始,我们利用工作例会时间向责任督学介绍督导数据的简单处理与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科学分析督导数据快速找出问题,发现亮点。并在每月督导通报中,将分析后的督导数据以数字、表格、图形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用数据佐证、让数据说话。督导通报形式的转变,让责任督学直观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督导数据之威力与理性之美。
转变支持功能,让督学感受便利之美。江岸区教育督导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收到责任督学在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如开机界面不简洁、听课评课数据处理设计不科学等,这些建议促使我们不断优化督导平台的操作界面、提升交互性,在功能设计上做加法,在操作使用上做减法。同时开发一些实用的、有利于工作的小功能,如:学校联络人一键拨通功能、教育文件备查功能、督导技能分享等,方便责任督学平时督导联络与查询。逐步优化每月主题督导指标体系,细化督导流程和内容,让责任督学一看就会,逐步培养责任督学使用平台的工作习惯,增强用户黏性。
人机界面友好、易操作、高效率一直是我们优化督导平台的目标,目前,江岸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全过程信息化,提高了督导工作效率、加快了督导数据积累,让责任督学充分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美。
案例反思
我区责任督学对督导信息化从抵制到接纳,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琢磨,从强制使用到乐于推广,经历了大约一年半时间,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与外省、市同行交流中,责任督学最乐意的就是向客人介绍我们的督导平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使用情况、讲解我们平时的督导过程,他们享受督导信息化带给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督导的信息化要落地生根,要转变的不仅仅是责任督学,更重要的是督导部门的管理思路要转变。
转变观念,服务至上。树立服务至上观念,向内挖潜,赢得支持。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服务责任督学、解放责任督学、提高督导效能、促进科学决策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使命。向内使劲,挖掘潜能,不断优化督导平台、完善督导指标、细化督学培训,让责任督学学得轻松、用得顺心、工作开心,最终实现责任督学个人提升與督导工作发展的双赢。
转变方法,实事求是。战略上宏观把握,抓大放小。对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要迎难而上。如督导信息化问题,就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的确会遇到类似年龄偏大、责任督学抵触等困难,我们首先要实事求是,通过各种方式调查研究,多维度分析工作推进中的阻力来源。对各种原因进行分级排序,分类解决。战术上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将看似棘手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逐项研究、逐个解决、逐步推进,就一定能实现督导工作又好又稳的发展。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