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ALD)患者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方法:对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治愈17例,好转32例,无效5例,恶化4例,死亡2例。结论:立即戒酒,为终身治疗,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慢性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可反应抗氧化剂,其他如S-腺苷基-蛋氨酸可能有效,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戒酒;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82-01
酒精直接损害肝脏是造成肝损害的主要原因。因长期、大量饮用各种含乙醇的饮料所致的肝脏损害性病变。80%~90%的肝硬化病因是由饮酒所引起[1]。戒酒改变进展过程,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酒精性肝病患者60例临床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住院酒精性肝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4例,年龄27~61岁。其中酒精性脂肪肝8例,酒精性肝炎24例,酒精性肝硬化28例。由长期大量饮酒史,经实验室化验、B超、CT等检查证实,提示有脂肪贮积,食欲不振动36例,呕吐24例,上腹痛18例,肝大9例,黄疸13例,肝掌15例,腹水12例,蜘蛛痣20例。ALT升高24例,r-GT升高53例,血清白蛋白降低22例,血清胆红素升高12例,HbsAG(+)1例。
1.2治疗: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首要措施,可改变其进展过程,并可使肝病恢复正常。嗜酒者常有营养不良,长期饮酒对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应提供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适当补充易于氧化的中链脂肪,并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重症患者应予TPN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甲基泼尼松龙30~40 mg/d,口服治疗4周。伴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及甘草酸制剂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调脂治疗可用舒降之等降脂药,但要注意肝肾功能。还原性谷胱甘肽、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可减轻乙醇对线粒体及肝脏的损害,还可治疗淤胆性黄疸,美他多辛能增加肝内ATP,加快乙醛代谢,每日口服1g或肌注300~600 mg。如积极处理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2结果
经治疗治愈17例,好转32例,无效5例,恶化4例,死亡2例。
3讨论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惟一器官,长期的过度饮酒,可使细胞发生反复的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张导致肝硬化,据统计在酗酒的人群中,10%~20%有着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西方国家,酗酒是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酗酒导致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较前已有明显增加,使慢性酒精中毒成为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短期大量饮酒,常可引起急性酒精性肝料,甚至并发肝功能衰竭,长期多量饮酒可导致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增加,组织学检查,常提示为肝脏的脂肪变、酒精性肝炎、纤维增生等病理变化,常称为酒精性肝病的病理改变三部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 [2]。但是,在酗酒的人群中,并非每人都会患肝硬化,形成肝硬化与饮酒的量和时间也因人而异,有研究表明这与患者的遗传素质有关。酒精性肝病临床病理阶段不同,预后也不同,酒精性脂肪肝一般预后良好,在戒酒和高蛋白饮食治疗后,肝内脂肪在2~4周后逐渐消退,肿大的肝脏亦随之缩小,但严重者,脂肪消散的时间延长。酒精性肝病的预后虽然不如脂肪肝,但如果能及时戒酒和治疗,多数可恢复。随着治疗的,其死亡率已明显下降、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偶尔可由于肺脂肪栓塞、低血糖和急性胰腺炎所致。约23%的酒精性肝病在平均8年后发展为肝硬化,戒酒后仍有发展成肝硬化的可能,属于慢性侵袭性改变。而真正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其预后与肝炎后肝硬化相同。
对于普通的酒精性肝病可使临床和病理表现明显改善;对严重的酒精性肝病,则不一定有效;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戒酒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乙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与饮食摄取无明显关系,但嗜酒者常有营养缺乏。引起营养不良有多方面原因,长期饮酒对代谢有广泛的影响,除胃肠道、胰腺功能受损而影响营养吸收外,乙醇还抑制蛋白合成,阻碍肝脏释放蛋白质,抑制糖原异生作用,干扰维生素的利用。肝细胞的脂肪浸润、炎症、坏死可使嗜酒者肝内叶酸、核黄素、烟酸胺、泛酸、维生素B6、硫胺类、维生素A的浓度降低。故营养支持治疗为不可忽视的措施[3]。给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易于氧化的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可减少肝内脂肪蓄积。补充因酒精引起的体内缺乏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叶酸和微量元素等,可使淋巴细胞活性恢复和增加,同时增进核酸合成和细胞再生。
酒精性肝病时肝内有炎症反应、肝细胞肿胀坏死以及胶原生成和沉积。酒精性肝病的起始和发展有免疫因素的参与。糖皮质类固醇可明显提高严重酒精性肝病的生存率,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糖皮质类固醇对酒精性肝病无明显的近期疗效。糖皮质类固醇仅适用于不伴肝硬化的重型病例。秋水仙碱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减轻实验性动物的毒性肝损伤,但临床应用没能证实对酒精性肝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丙基巯氧嘧啶也曾被用来治疗酒精性肝病,其可消除乙醇所导致的氧消耗增加,有研究证实应用丙基巯氧嘧啶可使病死率降低50%,但其疗效需要进一步证实。S-腺苷蛋氨酸通过质膜磷脂和蛋白质的甲基化,能影响线粒体和细胞的流动性和微黏性;通过转巯基化可恢复肝脏线粒体中谷胱甘肽的水平,临床证实可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2):425.
[2]梁扩寰.肝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5.
[3]厉有名.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11):690691.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戒酒;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82-01
酒精直接损害肝脏是造成肝损害的主要原因。因长期、大量饮用各种含乙醇的饮料所致的肝脏损害性病变。80%~90%的肝硬化病因是由饮酒所引起[1]。戒酒改变进展过程,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酒精性肝病患者60例临床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住院酒精性肝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4例,年龄27~61岁。其中酒精性脂肪肝8例,酒精性肝炎24例,酒精性肝硬化28例。由长期大量饮酒史,经实验室化验、B超、CT等检查证实,提示有脂肪贮积,食欲不振动36例,呕吐24例,上腹痛18例,肝大9例,黄疸13例,肝掌15例,腹水12例,蜘蛛痣20例。ALT升高24例,r-GT升高53例,血清白蛋白降低22例,血清胆红素升高12例,HbsAG(+)1例。
1.2治疗: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首要措施,可改变其进展过程,并可使肝病恢复正常。嗜酒者常有营养不良,长期饮酒对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应提供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适当补充易于氧化的中链脂肪,并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重症患者应予TPN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甲基泼尼松龙30~40 mg/d,口服治疗4周。伴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及甘草酸制剂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调脂治疗可用舒降之等降脂药,但要注意肝肾功能。还原性谷胱甘肽、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可减轻乙醇对线粒体及肝脏的损害,还可治疗淤胆性黄疸,美他多辛能增加肝内ATP,加快乙醛代谢,每日口服1g或肌注300~600 mg。如积极处理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2结果
经治疗治愈17例,好转32例,无效5例,恶化4例,死亡2例。
3讨论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惟一器官,长期的过度饮酒,可使细胞发生反复的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张导致肝硬化,据统计在酗酒的人群中,10%~20%有着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西方国家,酗酒是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酗酒导致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较前已有明显增加,使慢性酒精中毒成为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短期大量饮酒,常可引起急性酒精性肝料,甚至并发肝功能衰竭,长期多量饮酒可导致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增加,组织学检查,常提示为肝脏的脂肪变、酒精性肝炎、纤维增生等病理变化,常称为酒精性肝病的病理改变三部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 [2]。但是,在酗酒的人群中,并非每人都会患肝硬化,形成肝硬化与饮酒的量和时间也因人而异,有研究表明这与患者的遗传素质有关。酒精性肝病临床病理阶段不同,预后也不同,酒精性脂肪肝一般预后良好,在戒酒和高蛋白饮食治疗后,肝内脂肪在2~4周后逐渐消退,肿大的肝脏亦随之缩小,但严重者,脂肪消散的时间延长。酒精性肝病的预后虽然不如脂肪肝,但如果能及时戒酒和治疗,多数可恢复。随着治疗的,其死亡率已明显下降、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偶尔可由于肺脂肪栓塞、低血糖和急性胰腺炎所致。约23%的酒精性肝病在平均8年后发展为肝硬化,戒酒后仍有发展成肝硬化的可能,属于慢性侵袭性改变。而真正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其预后与肝炎后肝硬化相同。
对于普通的酒精性肝病可使临床和病理表现明显改善;对严重的酒精性肝病,则不一定有效;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戒酒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乙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与饮食摄取无明显关系,但嗜酒者常有营养缺乏。引起营养不良有多方面原因,长期饮酒对代谢有广泛的影响,除胃肠道、胰腺功能受损而影响营养吸收外,乙醇还抑制蛋白合成,阻碍肝脏释放蛋白质,抑制糖原异生作用,干扰维生素的利用。肝细胞的脂肪浸润、炎症、坏死可使嗜酒者肝内叶酸、核黄素、烟酸胺、泛酸、维生素B6、硫胺类、维生素A的浓度降低。故营养支持治疗为不可忽视的措施[3]。给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易于氧化的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可减少肝内脂肪蓄积。补充因酒精引起的体内缺乏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叶酸和微量元素等,可使淋巴细胞活性恢复和增加,同时增进核酸合成和细胞再生。
酒精性肝病时肝内有炎症反应、肝细胞肿胀坏死以及胶原生成和沉积。酒精性肝病的起始和发展有免疫因素的参与。糖皮质类固醇可明显提高严重酒精性肝病的生存率,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糖皮质类固醇对酒精性肝病无明显的近期疗效。糖皮质类固醇仅适用于不伴肝硬化的重型病例。秋水仙碱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减轻实验性动物的毒性肝损伤,但临床应用没能证实对酒精性肝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丙基巯氧嘧啶也曾被用来治疗酒精性肝病,其可消除乙醇所导致的氧消耗增加,有研究证实应用丙基巯氧嘧啶可使病死率降低50%,但其疗效需要进一步证实。S-腺苷蛋氨酸通过质膜磷脂和蛋白质的甲基化,能影响线粒体和细胞的流动性和微黏性;通过转巯基化可恢复肝脏线粒体中谷胱甘肽的水平,临床证实可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2):425.
[2]梁扩寰.肝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5.
[3]厉有名.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11):69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