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化社会中,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思想上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作为高校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关心教育的素质,树立关心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为大学生学会关心做出表率,成为关心型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伦理 关心型 教师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4(2008)11-069-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及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逐步凸显出来,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培养关心型教师的问题也摆上了重要的议程。
一、关心型的教师必备素质
现代教师教书育人与传统的教书育人,在内容上和空间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那种直面的、书面的传道授业方式逐步让位于多种信息手段和虚拟的空间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关心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时代的全面素质。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外学术研究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内涵,使之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先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即“所有经过训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论述了信息素养是一种技术、技能,把解决问题作为信息素养的重点。
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又提出,“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科学地论述了有效利用信息和共享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效益的作用,对信息能力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信息表达与交流能力成为其重要的目标。关心型的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真正做到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2.提高教师的预见性素质。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教育意识,不断提高预见能力,方能胜任关心型教师的角色。要善于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信息量超载性的特点,预见这些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采取措施和相应的对策。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有的教师在网络技术方面大大地滞后于学生,甚至不能熟练地操作电脑,根本谈不上什么预见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可能有什么关心学生的教育。所以,要培养教师的预见性素质,必须要求教师超前一步,熟知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精通电脑的操作。打铁须先自身硬。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成为信息技术的领军人物,才能做到高屋建瓴,将前瞻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健康地发展。
3.加强教师的信息道德修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使大学的教学系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Internet网络的开通,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与世界上另一个角落的其他任何人交谈、对话或是传递文本的图像信息。在多彩纷呈、鱼目混珠的网络世界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准,以自己的道德言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学术知识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严格自律带动学生,教育学生遵循信息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五花八门的违法、淫秽、迷信、反動等有害信息。教师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以高尚的信息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4.提高教师信息技能的素质。教师必须率先做一个精通信息技术的行家。这就要求教师自觉主动地接受各种形式的培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能熟练地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信息技能的提高,关键在于应用。通过信息工具和获取信息的各种手段,对本学科和交叉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搜集、选择、分析、加工、应用,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会使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利用先进的手段增加知识的信息量,掌握最先进、最科学、最前沿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教师还应当学会制作各种教学软件,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适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计算机程序,以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教学潜力。
二、更新关心型的教师教育的理念
师生均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中,两者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在教学在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树立崭新的关心教育理念,担负起引导者、辅导者、创新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网络信息中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在信息社会中关心型的教师的重任。
1.教师应当是一个关怀者。关心教育的代表人物内耳·诺丁斯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她认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能够考入大学的少数孩子身上。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关怀者,其次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诺丁斯说:“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有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术上的。除非他学会对他人的关心进行恰当反应,否则,他不可能健康地长大,更不可能学会关心别人。”可见,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是教学生学会关心更重要。因为学会关心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当下教育应该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学生学会关心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调整、完善其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以及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小学时没有学会关心和接受关心将处于危险的境地,那么大学生将是更加危险的,大学生在大学不但掌握学术知识,更要学会关心,才能学会做人。高校教师首先成为关怀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关怀思想的学生。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全面提高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成长,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善于选择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循循善诱的过程达到匡正祛邪的教育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这种关怀责任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在一起的。教师与学生形成的这种关心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不同的新内容,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需要不断的研究、探讨和提高。在当代社会,要特别注重和大学生建立相互尊重、宽容、平等的思想,让学生接纳老师的关怀,从中学会关怀的能力。这种关怀不同于家长式的关怀,要真正成为关怀型教师,使学生成为关怀者,需要教师做出长期的努力,始终站在时代和知识的最前沿,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
2.创造关心型的教师的氛围。要创造一种关心型的教师发展的氛围,从外部的舆论到教师的素质内涵,在整个社会中开展关心教育的活动,使整个社会都关心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教师的全面发展。在教师中围绕着“教师应当如何成为关心型的教师”进行大讨论,强调的是教师的责任或担当的角色,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中,进行讨论和论证,研究和探索,使高校的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各方面向教师倾斜,关心教师的发展,把高校办成关心教育的中心,从高校领导到后勤人员,都来关心教师和学生,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因此,关心型的教师条件必须重新定位,将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加以重新界定,将教育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下放给教师。现在教师的压力还很大,面对监督、考试、排名和科研的压力,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要释放出老师的压力,学校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评比、排名、监督、奖惩为主要手段,鼓励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关心,而不是把竞争看成是教师之间交往的唯一的标准。
3.创造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认为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我们对于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作为教师,不仅要拥有关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关心的能力。除了交往技巧的学习和人格魅力的养成外,教师要与学生发生深切的联系,需要教师摆脱既有的许多传统教育观念。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开放性的赞赏,对于差异的宽容和尊重,对于分享生活的重视等等,都是关心型的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依存于某种既超越它而不是它的源泉的东西,即依存于精神世界的生活”。因此,教育是生命的事业而不是技术的工作,真正的关心意味着从知识关怀走向生命关怀,从强调学术到全面提高,摆脱学术代表一切的观念。“而生命关怀的本质是精神关怀,只有从精神生活上关心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才能提高教育关心的精神增界。”
三、做一名合格的关心型教师
做关心型的教师,重点要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上,以自己道德性的模范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形成对大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和被关怀的导师,在教师的启迪下成为关怀型的专业人才。
1.给学生以母爱式的关怀。内耳·诺丁斯把学校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教师母爱式的关心是养育过程的基础和核心。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接受,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这一内在的需要或愿望。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得来自教师的爱心和关心。内耳·诺丁斯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关心他们,呵护他们,全心全意帮助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能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从整齐划一的教育大纲或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师应走进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的学生的世界,不仅用自己的,而且是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即使在知识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不应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允许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各异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对学习材料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地以自己的耐心去关注学生的每一步变化和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筹划学习和个体发展。教育本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所以,道德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的内在精神,教师要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就不能空泛地讲关于关心的大道理,只有关心的行为才能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
2.教师与学生开展“对话”。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改变一桶水的理念,使一桶水变为知识的常流水和源头水,掌握比较前沿的专业、交叉学科和教育心理的知识,具备全面的素质。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比较自如,不是教师先做好决定,再与学生对话。教师的对话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对话是双方的事,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共同追求讨论、探究、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问题,给予引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保持深刻、持久、耗时甚多的个人交流。但是,当学生和教师对话时,教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无可选择地向学生开放,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心愿。对话的时间可能是短暂的,但师生在对话中的见解却是毫无保留的。对话的主题应考虑学生中比较现实的问题,例如:就业、交往、网络恋爱、自杀、犯罪等问题,都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开展网络、信箱、聊天室、课堂、课下等方式讨论,师生一起进行合情合理的思考讨论,通过讨论分清是非,科学地解决学生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教师可以名师效应,激发学生对实现未来目标的信心,对自己生活、学习、思想的反思,形成一个真诚,开放又包容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只要内心需要向他人敞开,就会获得真诚的理解和关爱。
3.引导学生进行关心实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关心别人,体验关心的价值。学生的关怀实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师生关心关系中,学生基本的关心实践是保持对教师关心的敏感性和反应力。这不是要学生迎合教师的教学策略,而是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自主发展是最令教师感到欣慰的,因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劳动的最可喜的回报。学生的道德实践是关怀教师和学生等。
引导学生尊敬教师,愿意为他或她分担课堂杂务。诺丁斯将这个过程称为关心实习。她认为,关心能力和数理化知识一样都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实践关心实习的机会,关心实习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分配与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学生们在实习中做一些与平时角色相异的事是有益的。引导大学生关心父母,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大学生远离父母要在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假日,利用书信、电话、发送信息表达对父母的亲情。对父母的感恩是衍生一切美好品行的基础,对自己父母不关心的人不可能对他人有关心的意识。所以,要对大学生通过对父母感恩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关心,因为,人的血缘亲情和本能稍加引导,对父母的血缘亲情会有孝心的表示,会自然而萌生,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延伸到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可逐渐养成勤劳节约的习惯。对自己父母具有孝心的人,对身边亲近的人才能关心。
大学生应该关心和建立和谐的关心关系。作为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同样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关心关系存在于友谊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使大家都处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大学生中的特困生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从物质与精神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关心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关心与被关心的思想素质,使学生的思想逐步内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关怀品质主动关注别人,同学之间要学会感恩,感恩是被关怀者受到他人的关怀而做出的回应。关怀和被关怀都是双向的,关怀和感恩也是不可分离的,都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和品质。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关怀和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感激行为的思想基础,也是关怀意识的一种升华,在这关怀的环境中,大學生的思想内化为心灵深处自愿的关怀思想与关怀的行为。学生由关心身边的人到逐渐关心陌生人,关心那些受苦的人和残疾的人以及关心整体、关心国家和社会,这样整个自然界才能和谐发展。在这种关心中,自己从中也能够得到快乐和满足。
4.共同构建关心型的“精神家园”。学会关心的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构建关心的精神家园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是“精神家园”的引导者和辅导者,指导大学生关心的实践活动,以实际的行动实践关心的理念,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师生共同构筑关怀型的校园文化,形成关怀型的学风、班风、校风,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师生共同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与人为善,形成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成为有爱心和关心能力的关心型的创新型人才,把高校这所“精神家园”办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和事业成功的“孵化”基地。
总之,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关怀品质,才能驾驭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共同构筑关心型的精神家园,在关心与被关心的爱的环境中,大学生的高尚品质得到内化和升华,成为有能力、有道德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国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素养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
2.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的标准研究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
3.[美]内耳·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责编:吕尚)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伦理 关心型 教师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4(2008)11-069-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及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逐步凸显出来,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培养关心型教师的问题也摆上了重要的议程。
一、关心型的教师必备素质
现代教师教书育人与传统的教书育人,在内容上和空间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那种直面的、书面的传道授业方式逐步让位于多种信息手段和虚拟的空间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关心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时代的全面素质。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外学术研究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内涵,使之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先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即“所有经过训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论述了信息素养是一种技术、技能,把解决问题作为信息素养的重点。
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又提出,“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科学地论述了有效利用信息和共享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效益的作用,对信息能力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信息表达与交流能力成为其重要的目标。关心型的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真正做到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2.提高教师的预见性素质。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教育意识,不断提高预见能力,方能胜任关心型教师的角色。要善于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信息量超载性的特点,预见这些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采取措施和相应的对策。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有的教师在网络技术方面大大地滞后于学生,甚至不能熟练地操作电脑,根本谈不上什么预见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可能有什么关心学生的教育。所以,要培养教师的预见性素质,必须要求教师超前一步,熟知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精通电脑的操作。打铁须先自身硬。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成为信息技术的领军人物,才能做到高屋建瓴,将前瞻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健康地发展。
3.加强教师的信息道德修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使大学的教学系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Internet网络的开通,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与世界上另一个角落的其他任何人交谈、对话或是传递文本的图像信息。在多彩纷呈、鱼目混珠的网络世界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准,以自己的道德言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学术知识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严格自律带动学生,教育学生遵循信息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五花八门的违法、淫秽、迷信、反動等有害信息。教师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以高尚的信息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4.提高教师信息技能的素质。教师必须率先做一个精通信息技术的行家。这就要求教师自觉主动地接受各种形式的培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能熟练地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信息技能的提高,关键在于应用。通过信息工具和获取信息的各种手段,对本学科和交叉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搜集、选择、分析、加工、应用,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会使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利用先进的手段增加知识的信息量,掌握最先进、最科学、最前沿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教师还应当学会制作各种教学软件,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适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计算机程序,以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教学潜力。
二、更新关心型的教师教育的理念
师生均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中,两者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在教学在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树立崭新的关心教育理念,担负起引导者、辅导者、创新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网络信息中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在信息社会中关心型的教师的重任。
1.教师应当是一个关怀者。关心教育的代表人物内耳·诺丁斯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她认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能够考入大学的少数孩子身上。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关怀者,其次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诺丁斯说:“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有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术上的。除非他学会对他人的关心进行恰当反应,否则,他不可能健康地长大,更不可能学会关心别人。”可见,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是教学生学会关心更重要。因为学会关心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当下教育应该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学生学会关心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调整、完善其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以及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小学时没有学会关心和接受关心将处于危险的境地,那么大学生将是更加危险的,大学生在大学不但掌握学术知识,更要学会关心,才能学会做人。高校教师首先成为关怀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关怀思想的学生。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全面提高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成长,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善于选择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循循善诱的过程达到匡正祛邪的教育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这种关怀责任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在一起的。教师与学生形成的这种关心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不同的新内容,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需要不断的研究、探讨和提高。在当代社会,要特别注重和大学生建立相互尊重、宽容、平等的思想,让学生接纳老师的关怀,从中学会关怀的能力。这种关怀不同于家长式的关怀,要真正成为关怀型教师,使学生成为关怀者,需要教师做出长期的努力,始终站在时代和知识的最前沿,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
2.创造关心型的教师的氛围。要创造一种关心型的教师发展的氛围,从外部的舆论到教师的素质内涵,在整个社会中开展关心教育的活动,使整个社会都关心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教师的全面发展。在教师中围绕着“教师应当如何成为关心型的教师”进行大讨论,强调的是教师的责任或担当的角色,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中,进行讨论和论证,研究和探索,使高校的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各方面向教师倾斜,关心教师的发展,把高校办成关心教育的中心,从高校领导到后勤人员,都来关心教师和学生,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因此,关心型的教师条件必须重新定位,将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加以重新界定,将教育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下放给教师。现在教师的压力还很大,面对监督、考试、排名和科研的压力,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要释放出老师的压力,学校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评比、排名、监督、奖惩为主要手段,鼓励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关心,而不是把竞争看成是教师之间交往的唯一的标准。
3.创造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认为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我们对于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作为教师,不仅要拥有关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关心的能力。除了交往技巧的学习和人格魅力的养成外,教师要与学生发生深切的联系,需要教师摆脱既有的许多传统教育观念。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开放性的赞赏,对于差异的宽容和尊重,对于分享生活的重视等等,都是关心型的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依存于某种既超越它而不是它的源泉的东西,即依存于精神世界的生活”。因此,教育是生命的事业而不是技术的工作,真正的关心意味着从知识关怀走向生命关怀,从强调学术到全面提高,摆脱学术代表一切的观念。“而生命关怀的本质是精神关怀,只有从精神生活上关心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才能提高教育关心的精神增界。”
三、做一名合格的关心型教师
做关心型的教师,重点要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上,以自己道德性的模范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形成对大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和被关怀的导师,在教师的启迪下成为关怀型的专业人才。
1.给学生以母爱式的关怀。内耳·诺丁斯把学校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教师母爱式的关心是养育过程的基础和核心。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接受,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这一内在的需要或愿望。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得来自教师的爱心和关心。内耳·诺丁斯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关心他们,呵护他们,全心全意帮助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能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从整齐划一的教育大纲或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师应走进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的学生的世界,不仅用自己的,而且是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即使在知识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不应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允许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各异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对学习材料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地以自己的耐心去关注学生的每一步变化和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筹划学习和个体发展。教育本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所以,道德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的内在精神,教师要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就不能空泛地讲关于关心的大道理,只有关心的行为才能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
2.教师与学生开展“对话”。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改变一桶水的理念,使一桶水变为知识的常流水和源头水,掌握比较前沿的专业、交叉学科和教育心理的知识,具备全面的素质。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比较自如,不是教师先做好决定,再与学生对话。教师的对话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对话是双方的事,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共同追求讨论、探究、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问题,给予引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保持深刻、持久、耗时甚多的个人交流。但是,当学生和教师对话时,教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无可选择地向学生开放,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心愿。对话的时间可能是短暂的,但师生在对话中的见解却是毫无保留的。对话的主题应考虑学生中比较现实的问题,例如:就业、交往、网络恋爱、自杀、犯罪等问题,都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开展网络、信箱、聊天室、课堂、课下等方式讨论,师生一起进行合情合理的思考讨论,通过讨论分清是非,科学地解决学生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教师可以名师效应,激发学生对实现未来目标的信心,对自己生活、学习、思想的反思,形成一个真诚,开放又包容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只要内心需要向他人敞开,就会获得真诚的理解和关爱。
3.引导学生进行关心实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关心别人,体验关心的价值。学生的关怀实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师生关心关系中,学生基本的关心实践是保持对教师关心的敏感性和反应力。这不是要学生迎合教师的教学策略,而是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自主发展是最令教师感到欣慰的,因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劳动的最可喜的回报。学生的道德实践是关怀教师和学生等。
引导学生尊敬教师,愿意为他或她分担课堂杂务。诺丁斯将这个过程称为关心实习。她认为,关心能力和数理化知识一样都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实践关心实习的机会,关心实习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分配与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学生们在实习中做一些与平时角色相异的事是有益的。引导大学生关心父母,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大学生远离父母要在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假日,利用书信、电话、发送信息表达对父母的亲情。对父母的感恩是衍生一切美好品行的基础,对自己父母不关心的人不可能对他人有关心的意识。所以,要对大学生通过对父母感恩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关心,因为,人的血缘亲情和本能稍加引导,对父母的血缘亲情会有孝心的表示,会自然而萌生,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延伸到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可逐渐养成勤劳节约的习惯。对自己父母具有孝心的人,对身边亲近的人才能关心。
大学生应该关心和建立和谐的关心关系。作为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同样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关心关系存在于友谊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使大家都处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大学生中的特困生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从物质与精神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关心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关心与被关心的思想素质,使学生的思想逐步内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关怀品质主动关注别人,同学之间要学会感恩,感恩是被关怀者受到他人的关怀而做出的回应。关怀和被关怀都是双向的,关怀和感恩也是不可分离的,都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和品质。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关怀和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感激行为的思想基础,也是关怀意识的一种升华,在这关怀的环境中,大學生的思想内化为心灵深处自愿的关怀思想与关怀的行为。学生由关心身边的人到逐渐关心陌生人,关心那些受苦的人和残疾的人以及关心整体、关心国家和社会,这样整个自然界才能和谐发展。在这种关心中,自己从中也能够得到快乐和满足。
4.共同构建关心型的“精神家园”。学会关心的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构建关心的精神家园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是“精神家园”的引导者和辅导者,指导大学生关心的实践活动,以实际的行动实践关心的理念,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师生共同构筑关怀型的校园文化,形成关怀型的学风、班风、校风,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师生共同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与人为善,形成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成为有爱心和关心能力的关心型的创新型人才,把高校这所“精神家园”办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和事业成功的“孵化”基地。
总之,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关怀品质,才能驾驭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共同构筑关心型的精神家园,在关心与被关心的爱的环境中,大学生的高尚品质得到内化和升华,成为有能力、有道德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国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素养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
2.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的标准研究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
3.[美]内耳·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