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连续几十年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实在难以为继。只有创新增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才强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能走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笔者对此尝试提出一个工业化发展的构想——工业群落园模式。该模式中的“群落”两字从“生物群落”中借用而来。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或者说,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比如,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群落。
古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有“意气相投”。在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无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物之间,也存在“意气相投”。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
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群落现象。生物群落,成员之间既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与无机环境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在捕食、竞争、寄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自然界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科学的生物群落集合。
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生活在一起,会互惠互利;某些生物相邻而居,会相互排斥。生物学家了解了这些生物之间的生理特性后,按照它们的喜厌之情,合理安排,科学搭配,尽可能给它们找到“好邻居”,使它们繁荣兴旺。其中,最成功的典范要属生态农业中的桑基鱼塘模式。
桑基是指在陆地上种桑,鱼塘是指塘中养鱼。桑基鱼塘由三部分组成,基面上种植的桑树,由于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因而被称为“生产者”,也是桑基鱼塘这个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础。鱼塘是鱼类的活动场所,鱼在桑基鱼塘这个群落中被称为第二消费者。第一消费者是吃桑叶的蚕。桑叶喂蚕,蚕沙(蚕的粪便和吃剩下来的桑叶残渣、蚕皮、蚕尸等混合物)放入鱼塘作鱼饵,这样一来,桑树、蚕与鱼就相互联系起来了,也就形成了水陆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
基面上种的桑,一年内以每平方千米产新鲜桑叶3000吨计算,饲蚕后可得茧21吨,蚕沙18吨。将蚕沙撒入鱼塘喂鱼,可多产鱼2.25吨。如果桑叶产量低,蚕茧产量就少,蚕沙肯定也少。蚕沙少,鱼饵不足,鱼就少。相反,桑叶多,蚕就多,蚕茧产量就高。蚕沙多,鱼饵足,鱼的产量就高。
基面如何才能达到产桑多呢?土壤肥沃是关键。要使土壤肥沃,塘泥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塘内的鱼粪、藻类等水生物残体和剩余的鱼饵,以及从基面上冲刷到塘内的肥土,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释放出的营养元素均混在塘泥中,因此塘泥的氮素含量相当丰富。塘泥不仅可以补充基面,将氮素供给桑树,还具有抗旱、防涝的功效。塘泥中氮素的含量与鱼的数量,剩余饵料的多少关系密切。鱼多粪多,鱼多饵料多,剩余饵料也多。塘泥的肥沃程度与鱼的数量成正比。“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一个桑基鱼塘群落,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各环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生态优化系统。
很多农民通过实践,在桑基鱼塘群落中,又增加一些新的成员。如在桑树中间种上甘蔗,或者在秋冬割完桑条后,种上一、二茬蔬菜。蔬菜大部分上市,少量放进鱼塘作青饲料。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春夏之交,瓜农往往在基地四周种瓜。塘面搭架、瓜藤在架上蔓延,充分利用了空问,同时对鱼塘能起到遮阴作用。为了提高水面和饵料的利用率,在同一鱼塘,混着不同鱼种。草鱼(鲩)主要占据水体中层,它的上层是鳙鱼和鲢鱼,下层是鲮鱼和鲤鱼。多种鱼类,各就各位,互不侵犯。不同鱼类在食物嗜好上也各有爱好。
整个桑基鱼塘群落,没有废物产生,各种物质充分利用,能量的损失总是被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活动的遗留物又能回归到自然循环过程中,与自然再次融为一体。可以说,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生物群落,都具有上述的特点。
桑基鱼塘群落,既是一个各成员茁壮成长的安居乐园,也是一个科学的、优化的生产集团。
在自然界中,生物以群落形式生活在一起,那么,人类控制的工业生产是否也可以安排群落的形式组合呢?
现行的工业园,要么是某一行业的企业扎堆,如化工企业、轻工企业等:要么随意组合,各个行业混杂,东家是钢厂,西家是食品厂,南家是服装厂,北家是塑料厂、制药厂等;或者一大片空地划作工业园,然后招商引资,先来的占这块地,后来的占那块地,毫无计划、盲目组合。这样的工业园,各个生产企业,表面看起来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实际上则可能互相排斥,互相制约,浪费多多,污染多多。
工业群落园模式可类比生物群落,人为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从原材料、能源、产品和废弃物四个方面入手,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科学搭配、有机组合,达到能源充分利用,防止浪费和低效;原材料充分利用,做到节约和低耗;产品质量优良,且产多量高;废弃物能循环使用,尽量回归自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园区内各个生产单元,互相促进、共生共荣。
工业群落园能做到能量互补、材料互补和技术互补。工业群落园的设计,在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显得弥足珍贵。笔者认为,工业群落园,是保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顺利实施的一条可行之路。一个工业群落园,就是一个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自然界,生物群落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同样,工业群落园也有许许多多的类型。设计一个工业群落园,需要众彩科学和技术部门通力合作,集体攻关,找到相关工业生产部门组成一个最佳的工业群落。
笔者相信,工业群落园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好模式。一旦工业群落园正式实施,必将成为一条大有作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笔者对此尝试提出一个工业化发展的构想——工业群落园模式。该模式中的“群落”两字从“生物群落”中借用而来。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或者说,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比如,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群落。
古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有“意气相投”。在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无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物之间,也存在“意气相投”。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
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群落现象。生物群落,成员之间既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与无机环境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在捕食、竞争、寄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自然界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科学的生物群落集合。
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生活在一起,会互惠互利;某些生物相邻而居,会相互排斥。生物学家了解了这些生物之间的生理特性后,按照它们的喜厌之情,合理安排,科学搭配,尽可能给它们找到“好邻居”,使它们繁荣兴旺。其中,最成功的典范要属生态农业中的桑基鱼塘模式。
桑基是指在陆地上种桑,鱼塘是指塘中养鱼。桑基鱼塘由三部分组成,基面上种植的桑树,由于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因而被称为“生产者”,也是桑基鱼塘这个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础。鱼塘是鱼类的活动场所,鱼在桑基鱼塘这个群落中被称为第二消费者。第一消费者是吃桑叶的蚕。桑叶喂蚕,蚕沙(蚕的粪便和吃剩下来的桑叶残渣、蚕皮、蚕尸等混合物)放入鱼塘作鱼饵,这样一来,桑树、蚕与鱼就相互联系起来了,也就形成了水陆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
基面上种的桑,一年内以每平方千米产新鲜桑叶3000吨计算,饲蚕后可得茧21吨,蚕沙18吨。将蚕沙撒入鱼塘喂鱼,可多产鱼2.25吨。如果桑叶产量低,蚕茧产量就少,蚕沙肯定也少。蚕沙少,鱼饵不足,鱼就少。相反,桑叶多,蚕就多,蚕茧产量就高。蚕沙多,鱼饵足,鱼的产量就高。
基面如何才能达到产桑多呢?土壤肥沃是关键。要使土壤肥沃,塘泥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塘内的鱼粪、藻类等水生物残体和剩余的鱼饵,以及从基面上冲刷到塘内的肥土,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释放出的营养元素均混在塘泥中,因此塘泥的氮素含量相当丰富。塘泥不仅可以补充基面,将氮素供给桑树,还具有抗旱、防涝的功效。塘泥中氮素的含量与鱼的数量,剩余饵料的多少关系密切。鱼多粪多,鱼多饵料多,剩余饵料也多。塘泥的肥沃程度与鱼的数量成正比。“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一个桑基鱼塘群落,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各环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生态优化系统。
很多农民通过实践,在桑基鱼塘群落中,又增加一些新的成员。如在桑树中间种上甘蔗,或者在秋冬割完桑条后,种上一、二茬蔬菜。蔬菜大部分上市,少量放进鱼塘作青饲料。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春夏之交,瓜农往往在基地四周种瓜。塘面搭架、瓜藤在架上蔓延,充分利用了空问,同时对鱼塘能起到遮阴作用。为了提高水面和饵料的利用率,在同一鱼塘,混着不同鱼种。草鱼(鲩)主要占据水体中层,它的上层是鳙鱼和鲢鱼,下层是鲮鱼和鲤鱼。多种鱼类,各就各位,互不侵犯。不同鱼类在食物嗜好上也各有爱好。
整个桑基鱼塘群落,没有废物产生,各种物质充分利用,能量的损失总是被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活动的遗留物又能回归到自然循环过程中,与自然再次融为一体。可以说,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生物群落,都具有上述的特点。
桑基鱼塘群落,既是一个各成员茁壮成长的安居乐园,也是一个科学的、优化的生产集团。
在自然界中,生物以群落形式生活在一起,那么,人类控制的工业生产是否也可以安排群落的形式组合呢?
现行的工业园,要么是某一行业的企业扎堆,如化工企业、轻工企业等:要么随意组合,各个行业混杂,东家是钢厂,西家是食品厂,南家是服装厂,北家是塑料厂、制药厂等;或者一大片空地划作工业园,然后招商引资,先来的占这块地,后来的占那块地,毫无计划、盲目组合。这样的工业园,各个生产企业,表面看起来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实际上则可能互相排斥,互相制约,浪费多多,污染多多。
工业群落园模式可类比生物群落,人为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从原材料、能源、产品和废弃物四个方面入手,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科学搭配、有机组合,达到能源充分利用,防止浪费和低效;原材料充分利用,做到节约和低耗;产品质量优良,且产多量高;废弃物能循环使用,尽量回归自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园区内各个生产单元,互相促进、共生共荣。
工业群落园能做到能量互补、材料互补和技术互补。工业群落园的设计,在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显得弥足珍贵。笔者认为,工业群落园,是保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顺利实施的一条可行之路。一个工业群落园,就是一个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自然界,生物群落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同样,工业群落园也有许许多多的类型。设计一个工业群落园,需要众彩科学和技术部门通力合作,集体攻关,找到相关工业生产部门组成一个最佳的工业群落。
笔者相信,工业群落园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好模式。一旦工业群落园正式实施,必将成为一条大有作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