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将会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
“让学”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改变多年以来学生一直处于的“被学”状态,真正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让位给学生,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从“被学”到“让学”之间我们需要做的是立足于课堂,转变传统教学意识,让学生在“互学”中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激发学习潜能。
第一次提出“让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曾经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里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这里所说的“让”,我理解为谦让,给予,其内涵是位置发生变化、重点出现转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就是把学生作为主角,把课堂的学习时间、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求学生学会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不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就是说,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以及过程。教学中,教师始终应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学生“学”的起点就是教的起点,学生“学”的状态就是教的状态,学生“学”的进度就是教的进度,学生“学”的发展就是教的发展。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方法作出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一直以来,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话语权、课堂节奏都是由教师把握的。但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上粉笔权、话语权的掌控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应有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教学过程正逐步趋向于被学习过程所代替。
一、自主,在“让学”中习得
这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率和学生的接受率的比对表。
得出的结论很明显,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讨论,才是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捷径。因此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意识进行转变,从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由“传授者”更换成“引导者”“协助者”,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学习,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留给学生的是能带走的经验与方法。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让学”回到小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的成员先按认知水平的高低逐一分配相应的任务,然后或是把自己的想法逐一汇报,或是齐心协力,共同练习主题,在全班进行展示,或是梳理整合本组同学的想法,等待与其他小组交流。例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可这样设计:
师:课文中的我呀,想变成雨滴美美地睡、变成小鱼快乐地游、变成蝴蝶自由地飞、变成蝈蝈尽情地唱,多美的想法呀,谁愿意带着我们再回味一下。(生读)你们读得真好!连老师都想变了。我想变一顶遮阳帽,为人们遮挡烈日。你们想不想变呀?为什么想变呢?请自选一张学习单,在小组里和你的组员交流。
出示四色拓展单:
红:我想变 。
黄:我想变一只蜜蜂, 。
蓝:我想变一块冰激凌, 。
绿:我想变一只蜻蜓, 。
这种方式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一人说,三人听,相互补充、纠正,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是彼此相互学习的过程。互学,让孩子们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共同体会所选择的事物,它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每一个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人人都能认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并找到文本巧妙之处谈体会并诵读。
2.让互学回归集体
以整个班集体为交流的范围可作为第二个阶段。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小组长汇集小组成员的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组员们一起整合观点,面对全班同学讲解,其他组的同学专心致志地听取,并就这个话题进行互动,或是补充交流,或是总结提升,或是质疑问难……这种合作研究性学习,汇报的形式是个人或者小组长作为主持人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这样的引领,改变了以前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结构,多向对话的课堂结构取代以往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对话结构的学习方式,呈现出三向对话的课堂交流方式,使全班学生除了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外,组内学习的时间也得到了高效的保证。他们在诵读、讨论中辨析与补充。由课堂中的被动转为自觉思考、主动求知,自主学习,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在引领中延伸
笛卡尔曾经这样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胜于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施与者,而是智慧的开启者。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可这样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种情况下,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说法就不一样,下面,我们来好好学习这篇课文。
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教,而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德国莱辛认为:“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你选择一个的话,我宁愿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这句话点明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使其终身受益”甚于“授之以鱼,以解一时之饥”。在学生本身知识经验和独特理解基础上,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让学生学思知行统一,智慧和能力得到全面释放。 三、自主,在有效活动中生成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该如何转变呢?从“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协作者”。教师要从组织“教”转向组织“学”,以学定教,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这在放牧者身上就能找到原型:放牧者总喜欢在水草丰盈的地方放牧,让牲畜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郭思乐在《教育激扬生命》中谈到,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应是一个“牧者”,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活动……激发和引导才是教师帮助的意义,点燃火把就是教师的作用,像过去的观念那样灌满一壶水肯定是不可行的。这一切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生命牧者”。教师转变角色的内涵就在于让学生拥有自主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完成主要的工作。例如在《卧薪尝胆》一课中可这样引导学生:
师:“奴仆”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
生:我家隔壁的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家做事。(众笑)
师:那个女的到底是不是奴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哪?(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师:(问刚才的学生)你看到过隔壁家的男人打骂过那个女人吗?(众笑)
生: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众大笑)
师: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
生:还有“仆”吗?(众大笑)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边说边画,众大笑)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只有动物才有尾巴,很难为情。
师:不把人当人!
生:我会觉得耻辱!
生:这是对人的侮辱!
师: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师画图形)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他们又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在学生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层层剥笋,逐渐领悟真知,融教于学。
“让学”就是教师把每个学生改变自我、主动探究的自主学习意识唤醒,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力量得到真正的解放,学生主动反省自我、纠正存在的错误。进而,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拾取因为独立思考、积累知识、战胜困难的思维快乐。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带给学生享受独立的思考,它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促进学生和教师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教育的本真。
(王冬美,南京市汉口路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让学”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改变多年以来学生一直处于的“被学”状态,真正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让位给学生,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从“被学”到“让学”之间我们需要做的是立足于课堂,转变传统教学意识,让学生在“互学”中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激发学习潜能。
第一次提出“让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曾经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里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这里所说的“让”,我理解为谦让,给予,其内涵是位置发生变化、重点出现转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就是把学生作为主角,把课堂的学习时间、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求学生学会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不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就是说,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以及过程。教学中,教师始终应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学生“学”的起点就是教的起点,学生“学”的状态就是教的状态,学生“学”的进度就是教的进度,学生“学”的发展就是教的发展。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方法作出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一直以来,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话语权、课堂节奏都是由教师把握的。但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上粉笔权、话语权的掌控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应有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教学过程正逐步趋向于被学习过程所代替。
一、自主,在“让学”中习得
这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率和学生的接受率的比对表。
得出的结论很明显,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讨论,才是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捷径。因此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意识进行转变,从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由“传授者”更换成“引导者”“协助者”,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学习,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留给学生的是能带走的经验与方法。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让学”回到小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的成员先按认知水平的高低逐一分配相应的任务,然后或是把自己的想法逐一汇报,或是齐心协力,共同练习主题,在全班进行展示,或是梳理整合本组同学的想法,等待与其他小组交流。例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可这样设计:
师:课文中的我呀,想变成雨滴美美地睡、变成小鱼快乐地游、变成蝴蝶自由地飞、变成蝈蝈尽情地唱,多美的想法呀,谁愿意带着我们再回味一下。(生读)你们读得真好!连老师都想变了。我想变一顶遮阳帽,为人们遮挡烈日。你们想不想变呀?为什么想变呢?请自选一张学习单,在小组里和你的组员交流。
出示四色拓展单:
红:我想变 。
黄:我想变一只蜜蜂, 。
蓝:我想变一块冰激凌, 。
绿:我想变一只蜻蜓, 。
这种方式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一人说,三人听,相互补充、纠正,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是彼此相互学习的过程。互学,让孩子们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共同体会所选择的事物,它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每一个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人人都能认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并找到文本巧妙之处谈体会并诵读。
2.让互学回归集体
以整个班集体为交流的范围可作为第二个阶段。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小组长汇集小组成员的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组员们一起整合观点,面对全班同学讲解,其他组的同学专心致志地听取,并就这个话题进行互动,或是补充交流,或是总结提升,或是质疑问难……这种合作研究性学习,汇报的形式是个人或者小组长作为主持人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这样的引领,改变了以前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结构,多向对话的课堂结构取代以往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对话结构的学习方式,呈现出三向对话的课堂交流方式,使全班学生除了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外,组内学习的时间也得到了高效的保证。他们在诵读、讨论中辨析与补充。由课堂中的被动转为自觉思考、主动求知,自主学习,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在引领中延伸
笛卡尔曾经这样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胜于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施与者,而是智慧的开启者。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可这样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种情况下,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说法就不一样,下面,我们来好好学习这篇课文。
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教,而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德国莱辛认为:“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你选择一个的话,我宁愿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这句话点明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使其终身受益”甚于“授之以鱼,以解一时之饥”。在学生本身知识经验和独特理解基础上,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让学生学思知行统一,智慧和能力得到全面释放。 三、自主,在有效活动中生成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该如何转变呢?从“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协作者”。教师要从组织“教”转向组织“学”,以学定教,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这在放牧者身上就能找到原型:放牧者总喜欢在水草丰盈的地方放牧,让牲畜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郭思乐在《教育激扬生命》中谈到,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应是一个“牧者”,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活动……激发和引导才是教师帮助的意义,点燃火把就是教师的作用,像过去的观念那样灌满一壶水肯定是不可行的。这一切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生命牧者”。教师转变角色的内涵就在于让学生拥有自主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完成主要的工作。例如在《卧薪尝胆》一课中可这样引导学生:
师:“奴仆”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
生:我家隔壁的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家做事。(众笑)
师:那个女的到底是不是奴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哪?(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师:(问刚才的学生)你看到过隔壁家的男人打骂过那个女人吗?(众笑)
生: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众大笑)
师: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
生:还有“仆”吗?(众大笑)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边说边画,众大笑)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只有动物才有尾巴,很难为情。
师:不把人当人!
生:我会觉得耻辱!
生:这是对人的侮辱!
师: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师画图形)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他们又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在学生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层层剥笋,逐渐领悟真知,融教于学。
“让学”就是教师把每个学生改变自我、主动探究的自主学习意识唤醒,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力量得到真正的解放,学生主动反省自我、纠正存在的错误。进而,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拾取因为独立思考、积累知识、战胜困难的思维快乐。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带给学生享受独立的思考,它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促进学生和教师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教育的本真。
(王冬美,南京市汉口路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