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初高衔接心理困惑与调节对策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学生初高衔接心理困惑与调节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JKGHYB-0256。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学生初高中衔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困惑、人格发展困惑等,其次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困惑的原因,分别有个体因素、微观系统因素和组织因素、社区因素、宏观系统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解决农村学生初高中衔接心理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生;初高中衔接;心理困惑
  一、 农村学生初高衔接心理困惑表现
  1. 学习困惑
  一是衔接中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情况。初中阶段的学习相对比较容易和简单,而进入高中后,在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明显比初中阶段更加复杂。一些学生在衔接阶段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高中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比较低下,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跟不上”“听不懂”“常走神”现象,学习虽然努力,但是考试效果不尽理想。
  二是衔接中容易出现考试焦虑情况。因存在学习困难,加上进入高中的学生,一般是初中阶段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高手”云集,他们在智力、学习能力、态度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相互之间有更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学生在面对考试时,既有担忧的情绪,也有期望的成分,容易出现考试焦虑。
  三是衔接中容易出现厌学情况。在学业负担加重、衔接中社交网络的强人际关系缺乏、家长和老师高期望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学生容易在认识上对学习产生偏差、在情感上消極对待、在实际行动上远离学习,出现厌学情况。
  2. 人际交往困惑
  一是出现与父母存在交往困惑。农村初中生的学习一般在离家较近的农村进行,与父母有较多的接触沟通机会。一般农村学生进入城市进行高中阶段学习后,因距离父母较远,加上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有时会有叛逆心理,想挣脱父母的控制。部分学生与父母交往表现出沟通意愿不强、沟通频次不高、沟通深度不够、沟通效果不佳的情况,他们较少向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有些负面心理有时候得不到及时疏导。
  二是出现与同伴交往的困惑。调查发现,城市中学生交友的目的更倾向于“消除寂寞”,与农村孩子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中学生处理人际矛盾的态度不积极,交友的性别选择更开放,交往方式更丰富,这三个方面与农村孩子形成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农村中学生显著地将“人品好坏”作为交往成败的主要因素。可见,在初高中衔接中,农村初中生进入高中面临更为复杂的交往对象,与城市初中生在交往目的、态度、方式等方面存在不一致,使农村学生在初高衔接中容易产生与同伴交往的困惑,出现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现象。
  三是出现与异性交往困惑。在初高中衔接阶段,农村初中生进入到一个相对新的环境中,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一个课题组调查显示:中学生异性交往状况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41.6%的中学生和异性在一起时感觉不自在,25%的中学生无法从容、大方、自然地和异性交往。25%的乡村中学生和异性交往存在障碍,需要引导。
  3. 人格发展困惑
  农村学生初高中衔接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敏感期和脆弱期,有的学生容易出现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知,不能悦纳自己,如有时会感到自卑、缺乏自制力、内向、孤僻、不喜与人交往等情况。在这一变化较大阶段,也容易出现情绪困扰,如因想念家乡、思念故友等出现情绪的波动,因学业压力、考试压力等出现情绪压抑、紧张等情况。
  二、 农村学生初高衔接心理困惑产生原因分析
  1. 个体因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12~18岁是人发展的青春期,这一时期青少年会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并且会感到困扰和混乱。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危机是角色混乱,农村学生初高中衔接阶段更是这一阶段的关键环节。如有的学生初中没有住过校,一上高中就住校,自理能力差,导致有的学生手足无措,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又如,部分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是优等生、尖子生,受夸奖多,受挫折少,情感比较脆弱。高中“高手”云集,竞争激烈,“尖子”不再尖,强烈的失落感让他们失去自信,较难融入新的班集体,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抑与焦虑。
  2. 微观系统因素和组织因素
  一是学校较少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教育者心理素质教育观念滞后,加上升学率指挥棒导致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的考试成绩取向,导致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更多资源配置到了“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师素质和教育观念有待改进,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存在不足,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导致部分学生有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二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农村初中生家长受教育背景等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能积极正面引导的比例有待提升。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缺乏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细致、耐心的谈心较少,更多的是简单甚至粗暴的训斥和谩骂。在对学生关心方面,更多地关注了学习成绩,对其心理状况关注度不够。加上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有时候表现出对家长的管教的不耐烦和不接受,学生的表现更加让家长觉得不愿意采取积极正面的沟通方式,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三是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评估机制缺乏。目前,大部分农村初中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定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评估,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和手段,对学校监督和督促较少,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导致学校缺乏开展工作的外在驱动力。
  3. 社区因素
  在农村的有些地方,医疗卫生条件比较简陋,医疗人员配备不全,有的甚至没有治疗心理疾病的老师,致使有些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得不到及时治疗。加上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陋习,对初中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几年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农村的网吧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由于缺少相应监管,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的初中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影响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初高中衔接期的学生更易出现某些心理困惑。   4. 宏观系统因素
  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农村学生初高中衔接心理困惑的产生起了助推作用。如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使农村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容易使农村学生在与其他较富裕群体交往时出现心理压抑,尤其在初高中衔接阶段同伴之间深厚感情尚未建立,容易从浅显的物质层次进行评价和判断。又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与社会“亲密接触”,加上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往往不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产生各种心理困惑。
  三、 农村学生初高中心理困惑的调节对策分析
  1. 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初中和高中要进一步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开展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是在进行心理素质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层面,转变观念,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主动地接受、参与和反馈心理素质教育,多用启发式、案例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内化,减轻初高中衔接阶段的压力,积极调整心态。
  三是注重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門对学校心理素质的评估和考核体系,要对初高中衔接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行目标和过程管理体系,确立考核标准,督促学校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评价反馈机制,征集教育者对心理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接受心理素质教育效果进行满意度调研,并建立反馈机制,促使双方不断进行调整。
  2. 构建多要素良性互动的教育格局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大中小幼各学段心理素质发展都是在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等内外条件下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既要发挥各教育要素的独特作用,同时又必须保证各种教育要素各自在跨学段及其彼此之间的协同、整合与衔接。”
  一是学生和家长的良性互动。“农村孩子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善良。学校应针对家长的心理特点向他们传授心理素质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必要的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在初高中衔接阶段,家长应主动积极关心和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学生也应该转变一些不成熟的观念和看法,与自己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父母多交流沟通,耐心听取他们的教诲,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二是学生和教师的良性互动。高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处于衔接期的学生身份虽然是高中生,但是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转变还需要一定时间。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权威地位的老师应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体察学生的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三是教师与家长的良性互动。进入高中阶段,农村学生一般需要住校,与教师的接触多过与父母的接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对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沟通学生情况,和大家分工合作,帮助学生度过衔接敏感期。
  参考文献:
  [1]韩仁生,朱桂贞.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48-50.
  [2] 陶元红,金家新,邹文谦.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德育,2014,(4):6-1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进步,职业院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在专业教学上非常的突出,同时在人才塑造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如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倘若在该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造成矛盾冲突。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职业;校园;企业;文化;对接  前言: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
摘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有着战略同盟体系,对镜观己,知己才能找出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教師职业能力的提高要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概况、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专业课堂讲授教学手段,才能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师;高职教育;职业能力  一、 高职教育发展前景  从宁波职业技术学
摘要: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基于人本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从人本管理存在的不足,对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促进了图书馆管理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人本管理;图书馆管理;管理制度;应用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以及人性化,而且可以应用在任何的管理领域中,图书馆管理领域也不例外,在
摘要:教师将幽默带进课堂,并融合幽默于課堂教学之中,就产生了教学幽默。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当灵活地运用教学幽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幽默;学习兴趣;注意力;创造性思维  “善言者必善幽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是否具备幽默感、能否适当地运用教学幽默并充分发挥
摘要: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它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农村学前教育会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只有农村学前教育健康长远地发展,才能为农村中的学前儿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这是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同时也是難点所在。基于此,本文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上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对策分析  一、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活动;实践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5]GHB1526)《藏族城镇小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与语文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语文习作教学中,通过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多元学习方式的培养,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唤醒写作潜能,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关键词:习作;多元化;应用  一直以來,习作教学都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