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仇英,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工匠出身,功力精甚,多绘色彩艳丽,形象精确,工细雅秀的青绿山水,但在后期受吴地文人风气的影响,绘画中融入文人情趣,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竹林高士图》恰是仇英由青绿向文人画风转型时期的代表。
关键词:仇英;竹林高士图;工整精艳;文雅清新
仇英(1509-1552)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吴门四家”。 他的绘画创作活动大致分成两个时期:四十岁以前主要宗法南宋院体。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近承周臣,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这时期的画一类是临仿南宋名迹之作,另一类是手法工细的山水、人物画,显示出他在早年锤炼的刻意求工的写实能力;四十岁以后,仇英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这时仇英在广交文人墨客的生活中,创作了一些颇有文人意气的绘画,澹泊简远的艺术境界此时悄然渗入他的画风中。这幅金笺扇面《竹林高士图》绝少设色,更多体现出文人的雅致,基本属于他四十岁以后转型时期的风格。
《竹林高士图》从种类、取义、构图、画中景物、笔墨用法、款识方面主要有以下六大特点。第一,这幅画是典型的小青绿山水,在石头顶部的外轮廓设一点颜色,波岸的边沿上用浅绛色。这种画法学习了赵伯驹,但受当时的沈周影响更大。沈周最喜欢在水面上采用花青加墨做一些点染,画水里的荷叶,而仇英又向沈周讨教过。画中河岸边设色的小荷叶,应是仇英绘画受沈周影响的典型例子。第二,这幅作品整个的取义像画竹林七贤一样,有一片竹林但并非是在画竹林七贤,这是其最大的特点。这幅作品主要是取竹林雅琪之意,配以小桥流水,板桥来表现文人士大夫在竹林休憩的风雅画面。第三,整个画面的构图很饱满,却并不显得拥堵,密中有疏,将竹林深处的自然情调表现的淋漓尽致,并通过小河流水,从画外流进又从画里流出,将画内画外连成一气。第四,最引人注意的是画中的假石,在山水画中运用园林符号。其实不止仇英如此,吴门画派的其他画家,特别是文征明也是如此,还有当时很多文人画家均是如此,并且当时的苏州园林也在盛起配置假石,这应是当时山水画的一大特点。第五,画中的竹子很有特点,采用双勾的画法,工整秀丽,并且均是直的,通过竹子的疏密变化,稍微有点穿插。以竹子的长短来表现远近,竹林由近推远,形式感很强,画面工但并不显得呆板,足以表现出画家线条功底精湛,也流露出画家早期工整精细的画风。竹叶同样采用双勾的画法,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竹叶的浓密、层次、前后关系,竹叶密中有疏,乱中有序,可见画家绘画功底的深厚。元末画家李衎擅画竹,其著作《写竹妙诀》讲述了竹子各种各样的画法。仇英的竹应受其一定影响。再者梅兰竹菊被文人喻为“四君子”,而其中的竹更有“全德君子”之美称。此幅作品以茂密竹叶为天,绘制出清幽雅静的气氛,两位文人分于湖石之上对坐在竹林之中,清绝幽雅,溪水流淌声相伴,一幅悠闲意适之态,隔桥左岸,一童子正手持茶盘缓缓而来,其周边太湖石空灵透漏,与竹之文雅修茂相呼应。借物寓意,意境深远。令人观之心境平和,意念澄澈。第六,这幅画的款识是“仇英實父制”,钤印是朱文葫芦形印“十州”。这正是对“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尽量少写文字”这一说法的最好认证。也正因此画史评价他为“追求艺术境界的仙人”。
《竹林高士图》从画面整体来看,构图饱满,结构谨严,造型准确,勾画细密,工而不板。画中的三个人物不仅造型准确,而且将人物的神态也刻画的极其自然,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可见其除擅画山水画外,人物画也是其强项。正如徐沁在《明画录》中评仇英的人物画:“其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
《竹林高士图》从画种、取义均可看出是仇英受吴地文人艺术风气的影响而创作出的作品。《竹林高士图》意在取清绝幽雅之景,表文人士大夫山林隐逸、休闲自得的情怀。这是当时文人画家所热衷的审美情趣,也是仇英受当时吴门文人画家影响的一种表现。仇英,漆匠出身,隶属工匠,又其山水作品多作青绿重彩,在王穉登《吴郡丹青志》中被列为能品,这与文人画家是有差别的。而《竹林高士图》一反以往的大青绿重彩采用多以墨色渲染,略施色彩的小青绿,受当时文人画影响的特征鲜明。
《竹林高士图》绘与扇面,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上,仇英仍能做到手法精细,造型准确,满而不乱,绘出一幅清幽雅静,悠闲舒适之景。这应是对仇英画工深厚的有力佐证。仇英的绘画反映出明代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趋势,而仇英是明代影响深远的“吴门四家”之一,又是院体画与文人情趣相结合的山水画的开拓者,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仇英的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2]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3]这两句话应是对仇英画法最好的肯定,也是对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最好的肯定。
【注释】
[1]徐沁.明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8
[2]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刘善承.中国围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62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仇英;竹林高士图;工整精艳;文雅清新
仇英(1509-1552)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吴门四家”。 他的绘画创作活动大致分成两个时期:四十岁以前主要宗法南宋院体。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近承周臣,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这时期的画一类是临仿南宋名迹之作,另一类是手法工细的山水、人物画,显示出他在早年锤炼的刻意求工的写实能力;四十岁以后,仇英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这时仇英在广交文人墨客的生活中,创作了一些颇有文人意气的绘画,澹泊简远的艺术境界此时悄然渗入他的画风中。这幅金笺扇面《竹林高士图》绝少设色,更多体现出文人的雅致,基本属于他四十岁以后转型时期的风格。
《竹林高士图》从种类、取义、构图、画中景物、笔墨用法、款识方面主要有以下六大特点。第一,这幅画是典型的小青绿山水,在石头顶部的外轮廓设一点颜色,波岸的边沿上用浅绛色。这种画法学习了赵伯驹,但受当时的沈周影响更大。沈周最喜欢在水面上采用花青加墨做一些点染,画水里的荷叶,而仇英又向沈周讨教过。画中河岸边设色的小荷叶,应是仇英绘画受沈周影响的典型例子。第二,这幅作品整个的取义像画竹林七贤一样,有一片竹林但并非是在画竹林七贤,这是其最大的特点。这幅作品主要是取竹林雅琪之意,配以小桥流水,板桥来表现文人士大夫在竹林休憩的风雅画面。第三,整个画面的构图很饱满,却并不显得拥堵,密中有疏,将竹林深处的自然情调表现的淋漓尽致,并通过小河流水,从画外流进又从画里流出,将画内画外连成一气。第四,最引人注意的是画中的假石,在山水画中运用园林符号。其实不止仇英如此,吴门画派的其他画家,特别是文征明也是如此,还有当时很多文人画家均是如此,并且当时的苏州园林也在盛起配置假石,这应是当时山水画的一大特点。第五,画中的竹子很有特点,采用双勾的画法,工整秀丽,并且均是直的,通过竹子的疏密变化,稍微有点穿插。以竹子的长短来表现远近,竹林由近推远,形式感很强,画面工但并不显得呆板,足以表现出画家线条功底精湛,也流露出画家早期工整精细的画风。竹叶同样采用双勾的画法,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竹叶的浓密、层次、前后关系,竹叶密中有疏,乱中有序,可见画家绘画功底的深厚。元末画家李衎擅画竹,其著作《写竹妙诀》讲述了竹子各种各样的画法。仇英的竹应受其一定影响。再者梅兰竹菊被文人喻为“四君子”,而其中的竹更有“全德君子”之美称。此幅作品以茂密竹叶为天,绘制出清幽雅静的气氛,两位文人分于湖石之上对坐在竹林之中,清绝幽雅,溪水流淌声相伴,一幅悠闲意适之态,隔桥左岸,一童子正手持茶盘缓缓而来,其周边太湖石空灵透漏,与竹之文雅修茂相呼应。借物寓意,意境深远。令人观之心境平和,意念澄澈。第六,这幅画的款识是“仇英實父制”,钤印是朱文葫芦形印“十州”。这正是对“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尽量少写文字”这一说法的最好认证。也正因此画史评价他为“追求艺术境界的仙人”。
《竹林高士图》从画面整体来看,构图饱满,结构谨严,造型准确,勾画细密,工而不板。画中的三个人物不仅造型准确,而且将人物的神态也刻画的极其自然,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可见其除擅画山水画外,人物画也是其强项。正如徐沁在《明画录》中评仇英的人物画:“其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
《竹林高士图》从画种、取义均可看出是仇英受吴地文人艺术风气的影响而创作出的作品。《竹林高士图》意在取清绝幽雅之景,表文人士大夫山林隐逸、休闲自得的情怀。这是当时文人画家所热衷的审美情趣,也是仇英受当时吴门文人画家影响的一种表现。仇英,漆匠出身,隶属工匠,又其山水作品多作青绿重彩,在王穉登《吴郡丹青志》中被列为能品,这与文人画家是有差别的。而《竹林高士图》一反以往的大青绿重彩采用多以墨色渲染,略施色彩的小青绿,受当时文人画影响的特征鲜明。
《竹林高士图》绘与扇面,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上,仇英仍能做到手法精细,造型准确,满而不乱,绘出一幅清幽雅静,悠闲舒适之景。这应是对仇英画工深厚的有力佐证。仇英的绘画反映出明代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趋势,而仇英是明代影响深远的“吴门四家”之一,又是院体画与文人情趣相结合的山水画的开拓者,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仇英的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2]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3]这两句话应是对仇英画法最好的肯定,也是对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最好的肯定。
【注释】
[1]徐沁.明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8
[2]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刘善承.中国围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62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