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产物,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正改变着我国传统农业的面貌。农业物联网广泛的、深层次的应用,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方向转变。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存在问题也较为突出,亟需加以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推进。
一、主要问题
(一)应用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现有标准分散、缺失、不统一,尚未建立起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制定与产业应用结合不紧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制定进程缓慢。缺少统一的应用标准体系,已成为制约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应用模式尚未成熟。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项目绝大多数为政府示范项目,在应用方式上仍处于简单套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中做法的起步阶段。这种模式下的实践还没有经过真正的市场检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真正调动。推动农业物联网从示范推广走向全面应用,迫切需要找到接地气、能赢利、可持续的应用模式。
(三)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国农业物联网在关键设备和核心理论的研发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物联网技术与理论体系,缺少成熟应用的农业物联网关键设备。在核心理论研究方面,缺乏统一的理论构架和突破性进展;在关键设备研发方面,缺少精准、灵敏的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的国产优质农业传感设备。
(四)政策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农业物联网的政策法规,支撑农业全产业链物联网应用的扶持政策较为单一和薄弱,综合运用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项目建设等手段的一揽子支持政策体系尚未建成。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技术及产品,仍然要面临成本高企、经济效益不明朗的风险。
二、原因分析
农业是传统产业,物联网是新兴技术。要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必须要经历同步、叠加、整合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能实现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已经初步具备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基础。但同时,基础仍较为薄弱,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偏低,生产者的素质仍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国情、农情不同,没有现成经验可照搬复制。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承载基础不过硬、新兴技术的引领带动不到位造成的。面对存在问题,我们既要承认这一客观现状,更要直面困難、综合施策、积极推进。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农业物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农业物联网指导意见和“十三五”规划,科学确定农业物联网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制修订,尽快建立起一套开放的、可扩展的、适用于农业各产业、全过程的行业标准体系。加强政策扶持,灵活运用以奖代补、农机补贴、贴息贷款、先建后补、扶持示范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多元投入、多种方式的农业物联网建设的投入机制,为农业物联网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调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解决政府关注、农民关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有效、实用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创建,推广适宜农业生产、方便管理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技术设备和应用系统,降低物联网实施成本。加大宣传培训和典型示范力度,提高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农业物联网科研投入。将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的研发纳入农业科研的重点领域,加快农业传感器、农业精准作业、智能设施等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动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物联网研发,建立一套系统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团队建设。
一、主要问题
(一)应用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现有标准分散、缺失、不统一,尚未建立起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制定与产业应用结合不紧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制定进程缓慢。缺少统一的应用标准体系,已成为制约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应用模式尚未成熟。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项目绝大多数为政府示范项目,在应用方式上仍处于简单套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中做法的起步阶段。这种模式下的实践还没有经过真正的市场检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真正调动。推动农业物联网从示范推广走向全面应用,迫切需要找到接地气、能赢利、可持续的应用模式。
(三)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国农业物联网在关键设备和核心理论的研发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物联网技术与理论体系,缺少成熟应用的农业物联网关键设备。在核心理论研究方面,缺乏统一的理论构架和突破性进展;在关键设备研发方面,缺少精准、灵敏的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的国产优质农业传感设备。
(四)政策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农业物联网的政策法规,支撑农业全产业链物联网应用的扶持政策较为单一和薄弱,综合运用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项目建设等手段的一揽子支持政策体系尚未建成。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技术及产品,仍然要面临成本高企、经济效益不明朗的风险。
二、原因分析
农业是传统产业,物联网是新兴技术。要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必须要经历同步、叠加、整合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能实现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已经初步具备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基础。但同时,基础仍较为薄弱,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偏低,生产者的素质仍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国情、农情不同,没有现成经验可照搬复制。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承载基础不过硬、新兴技术的引领带动不到位造成的。面对存在问题,我们既要承认这一客观现状,更要直面困難、综合施策、积极推进。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农业物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农业物联网指导意见和“十三五”规划,科学确定农业物联网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制修订,尽快建立起一套开放的、可扩展的、适用于农业各产业、全过程的行业标准体系。加强政策扶持,灵活运用以奖代补、农机补贴、贴息贷款、先建后补、扶持示范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多元投入、多种方式的农业物联网建设的投入机制,为农业物联网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调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解决政府关注、农民关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有效、实用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创建,推广适宜农业生产、方便管理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技术设备和应用系统,降低物联网实施成本。加大宣传培训和典型示范力度,提高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农业物联网科研投入。将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的研发纳入农业科研的重点领域,加快农业传感器、农业精准作业、智能设施等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动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物联网研发,建立一套系统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