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你从未见过他,但你一定看过他创作的电视剧;可能你记不住他的名字,但你肯定记得他笔下的鲜活人物。
他,一位藏在屏幕后面的“无名英雄”。
可能你从未见过他,但你一定看过他创作的电视剧;可能你记不住他的名字,但你肯定记得他笔下的鲜活人物,如红色人物江姐、被誉为“东方智圣”的历史人物东方朔,他们都在国人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就是彭启羽,一位藏在荧屏后面却“点燃了家家户户荧屏,照亮了千千万万心灵”的影视剧作家。
小报主编 大作频发
一说起大作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高富帅”的形象。彭启羽这个人,虽其貌不扬,学历也不高,但却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诗人和影视编剧。
彭启羽,笔名起羽、羽儿,1952年5月出生于四川开江县城一个普通居民家庭。在开江中学仅读过一年初中,就因文革而失学。但他不因失学而放弃求知的机会,他到处借书、买书自学。1970年下乡当知青,他在农村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并开始创作诗歌,其间被学校聘为代课教师。1976年4月,他幸运地被招工,在开江农机二厂当了工人,这一干又是五年。在工厂里他一方面拼命工作,每天或每月都提前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写作,创作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作品。1980年4月,他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铁树开花奇遇记》在《四川文学》上发表,一时在县内引起广泛关注。
人生最大的幸运,在于巧遇伯乐。谈起往事,彭启羽对于伯乐之说深有感触。1980年12月,开江县第一次申办报刊成功,定名《开江科普》报。正在县委正在四处寻找合适的主办人才时,有位一向注重学习报刊的领导向时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谭显武说:“我前段时间看《四川文学》,有一个发表小说的人叫彭启羽,他也是开江人。”谭副部长当即表态:“那就把他调来试一下。”凭“伯乐”一句话的举荐,彭启羽第一次改变了命运,从乡下小厂工人调进了县科协主编《开江科普》报。在这里彭启羽如鱼得水,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主编《开江科普》的十八年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和写作,经常深入乡村和企事业单位采访。这让他既釆写了稿件,又收集了文学素材,取得了工作与写作的双丰收。由他主编的报纸多次荣获省、地级优秀报刊称号,他还在国家、省级报刊大量发表小说、诗歌,并荣获许多大奖。
“蓉漂”求生 以文养家
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彭启羽在大巴山一带就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好心的领导为了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于1998年将他调往县文化馆当专职作家。刚去不到一年,他深深地感到:官方养文人不是一个好制度,养的人没有生活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养出来的大多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人。回忆往事,彭启羽至今仍然感慨万端。他说:“当时我真不愿在那种‘自甘堕落’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就愤然离职出走,成了‘蓉漂’。”
他带着下岗的妻子,还有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一家人来到成都求生存,谋发展。刚走进大城市,举目无亲。但好在他曾在《四川文学》编辑部当过几个月的见习编辑,认识不少文学界的朋友,于是他决心以文养家,甘愿成为文人“下海”的试验品。谈起过往的辛酸经历,他直爽地说:“当时就是一个念头,多写作品,多挣稿费。”他那时不分白天黑夜,有时两三天不睡觉,拼命地写小说、诗歌,不断地向各级报刊投稿,完成与出版商约定的书稿任务,同时也源源不断地有稿费单寄来。他回忆道:“当年我没有了工资,全靠创作文学作品养家糊口,要付房租,交子女学杂费,买生活用品,每月稿费收入至少五千元以上,否则就无法过日子。”“我刚到成都时,就遇到了我人生中的又一位贵人贾勇虎,他外号贾西贝。贾先生既是某军区的干部,又开办了文化传媒公司,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书商。我当年创作的许多长篇、中篇小说,通过他都很快就出版发行了。而且他很讲信用,书出版了就及时付稿费。”彭启羽可谓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作家,他一年最多时可创作并发表七、八部中、长篇小说和五、六十首诗,且质量高,销量大,广受好评。他在2004年仅用半个月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成都绣花鞋》,还在《天府早报》上连载发表时,某出版社就迅即与他签约出版发行,并登上了《成都商报》发布的2015作家图书销售排行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并出版了《传奇宝贝》《都市伤情》《黑碟》《组织部长》《秦娘》《下海女人》等二十几部长篇小说,以及《今夜月儿圆》《香格里拉酒吧》《星星小夜曲》等十几部中、短篇小说。
进军影视 屡获大奖
21世纪初,他看准了全国文化产业市场的趋势,与好友谭力一起迅速转行进入影视剧行业。成名后的彭启羽,依然朴实无华,胸怀坦荡,心直口快。问起他如何走上影视剧创作道路时,他坦诚地说:“文化也好,文艺也罢,就该走产业化的路子。否则,就是死水一潭,沒有生机与活力。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年我认为影视剧很有市场前景,立马就改行专攻影视剧创作了。”
对于彭启羽来说,走进影视剧行业,就是走向了他人生的辉煌。他于2003年创作的48集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东方朔》,在中央电视台第8套节目首播后,引起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在国内外影视市场尤其是美国、东南亚一带销售发行。网上有文章评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都在收看《东方朔》。该电视剧的成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与鼓舞。2005年,他又创作了抗日谍战题材的40集电视连续剧《特殊使命》,2007年在央视8套首播后,各省市区电视台争相购买版权播放。此剧一举荣获第24届金鹰长篇电视剧三等奖、第27届飞天长篇电视剧目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优秀剧目二等奖等三项大奖。在影视剧方面,他爆发出了强烈的创作激情和雄厚的文化实力,接连创作出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优秀电视剧目。2008年,他创作了红色革命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江姐》,2010年在央视11套首播后,被列为建国61周年献礼片,各地方电视台也相继购买版权播放,该剧还荣获第26届金鹰优秀电视剧奖。2010年受中央纪委的委托,他创作了以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为原型的20集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在央视1套首播时,全国各地组织党员集中收看,受到各级报刊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该剧被列为建党89周年献礼片,还荣获第28届飞天长篇优秀电视剧二等奖和中央宣传部第12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他改编创作的抗日谍战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夜隼》,2012年在新疆卫视首播后,各省市电视台又相继播放,并荣获第29届飞天长篇优秀电视剧二等奖。十几年来,除上述电视剧外,他还创作了《崛起》《想说爱你》《肖叮叮剿匪记》《榆阳秋》《五鼠闹东京》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先后在东方卫视、四川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二十余家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采访结束时,聊起他眼下的工作与生活,年逾六十五岁的彭启羽先生只是淡淡地说,而今依然很忙。他悄悄向笔者透露,他们团队正在创作一部颇具历史文化高度的反腐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但愿能给全国电视观众带来一场更加精彩的文化盛宴。
他,一位藏在屏幕后面的“无名英雄”。
可能你从未见过他,但你一定看过他创作的电视剧;可能你记不住他的名字,但你肯定记得他笔下的鲜活人物,如红色人物江姐、被誉为“东方智圣”的历史人物东方朔,他们都在国人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就是彭启羽,一位藏在荧屏后面却“点燃了家家户户荧屏,照亮了千千万万心灵”的影视剧作家。
小报主编 大作频发
一说起大作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高富帅”的形象。彭启羽这个人,虽其貌不扬,学历也不高,但却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诗人和影视编剧。
彭启羽,笔名起羽、羽儿,1952年5月出生于四川开江县城一个普通居民家庭。在开江中学仅读过一年初中,就因文革而失学。但他不因失学而放弃求知的机会,他到处借书、买书自学。1970年下乡当知青,他在农村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并开始创作诗歌,其间被学校聘为代课教师。1976年4月,他幸运地被招工,在开江农机二厂当了工人,这一干又是五年。在工厂里他一方面拼命工作,每天或每月都提前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写作,创作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作品。1980年4月,他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铁树开花奇遇记》在《四川文学》上发表,一时在县内引起广泛关注。
人生最大的幸运,在于巧遇伯乐。谈起往事,彭启羽对于伯乐之说深有感触。1980年12月,开江县第一次申办报刊成功,定名《开江科普》报。正在县委正在四处寻找合适的主办人才时,有位一向注重学习报刊的领导向时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谭显武说:“我前段时间看《四川文学》,有一个发表小说的人叫彭启羽,他也是开江人。”谭副部长当即表态:“那就把他调来试一下。”凭“伯乐”一句话的举荐,彭启羽第一次改变了命运,从乡下小厂工人调进了县科协主编《开江科普》报。在这里彭启羽如鱼得水,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主编《开江科普》的十八年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和写作,经常深入乡村和企事业单位采访。这让他既釆写了稿件,又收集了文学素材,取得了工作与写作的双丰收。由他主编的报纸多次荣获省、地级优秀报刊称号,他还在国家、省级报刊大量发表小说、诗歌,并荣获许多大奖。
“蓉漂”求生 以文养家
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彭启羽在大巴山一带就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好心的领导为了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于1998年将他调往县文化馆当专职作家。刚去不到一年,他深深地感到:官方养文人不是一个好制度,养的人没有生活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养出来的大多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人。回忆往事,彭启羽至今仍然感慨万端。他说:“当时我真不愿在那种‘自甘堕落’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就愤然离职出走,成了‘蓉漂’。”
他带着下岗的妻子,还有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一家人来到成都求生存,谋发展。刚走进大城市,举目无亲。但好在他曾在《四川文学》编辑部当过几个月的见习编辑,认识不少文学界的朋友,于是他决心以文养家,甘愿成为文人“下海”的试验品。谈起过往的辛酸经历,他直爽地说:“当时就是一个念头,多写作品,多挣稿费。”他那时不分白天黑夜,有时两三天不睡觉,拼命地写小说、诗歌,不断地向各级报刊投稿,完成与出版商约定的书稿任务,同时也源源不断地有稿费单寄来。他回忆道:“当年我没有了工资,全靠创作文学作品养家糊口,要付房租,交子女学杂费,买生活用品,每月稿费收入至少五千元以上,否则就无法过日子。”“我刚到成都时,就遇到了我人生中的又一位贵人贾勇虎,他外号贾西贝。贾先生既是某军区的干部,又开办了文化传媒公司,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书商。我当年创作的许多长篇、中篇小说,通过他都很快就出版发行了。而且他很讲信用,书出版了就及时付稿费。”彭启羽可谓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作家,他一年最多时可创作并发表七、八部中、长篇小说和五、六十首诗,且质量高,销量大,广受好评。他在2004年仅用半个月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成都绣花鞋》,还在《天府早报》上连载发表时,某出版社就迅即与他签约出版发行,并登上了《成都商报》发布的2015作家图书销售排行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并出版了《传奇宝贝》《都市伤情》《黑碟》《组织部长》《秦娘》《下海女人》等二十几部长篇小说,以及《今夜月儿圆》《香格里拉酒吧》《星星小夜曲》等十几部中、短篇小说。
进军影视 屡获大奖
21世纪初,他看准了全国文化产业市场的趋势,与好友谭力一起迅速转行进入影视剧行业。成名后的彭启羽,依然朴实无华,胸怀坦荡,心直口快。问起他如何走上影视剧创作道路时,他坦诚地说:“文化也好,文艺也罢,就该走产业化的路子。否则,就是死水一潭,沒有生机与活力。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年我认为影视剧很有市场前景,立马就改行专攻影视剧创作了。”
对于彭启羽来说,走进影视剧行业,就是走向了他人生的辉煌。他于2003年创作的48集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东方朔》,在中央电视台第8套节目首播后,引起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在国内外影视市场尤其是美国、东南亚一带销售发行。网上有文章评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都在收看《东方朔》。该电视剧的成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与鼓舞。2005年,他又创作了抗日谍战题材的40集电视连续剧《特殊使命》,2007年在央视8套首播后,各省市区电视台争相购买版权播放。此剧一举荣获第24届金鹰长篇电视剧三等奖、第27届飞天长篇电视剧目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优秀剧目二等奖等三项大奖。在影视剧方面,他爆发出了强烈的创作激情和雄厚的文化实力,接连创作出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优秀电视剧目。2008年,他创作了红色革命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江姐》,2010年在央视11套首播后,被列为建国61周年献礼片,各地方电视台也相继购买版权播放,该剧还荣获第26届金鹰优秀电视剧奖。2010年受中央纪委的委托,他创作了以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为原型的20集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在央视1套首播时,全国各地组织党员集中收看,受到各级报刊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该剧被列为建党89周年献礼片,还荣获第28届飞天长篇优秀电视剧二等奖和中央宣传部第12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他改编创作的抗日谍战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夜隼》,2012年在新疆卫视首播后,各省市电视台又相继播放,并荣获第29届飞天长篇优秀电视剧二等奖。十几年来,除上述电视剧外,他还创作了《崛起》《想说爱你》《肖叮叮剿匪记》《榆阳秋》《五鼠闹东京》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先后在东方卫视、四川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二十余家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采访结束时,聊起他眼下的工作与生活,年逾六十五岁的彭启羽先生只是淡淡地说,而今依然很忙。他悄悄向笔者透露,他们团队正在创作一部颇具历史文化高度的反腐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但愿能给全国电视观众带来一场更加精彩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