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虽无言整饬却当时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6415383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始初民时代的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从意识形态上讲是原始毕摩文化的一个艺术分支;从形态学意义上讲,它是当地自然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产物。
  丰饶美丽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物华天宝,四季宜人,犹如一颗瑰丽的珍珠,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版图上。不仅如此,生长于斯的勤勉坚韧的彝族同胞创造的民族文化与淳朴民风,孕育出了形态优美、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声名远播,享誉天下!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都火舞”“插秧舞”“包谷舞”“羊皮鼓舞”“达踢舞”“扯格舞”(披毡舞)、“摆手舞”“对脚舞”,还是建国以来鼎力创作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快乐的啰嗦》《凉山巨变》《阿哥追》《红披毡》《凉山酒舞》《披毡献给毛主席》等优秀剧目,凉山舞蹈都为四川乃至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整体建设及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凉山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歌舞之乡”。令人尤为振奋的是,其中编创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彝族群舞《快乐的啰嗦》(译作《快乐的诺苏》),在1994年更是以高额的票数,选入“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这一殊荣也极高地提升了凉山彝族民间舞在我国各民族民间舞中的赫赫声名,从而使彝族民间舞健步踏上了强势发展与创作的康庄大道。
  十年浩劫,弥漫在中华艺术界的“文化虚无主义”,曾使我国舞蹈百花园群芳枯萎,万树凋敝。然而,翻过了历史的那一页,凉山彝族基因中乐观向上的传统文化精神,立即如井喷式地爆发出来,并迅速体现在舞蹈剧目创作的多样化方面,令人耳目一新。这其中,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喜背新娘》《火车飞来大凉山》,还是90年代的《穿红裙的么表妹》《山妞与模特儿》,以及世纪之交的《阿漠惹牛》等,一大批悦人心目的佳作,无一不令业界倾情瞩目,再度引发喜爱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广大观众的强烈关注!
  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除了具有视觉、听觉、动觉的审美特性之外,更突出的一点,便是区别于语言文字文化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了。它的美难以尽述,拙于言表,虽大美,则无言,只有当我们从中抽离出它美的本质特征时,文字的理性整饬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而这种整饬,对于任何种类的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都会起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又具有非语言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字文化的双重要件。
  本文即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四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做一番美学巡礼与思考,期待能唤起人们对它实践与理论关系之间密切度的关注。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与其它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样,都经历过原始巫术仪式和劳作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洗礼和浸染阶段,它是彝民族文明觉醒过程的见证。巡礼过去,才便于了解当下,展望未来,本文意旨即在于此。
  原始初民时代的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从意识形态上讲是原始毕摩文化的一个艺术分支;从形态学意义上讲,它是当地自然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产物。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便可以从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众多悦人心目的动态形象中,尝试着提取出它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学内核来,并试分述如下:
  一、整體之美
  这是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纵观这一地区的文化习俗,不管是婚嫁、丧葬、祭祀、游戏、军事还是自娱性舞蹈,无一不遵从着整体连动这样的美学法则,它显现出一种群体高度和谐一致的美。不断简单重复的舞蹈动律,引导着参与者向心力意识的增强,整齐团结地表达了加大群体凝聚力的民族心态,因而群舞常常成为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形式的不二选择。
  二、对称与错位之美
  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中,还彰显出一种对称与错位之美。历史悠久的“对脚舞”,把这种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舞者之间对脚与抬臂时相互间的准确对位与交错换位,让人从视觉中脱离出来又重归往复的动律,给欣赏者的心理和视觉带来一种变化与刺激,既丰富了舞蹈构图,又给人以多重变化的美感。
  三、快捷与休止之美
  这是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中常常可以窥见的一种美,即在急切的动律进行中突然静止,复又交替进行。比如舞蹈《快乐的诺苏》中令人眼花燎乱的末支关节在快捷摆动时的瞬间休止,让人的心理节奏倏忽停顿再重启,不由得体味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动静之间错落有致,使观者拍案叫绝。
  四、收敛与狂放之美
  舞蹈《阿谟惹牛》中母亲整体收敛的舞姿舞态和儿子伸张狂放的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是这种美的最好的明证。其间收的极致与放的夸张,使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极具感染力的一面展露无遗。前者融入了传统“扯格舞”的内收与凝重,后者则隐隐露出古老的“羊皮鼓舞”中的遗风,使整个作品焕发出一种无法复制的艺术张力。
  五、悠然与起伏之美
  常言道:舞如其人。居住在凉山地区的彝族同胞们,自小见山,进而爱山,山路的崎岖与山势的蜿蜒在他们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这些大山的儿女们在起舞咏歌之际,把脑海中对大山的印象化入到舞蹈的动律和队形变化之中,便呈现出舞蹈中的悠然与起伏之美,从传统舞蹈的“披毡舞”以及创作舞蹈《阿哥追》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美学特点。
  六、视觉与听觉统一之美
  凉山的“老木苏”(老年人)常说:“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此番话道出了彝族人人能歌善舞,凉山是歌舞之乡的不争事实,也从另一方面使人触摸到了此处民间舞蹈的另一美学特点:视觉与听觉的高度统一。从传统舞蹈“惹打”“都火”“高腔山歌”中都可以感知到民歌与当地民间舞的高度契合,而非简单的配合,它的美,使凉山彝族民间舞蹈被赋予了别样的风情。
  七、形与意的转换之美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中有许多以物寄情,以物寓人的传统节目,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也不乏其例。其中“鹰”与“锦鸡”常常成为本民族舞蹈家们喜爱的创作表现对象,因为前者是翱翔云端、自由矫健的形象代表,后者则流露出悦人心目、美丽灵巧、仪态万方的翩翩风范,二者均寄寓着凉山彝族人民的远大理想和对自由的美好追求。这类舞蹈假形表意,韵味深长,虽借动物之形,实则言情表意。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这是人类有意利用动物以及自然的能量来扩展其生命意图的证明。”   八、服饰及“五色之美”
  对凉山彝族民间舞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它的服饰及其色彩极具个性,魅力无穷。
  一般来讲,服饰是对舞蹈动作的限制,但奇妙的是,在彝族民间舞蹈中,服饰(红裙、查尔瓦、天菩萨、大中小脚裤等)非但未成为舞者的累赘,反而强化了舞者人体自然的动态美。着装者或婆娑弄影,或舒展豪放,如霓虹变幻,美不胜收。此外,服饰的色彩也突出表现了“以五色为美”的原始审美形态。衣裤,尤其在裙装上,红、黑、黄、白、蓝(青)五种正色的合理点缀,是“五行”“五时”“五方”“五味”“五看”“五脏”审美文化体系的对应,灿烂夺目,观之大气怡然。
  前文曾提及,舞蹈具有非语言文字文化与语言文字文化的双重要件,如若偏废二者之一,舞蹈发展就会出現停滞、落后、乃至衰亡的信号。曾几何时,凉山彝族语言文字文化有过何等令人称道的过往,它因其古老、优美而显出彝文化的强大。然而进入现当代后,它逐步受到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强势挤压,再无更新与发展。这一现象,出现在民族文化标识性象征的语言文字方面,可以说对其整体文化产生了隐形但又决定性的影响。须知,西方芭蕾体系的发展,从基本术语的固守法文到理论体系的完备,无一不倚仗它的非语言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字文化的举措,例如蹲(Plie)、脚尖功(Pas de pointu)、阿拉贝斯(Arabesque)等等,均有不可置换的语义及身体内涵。反观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从术语到舞名,只有汉语译文而无彝文备注,虽说表面看来只是造成了命名的混乱(如跌脚、迭脚、对脚、达体、达踢、达滴。啰嗦、诺苏等),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退缩主义的苗头,这对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的怀表坏了,只关乎他本人对时间的误判,而一座城池的钟楼出了问题,则会导致每一个城中人对光阴把握出现错觉!怎么办?修钟楼!”此话有理!转借过来观照凉山彝族民间舞当今面临的传承与发展的困惑,细细思量看来似乎它不单单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个区域文化系统整体的问题。
  因此,请所有真正有志于重振凉山彝族民间舞蹈雄风的同仁携起手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拿出捍卫优秀传统文化的献身精神,踏踏实实做事。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火一般热情感人的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定会再度迎来万众齐声点赞“瓦几瓦”(彝语:真棒)的日子!我们期待并坚信这一天终会到来!
其他文献
主管单位:德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德阳市作家协会  高建平  GAOJIANPING  《德阳文学》编委会主任。1957年2月生,祖籍山西临县。副研究馆员。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集《最后的使命》,散文集《一杯风土》《乡关回望》等。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寄语  德阳市作家协会会刊2019年由原《东方作家》更名为《德阳文学》,更名以来已出刊五期。其中
彩塑 15-18cm×10cm-15cm×7 2012年  中国民间彩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流传地区广泛、种类题材多样,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造型整体感强、形态优美生动、色彩淳朴明快。这件作品是成都“风雅堂”根据成华区大熊猫资源,结合《三国演义》中刘备、孔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的人物形象,创作出的一套卡通版蜀汉“五虎上将 ”组合彩塑。作品形象既憨厚可爱,又虎虎生威,将成华熊猫特色资源
王二莽  WANG ERMANG  原名王磊,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曲艺团青年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曲艺家协会理事。2002年拜师谐剧表演艺术家沈伐先生学习谐剧,2014年拜师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先生学习散打评书,2013年荣获四川省第二届少儿曲艺大赛创作奖,2 01 4年荣获第三届“巴蜀笑星”称号,2015年荣获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表演奖,2016年
中国山水画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缘于中国文化理念中对“天人合一”的崇尚。无论帝王、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将与自然融为一体,置身山林之乐视为极其惬意的事。在都市绿地日益稀缺的今天,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就更加的迫切。对写实的色彩斑斓的山水画的喜爱,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八十年代中后期悄然兴起的新山水画风,以写实性的造型语言,亮丽明快的色彩,水气朦胧浅面黑白对比强烈的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花灯 310cm×150cm 2018年  此件作品除具备传统常规的工艺灯和花灯的制作技艺特征外,更以其独有的造型艺术和色彩调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制作时长近一个月,工艺复杂,灯品体量大且极具质感,视觉冲击力强,将丝扎艺术融入灯品之中,使彩灯和丝扎两门艺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艺术美感,提升了灯品的艺术档次与文化内涵,增强了灯品的艺术魅力。  胡氏花灯文化
中国画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物像的层面,是画家在宣纸上用笔墨抒发情感的绘画形式。它是建立在画家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自然物象深入观察基础上的,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它是一种思维意识和审美想象。   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已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悠长岁月。古老的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出了独特而伟大的艺术。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基因,特有的表现手法、艺术魅力和哲学思考。中国画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物像的层面,
涂啦啦  江西丰城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雕塑研究生,現居成都。四川省雕塑协会理事、四川省雕塑学会会员、成都市雕塑协会会员。现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教师,曾参加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C)国际陶艺学会会议,曾荣获全国美术教育行业“五星优才”明星教师速写金奖等。作品曾入选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论文先后发表在《青春岁月》《西江月》《明日风尚》期刊。
主管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徐海涛  XUHAITAO  《仁和》主编。1974年7月生,笔名二水,彝族。四川省文联第七届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攀枝花市仁和區文联专职副主席,政协攀枝花市仁和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文行仁和》微刊主编,攀枝花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2020年被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授予“攀枝花英才”称号。  寄语  《仁和》创刊于20
在中国画发展中,人物画问题最多,困难也最大,触及到许多根本性的问题。画家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启动中国画发展的龙头。人物画中,现实主义的人物画是人物画发展中的主体,画家抓住了它就能带动人物画创作发展的全局。我的认知深处,有着不变的体悟:艺术创作,“新”是时间概念,是历史的过程;“美”是追求的旨归,是永恒的探索。在上个世纪里,美与丑的评析一度曾被“新”与“现代”的时间判断所取代,审美的第一标准就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