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国市场每销售3.5包方
便面,其中就有一包来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
“河南现在已经成了中国的‘大厨房’。”河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笑言。
置身于“中国粮食生产基地”的河南省,面对“打造中国数一数二的食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河南省食品企业的标准化工程和品牌意识也正在加紧谋划之中。
产业集群:食品行业的“河南军团”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正在“狂飚突进”,以下数字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缩影,也是最好说明。
8月3日,河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在省政府某会议上披露:今年1~5月,该省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95.4亿元,同比增长27.1%,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省和山东省;
7月24日,由中国肉类协会担纲的“2005~2006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评比揭晓,全国42个品牌,河南夺得5席(双汇、永达、大用、汇通、志元),成为此次评选中入选品牌最多的省份之一;
6月26日,河南省统计局发布2005年度“河南工业企业100强”排序名单。工业行业“大类”中的26个行业,食品行业有18家企业名列其中,成为入选企业最多的行业,食品工业作为该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得以凸现。
而在此之前,河南金星啤酒集团刚刚完成了在上海、南京、山东的布局,实现了由“河南造”向“中国造”的跨越;漯河“双汇”则以77.1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并首次被评选成为“中国最具行业领导力的品牌”;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初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从而成为河南首家,也是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与食品制造行业首家在美上市企业。
在食品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方便面领域,河南企业更是“所向披靡”。
“以郑州为中心,北到新乡、南到漯河的区域内,河南本土企业已经形成了方便面产业集群。”河南省食品行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介绍说。
目前,集中在上述区域的方便面品牌已有白象、天方、金苑、斯美特、豫竹、南街村等,方便面生产线已有300多条,年产量近80亿包;全国方便面20强中,河南占10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2003年,河南新增生产线70条,是全国新增总数的56.91%,发展势头强劲。
上市:食品也有创富奇迹
在听惯了关于纳斯达克网络创富的神话后,河南众品的表现无疑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2月1日,这家长期生活在三全、思念、双汇等知名企业光环之下的食品企业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首批融资2760万美元,而在各基金执行股权证后,众品还将额外获得1700万美元的资金。届时,该公司市值将突破1亿美元。
河南众品的成功无疑为业内寻找到了通向资本市场的“第三条”路径。在其示范带动下,该省食品行业巨头纷纷加快了对接资本市场的步伐。
“早在多年前,三全食品就已开始着手企业的改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上市辅导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有望在2007年以前成功上市,从而成为河南省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速冻食品企业。”三全食品掌门人陈泽民如是披露。
而紧随其后的河南思念,更是在2003年便成立了独立的上市办公室,负责上市前期的筹备工作。《中国经济周刊》掌握的资料表明,目前该公司海外上市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事实上,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樱桃谷鸭加工企业的河南华英禽业集团,也在为尽快上市忙碌着。
“华英禽业的上市工作已经运作多年,如果可能,希望能在国内和国外同时上市。”今年3月7日,华英董事长曹家富放出风声。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闷声发财”的河南“湖雪面粉”亦有在2009年实现整体上市的计划。
产品标准:执牛耳者赢
“得标准者得天下。”在中国食品行业,河南正创造着这个寓言。
今年7月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一纸公示,引起了中国食品企业的空前关注:河南5家食品企业在本企业设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项目的申请,得到政府支持。
其中,河南三全食品公司的参与尤其引人关注—此前,这家企业曾多次“遇难”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仅去年一年,该公司就遭遇8次查封。其中,去年10月,由成都某媒体率先进行的“毒水饺”报道迅速传遍全国,导致全国许多城市的许多家超市撤柜,该公司损失惨重。
那么“毒”从何来?有关方面的抽检表明,皆因为标准之祸—霉菌超标。卫生部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小于等于30万/克。而此前,三全食品的企业标准却是300万/克。
而拥有着“小麦、馒头粉”国家标准的河南兴泰科技实业公司,这两年里却过得非常滋润—该公司在去年年初设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年6月,由其制订的“小麦、馒头粉”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
此后,因为拥有“标准”利器,兴泰科技实业公司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的新宠,产品供不应求,在国际市场畅行无阻。因其执行业牛耳,不断有国内外大型企业表示愿意力挺其上市。
“今后3年,我国将制订、修订近万个国标,将主要交给企业来做,这对河南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李凯军说。
品牌:最大的“软胁”
“河南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其强大阵容,现在还不成正比。”
8月3日,高盛管理顾问(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梓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河南现有131家食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2家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但是挤身“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数量尚不尽人意。
冯梓怛认为,在实现中西部崛起的宏大背景下,一些省份现在正极力凸现自己的品牌特色,诸如江西以瓷器开路、湖北以光谷显世、安徽以汽车竞合、山西以老字号入市等。
“‘找准自身优势,明确制约因素,善于扬长避短’现在已成河南高层共识。”8月3日,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学者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河南省政府近日已决定,在商务部主导的全国品牌建设活动中,“重点突出河南食品工业这一主题”。而商务部近日在全国品牌建设活动中特意致函河南省政府,希望河南能突出食品工业这一主题。
而一些热心人士也正试图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品牌建设作出“诊断”。
“双汇是中国食品业真正的老大,但这样一个真正代表河南的品牌,为什么在外人眼里它远没有五粮液知名度高?三全在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里是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在北京的超市里,为何60%的市场却被龙凤占据了?”北京世纪福来营销顾问公司总经理娄向鹏深思。
娄向鹏认为,一是河南区域品牌劣势拖累了企业品牌;二是品牌金字塔的短缺:企业销售规模起来以后,品牌形象一直相对落伍。
“河南没有一个有魅力的商业文化。”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则从地域性品牌影响力上,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一个地方人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处理市场的方式、经营管理的模式,总的来说就叫商业文化,将从本质上影响消费者在市场上行为的质量。”
“一个法国不知名的香水品牌,到其他国家就可以卖出好价钱,这和法国这一地域品牌大有关系。”郑州一位业内人士感慨,“河南的食品工业地域品牌的塑造,显然还不能达到这样显著的效果。”
便面,其中就有一包来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
“河南现在已经成了中国的‘大厨房’。”河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笑言。
置身于“中国粮食生产基地”的河南省,面对“打造中国数一数二的食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河南省食品企业的标准化工程和品牌意识也正在加紧谋划之中。
产业集群:食品行业的“河南军团”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正在“狂飚突进”,以下数字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缩影,也是最好说明。
8月3日,河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在省政府某会议上披露:今年1~5月,该省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95.4亿元,同比增长27.1%,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省和山东省;
7月24日,由中国肉类协会担纲的“2005~2006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评比揭晓,全国42个品牌,河南夺得5席(双汇、永达、大用、汇通、志元),成为此次评选中入选品牌最多的省份之一;
6月26日,河南省统计局发布2005年度“河南工业企业100强”排序名单。工业行业“大类”中的26个行业,食品行业有18家企业名列其中,成为入选企业最多的行业,食品工业作为该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得以凸现。
而在此之前,河南金星啤酒集团刚刚完成了在上海、南京、山东的布局,实现了由“河南造”向“中国造”的跨越;漯河“双汇”则以77.1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并首次被评选成为“中国最具行业领导力的品牌”;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初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从而成为河南首家,也是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与食品制造行业首家在美上市企业。
在食品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方便面领域,河南企业更是“所向披靡”。
“以郑州为中心,北到新乡、南到漯河的区域内,河南本土企业已经形成了方便面产业集群。”河南省食品行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介绍说。
目前,集中在上述区域的方便面品牌已有白象、天方、金苑、斯美特、豫竹、南街村等,方便面生产线已有300多条,年产量近80亿包;全国方便面20强中,河南占10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2003年,河南新增生产线70条,是全国新增总数的56.91%,发展势头强劲。
上市:食品也有创富奇迹
在听惯了关于纳斯达克网络创富的神话后,河南众品的表现无疑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2月1日,这家长期生活在三全、思念、双汇等知名企业光环之下的食品企业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首批融资2760万美元,而在各基金执行股权证后,众品还将额外获得1700万美元的资金。届时,该公司市值将突破1亿美元。
河南众品的成功无疑为业内寻找到了通向资本市场的“第三条”路径。在其示范带动下,该省食品行业巨头纷纷加快了对接资本市场的步伐。
“早在多年前,三全食品就已开始着手企业的改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上市辅导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有望在2007年以前成功上市,从而成为河南省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速冻食品企业。”三全食品掌门人陈泽民如是披露。
而紧随其后的河南思念,更是在2003年便成立了独立的上市办公室,负责上市前期的筹备工作。《中国经济周刊》掌握的资料表明,目前该公司海外上市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事实上,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樱桃谷鸭加工企业的河南华英禽业集团,也在为尽快上市忙碌着。
“华英禽业的上市工作已经运作多年,如果可能,希望能在国内和国外同时上市。”今年3月7日,华英董事长曹家富放出风声。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闷声发财”的河南“湖雪面粉”亦有在2009年实现整体上市的计划。
产品标准:执牛耳者赢
“得标准者得天下。”在中国食品行业,河南正创造着这个寓言。
今年7月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一纸公示,引起了中国食品企业的空前关注:河南5家食品企业在本企业设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项目的申请,得到政府支持。
其中,河南三全食品公司的参与尤其引人关注—此前,这家企业曾多次“遇难”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仅去年一年,该公司就遭遇8次查封。其中,去年10月,由成都某媒体率先进行的“毒水饺”报道迅速传遍全国,导致全国许多城市的许多家超市撤柜,该公司损失惨重。
那么“毒”从何来?有关方面的抽检表明,皆因为标准之祸—霉菌超标。卫生部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小于等于30万/克。而此前,三全食品的企业标准却是300万/克。
而拥有着“小麦、馒头粉”国家标准的河南兴泰科技实业公司,这两年里却过得非常滋润—该公司在去年年初设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年6月,由其制订的“小麦、馒头粉”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
此后,因为拥有“标准”利器,兴泰科技实业公司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的新宠,产品供不应求,在国际市场畅行无阻。因其执行业牛耳,不断有国内外大型企业表示愿意力挺其上市。
“今后3年,我国将制订、修订近万个国标,将主要交给企业来做,这对河南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李凯军说。
品牌:最大的“软胁”
“河南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其强大阵容,现在还不成正比。”
8月3日,高盛管理顾问(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梓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河南现有131家食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2家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但是挤身“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数量尚不尽人意。
冯梓怛认为,在实现中西部崛起的宏大背景下,一些省份现在正极力凸现自己的品牌特色,诸如江西以瓷器开路、湖北以光谷显世、安徽以汽车竞合、山西以老字号入市等。
“‘找准自身优势,明确制约因素,善于扬长避短’现在已成河南高层共识。”8月3日,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学者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河南省政府近日已决定,在商务部主导的全国品牌建设活动中,“重点突出河南食品工业这一主题”。而商务部近日在全国品牌建设活动中特意致函河南省政府,希望河南能突出食品工业这一主题。
而一些热心人士也正试图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品牌建设作出“诊断”。
“双汇是中国食品业真正的老大,但这样一个真正代表河南的品牌,为什么在外人眼里它远没有五粮液知名度高?三全在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里是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在北京的超市里,为何60%的市场却被龙凤占据了?”北京世纪福来营销顾问公司总经理娄向鹏深思。
娄向鹏认为,一是河南区域品牌劣势拖累了企业品牌;二是品牌金字塔的短缺:企业销售规模起来以后,品牌形象一直相对落伍。
“河南没有一个有魅力的商业文化。”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则从地域性品牌影响力上,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一个地方人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处理市场的方式、经营管理的模式,总的来说就叫商业文化,将从本质上影响消费者在市场上行为的质量。”
“一个法国不知名的香水品牌,到其他国家就可以卖出好价钱,这和法国这一地域品牌大有关系。”郑州一位业内人士感慨,“河南的食品工业地域品牌的塑造,显然还不能达到这样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