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口井
从太爷修盖的土房土院出发,拐过十几米长的碎石路,往下横着走100多米的土坡路,跃然眼前的便是那口井。厚石板凿成的井沿圆圆的,足有二尺见方,五六米深的井身呈椭圆状,清清的井水盛于其中。每当太阳照射时,水色灿烂,尖利的光芒折人眼睛;每当月亮正对时,来自天堂的银盘装满皎洁的清辉和美丽的向往,融融地浸在水中央。井底由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块铺垫,托着五六只旺盛的水眼和从其中冒出的清粼粼的水注。
想象100多年以前,当地人为了生存,在四处寻找水源的时候,发现了这块起初湿漉漉的地方。人们赶紧挖出一片凹地当泉,不到10分钟的工夫,打泥层深处渗出一汪亮亮的自然水,浸着交织的草根,男女老少顿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于是所有的人开始饮用这里的水。后来,为了储存更多的水,也为了保护水源和周围的环境,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召集三五个结实能干的后生,将这眼泉进行深挖、砌筑、垫底,便成了我记事以来至今犹存的那口井。
历经数代,日月更替,四季轮回,始终改变不了那口井担负着一庄人饮水的事实。春天的绿韵、夏天的热浪、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都一律聚精会神地阅读着、丰富着、深刻着清清亮亮的井水。解渴、做饭、洗衣……一庄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那从地层深处渗出、冒出和流出的天然之水!
特别记得前些年因干旱抢水吃的时候,村民们最大的目标除了那口井,还是那口井。每每凌晨两三点钟,无边的夜幕下不是星光点点,就是漆黑一片,其时总有马灯和手电散发的暗弱的光亮,在那条走了多年的下坡路上移动,把大爷、大伯、大叔和大婶领到井边,再借着那些光,依次把箍了两三圈的厚重的木水桶落到井里,只听晃荡一声,木桶栽进水里,稍顿片刻,满满一桶水便被主人握着的担钩提吊了上来……如此反复,村民们艰难地度着那些非常缺水的日子。多年来,那口井一直平静地看着日月的长与短,岁月的苦与甜,守着人生的四季回味无穷!
如今,村里人破天荒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干旱缺水的问题,也从此告别了饮用井水的日子。这是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并有效落实的结果,更是21世纪初期广大农民朋友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一个小小缩影。看着甘霖之水从铁龙头哗哗地往桶里流淌,村民们被风霜磨皱的脸庞顿时绽开了美丽的花朵!那口井及其滋养村民的岁月成了村史最精彩的内容之一。
相信记忆不老,那口井的故事绵绵延延,永远活在村民们心中。
那面坡
坡总是和山体相连。我要说的那面坡,贴在一处庞大的山腰。那座山的名字我过去不知道,现在还是不知道。但在那面山坡上修梯田、种庄稼的村民们,我能如数家珍,对其中的几位长辈更是记忆犹新。上庄的大爷顶一头白发,每天天不亮就往坡地赶驴子驮粪。下庄的大伯老是一副胡子脸,隔三差五地去坡地埂割冰草喂羊。邻居家的碎妈经常拖着一双瘸腿,挎着一只柳条篮子,到坡地拾苦蕨做酸菜。
那面坡地在四季都是十分好看的。青青的麦苗一片连一片生动着春天,像是铺了一坡的绿毯子,任风儿在上面纵情舞蹈;金灿灿的油菜花肆意张扬个性,招惹了成群结队的蜜蜂,将初夏天然的醇香不知疲倦地采走;红缨枪一样的玉米棒子以壮实饱满的姿态,威武地坚守着秋日的丰美和心田的充盈;一朵又一朵洁白的洋芋花在坡地绽开,那是它们吐露的心语,柔柔嫩嫩地装扮着视野;一冬的积雪如三层被,盖着坡地酣睡、做梦,梦见一场巨大的丰收。
15年前,老家盖了新房,当时我已参加工作,看着自己用积攒了多年的工资新建的家园,真正是心花怒放。红砖灰瓦的五间平房,正好对着那面偌大的山坡,中间隔着十数户人家和一条深沟,虽然看起来较远,但是用汗水浇灌成长起来的庄稼,不管是坡地里漾开的金黄的麦浪,还是站着的熟稔的玉米林和密集的圆实的葵花,怎么看都是楚楚动人的。因为这些庄稼都是父老乡亲发扬勤劳苦干的精神,以日出而作的坚韧品质换来的。
坐在房前的廊沿上望对面的坡地,三代人的感受迥然不同。父母亲望那面坡,盼着的是庄稼的长势;儿子们望那面坡,念着的是坡那边的世界;孙子们望那面坡,想着的是乡村的田园图。那面坡以春天的盎然、夏天的浓绿、秋天的富足和冬天的旷远,晒着暖暖的太阳,更晒着老家对好日子望眼欲穿的渴盼!
那条河
从广播里听过长江的涛声,在兰州看过黄河的奔流,唯有村庄脚下的那条小河熟透于心田,在记忆和梦中日夜流淌,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图象。
忘不了儿时,裹着清晨露水或带着黄昏夕阳的那条小河泛滥成灾的一幕。它撕扯着树根,拧攥着柴草,翻卷着垃圾,捆绑着牲畜,吞噬着田埂,推滚着石头,由东向西浩浩荡荡奔流而去。那是一种稠泥河运载的担忧,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一份震撼村庄男女老少的牵挂,那是一幅天地间极为悲壮的惊险图。只有清水县的地图上才能找到的那条河流,把附近的十村八组紧紧地串接起来,仿佛一条凶猛的蟒蛇,又犹如巨人的一只手臂,桀骜时放荡不羁、摧枯拉朽,温顺时缠缠绵绵、情倾家园。
30年前,不知多少个像我一样的孩子蹲在高高的土塬头,跟大人们一起眼巴巴地望着河水汹涌澎湃,甚至在夜晚梦见势不可挡的洪水迎面扑打过来,淹没了整个身子。如今,沉浸在日子快乐的喧闹或安静中,仍惦记着稠泥河水泛滥的情景。现在,也许是沿河村民重视水利、善于疏导的缘故,那条小河出奇的平静,把村庄在新时期的向往舒缓地带向远方。
从太爷修盖的土房土院出发,拐过十几米长的碎石路,往下横着走100多米的土坡路,跃然眼前的便是那口井。厚石板凿成的井沿圆圆的,足有二尺见方,五六米深的井身呈椭圆状,清清的井水盛于其中。每当太阳照射时,水色灿烂,尖利的光芒折人眼睛;每当月亮正对时,来自天堂的银盘装满皎洁的清辉和美丽的向往,融融地浸在水中央。井底由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块铺垫,托着五六只旺盛的水眼和从其中冒出的清粼粼的水注。
想象100多年以前,当地人为了生存,在四处寻找水源的时候,发现了这块起初湿漉漉的地方。人们赶紧挖出一片凹地当泉,不到10分钟的工夫,打泥层深处渗出一汪亮亮的自然水,浸着交织的草根,男女老少顿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于是所有的人开始饮用这里的水。后来,为了储存更多的水,也为了保护水源和周围的环境,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召集三五个结实能干的后生,将这眼泉进行深挖、砌筑、垫底,便成了我记事以来至今犹存的那口井。
历经数代,日月更替,四季轮回,始终改变不了那口井担负着一庄人饮水的事实。春天的绿韵、夏天的热浪、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都一律聚精会神地阅读着、丰富着、深刻着清清亮亮的井水。解渴、做饭、洗衣……一庄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那从地层深处渗出、冒出和流出的天然之水!
特别记得前些年因干旱抢水吃的时候,村民们最大的目标除了那口井,还是那口井。每每凌晨两三点钟,无边的夜幕下不是星光点点,就是漆黑一片,其时总有马灯和手电散发的暗弱的光亮,在那条走了多年的下坡路上移动,把大爷、大伯、大叔和大婶领到井边,再借着那些光,依次把箍了两三圈的厚重的木水桶落到井里,只听晃荡一声,木桶栽进水里,稍顿片刻,满满一桶水便被主人握着的担钩提吊了上来……如此反复,村民们艰难地度着那些非常缺水的日子。多年来,那口井一直平静地看着日月的长与短,岁月的苦与甜,守着人生的四季回味无穷!
如今,村里人破天荒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干旱缺水的问题,也从此告别了饮用井水的日子。这是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并有效落实的结果,更是21世纪初期广大农民朋友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一个小小缩影。看着甘霖之水从铁龙头哗哗地往桶里流淌,村民们被风霜磨皱的脸庞顿时绽开了美丽的花朵!那口井及其滋养村民的岁月成了村史最精彩的内容之一。
相信记忆不老,那口井的故事绵绵延延,永远活在村民们心中。
那面坡
坡总是和山体相连。我要说的那面坡,贴在一处庞大的山腰。那座山的名字我过去不知道,现在还是不知道。但在那面山坡上修梯田、种庄稼的村民们,我能如数家珍,对其中的几位长辈更是记忆犹新。上庄的大爷顶一头白发,每天天不亮就往坡地赶驴子驮粪。下庄的大伯老是一副胡子脸,隔三差五地去坡地埂割冰草喂羊。邻居家的碎妈经常拖着一双瘸腿,挎着一只柳条篮子,到坡地拾苦蕨做酸菜。
那面坡地在四季都是十分好看的。青青的麦苗一片连一片生动着春天,像是铺了一坡的绿毯子,任风儿在上面纵情舞蹈;金灿灿的油菜花肆意张扬个性,招惹了成群结队的蜜蜂,将初夏天然的醇香不知疲倦地采走;红缨枪一样的玉米棒子以壮实饱满的姿态,威武地坚守着秋日的丰美和心田的充盈;一朵又一朵洁白的洋芋花在坡地绽开,那是它们吐露的心语,柔柔嫩嫩地装扮着视野;一冬的积雪如三层被,盖着坡地酣睡、做梦,梦见一场巨大的丰收。
15年前,老家盖了新房,当时我已参加工作,看着自己用积攒了多年的工资新建的家园,真正是心花怒放。红砖灰瓦的五间平房,正好对着那面偌大的山坡,中间隔着十数户人家和一条深沟,虽然看起来较远,但是用汗水浇灌成长起来的庄稼,不管是坡地里漾开的金黄的麦浪,还是站着的熟稔的玉米林和密集的圆实的葵花,怎么看都是楚楚动人的。因为这些庄稼都是父老乡亲发扬勤劳苦干的精神,以日出而作的坚韧品质换来的。
坐在房前的廊沿上望对面的坡地,三代人的感受迥然不同。父母亲望那面坡,盼着的是庄稼的长势;儿子们望那面坡,念着的是坡那边的世界;孙子们望那面坡,想着的是乡村的田园图。那面坡以春天的盎然、夏天的浓绿、秋天的富足和冬天的旷远,晒着暖暖的太阳,更晒着老家对好日子望眼欲穿的渴盼!
那条河
从广播里听过长江的涛声,在兰州看过黄河的奔流,唯有村庄脚下的那条小河熟透于心田,在记忆和梦中日夜流淌,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图象。
忘不了儿时,裹着清晨露水或带着黄昏夕阳的那条小河泛滥成灾的一幕。它撕扯着树根,拧攥着柴草,翻卷着垃圾,捆绑着牲畜,吞噬着田埂,推滚着石头,由东向西浩浩荡荡奔流而去。那是一种稠泥河运载的担忧,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一份震撼村庄男女老少的牵挂,那是一幅天地间极为悲壮的惊险图。只有清水县的地图上才能找到的那条河流,把附近的十村八组紧紧地串接起来,仿佛一条凶猛的蟒蛇,又犹如巨人的一只手臂,桀骜时放荡不羁、摧枯拉朽,温顺时缠缠绵绵、情倾家园。
30年前,不知多少个像我一样的孩子蹲在高高的土塬头,跟大人们一起眼巴巴地望着河水汹涌澎湃,甚至在夜晚梦见势不可挡的洪水迎面扑打过来,淹没了整个身子。如今,沉浸在日子快乐的喧闹或安静中,仍惦记着稠泥河水泛滥的情景。现在,也许是沿河村民重视水利、善于疏导的缘故,那条小河出奇的平静,把村庄在新时期的向往舒缓地带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