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综述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2年第一篇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发表以来,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期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现阶段正处于总结期。为了揭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有文献研究特点,从现有文献发表时间分布,研究内容、方法、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研究关注度、开启新一轮研究热潮等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综述;展望
  作者简介:徐东,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张棉好,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19-0015-06
  随着高校1996年取消毕业生分配以及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措施也因此逐渐受到重视。自2002年,楼仁功、赵启泉在《中国高教研究》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章[1]以来,现已经历十几年,期间学者们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了多维度研究。现阶段为了解十多年来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分析其特点,笔者拟采用文献调查法,对十年来国内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所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提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时间段不限,获得2002~2013年间共1 960篇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文献,除去如2007年发表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上的《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师》[2]等非学术性文章,剩下学术论文1 954篇,其中硕士论文113篇,博士论文还未形成。普通论文①和硕士论文历年总数分布如图1所示。
  图1历年学术论文总数分布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的,且硕士论文年度分布总数与普通论文年度分布总数基本呈正相关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02~2003年,共发表普通论文3篇,硕士论文0篇,共占全部论文总数的0.15%,由于此阶段论文数量不多,但已出现,因此笔者将其定为萌芽期;(2)随着2004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到2011年底共发表普通论文1 320篇,硕士论文89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72.1%,且历年论文总数呈上升态势。因此,笔者将此阶段定为发展期;(3)2012~2013年,共发表普通论文535篇,硕士论文24篇,共占全部论文总数的27.6%。自2012年开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逐年下降,引发大学生职业省规划研究规模减小的原因并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已经成熟,而是因为经过2004~2011年长达8年的研究之后,学者们需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提炼。因此,笔者将此阶段定为总结期。
  二、研究内容、方法、角度分析
  为了准确地把握已有文献研究方向,笔者通读每一篇文献后按照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以及研究角度的区别进行归类,以期找到已有研究的共同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类时有些论文会重复出现,比如曹荣、陈东东2013年发表在《继续教育研究》杂志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举措——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调研》[3]一文,笔者将其同时归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类目。因此,笔者归类后的文献总数与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总数没有联系。
  (一)按照研究内容分类
  笔者对已有文献按照研究内容分类后发现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关注度最高,所涉论文总数384篇,位居榜首。位于第二的是教学研究,但所涉文献总数与问题与对策研究总数差距较大,余下按照文献总数排序依次是课程建设研究、体系建设研究、与就业指导关系研究、指导模式研究、国外比较研究、影响因素研究、教育路径研究、机制建设研究、评价模式研究、本土化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彼此之间相差篇数不大,但与问题与对策研究相比较而言整体偏少(如图2所示)。
  图2已有文献按研究内容分类
  自2005年隆意在《社会心理学科》发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一文以来,学术界开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不同的对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学强(2006)[5]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是人才测评工具选取比较随意、大学生职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薄弱、高校职业发展目标没有以社会为导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与人生阶段结合起来以及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后缺乏实际行动。另外,还有高香等(2007)[6]提出,当前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高校意识薄弱、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思考,其中梅宪宾(2011)[7]指出,大学生应该多参与实践,多接触社会职场,高校应从意识培养、课程建设、测评工具引进等多方面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赵娜(2009)以及张立志(2006)等众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对策思考。
  最早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展开研究的是章兢、李红霞(2006)[8],他们首先提出实践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之后,有关实践教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共形成29篇相关文献,占到全部教学研究文献的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但是所占比例很小,其中彭贤、朱丽霞(2011)[9]探讨了团体沙盘游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可能性;尹玉斌、董利(2009)[10]对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教学改革思路。   现有文献中对课程建设的关注度比教学研究更低,但是与教学研究一样,课程建设研究也存在研究视角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夏海燕(2008)[11]提出的团体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的文献总数为18篇,占到了所有课程相关文献的22%,此外,一些学者从现有课程实践与思考(赵慧娟,2006)[12]、如何设计课程(王攀等,2008)[13]、课程改革(李剑文,2009)[14]等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然数量上所占比例极少,但是研究角度新颖。
  另外,体系建设研究、与就业指导关系研究,指导模式研究等都存在研究视角狭隘的现状,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举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有学者开始探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韩宝庆(2011)[15]在对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研究后提出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校应走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误区、大学生应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变被动为主动等启示。但是,现有文献中有关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者对国外的研究只局限于美国,除此之外,在介绍国外指导模式的同时缺乏对国内现状的把握,提出的对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要么在国内不适用。
  (二)按照研究方法分类
  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使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准确。在已有文献中,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性研究的文献总数为1 594篇,占全部文献总数81.58%;采用实地调查或者个案研究的文献总数为348篇,占全部文献总数的17.81%;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学者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形成12篇研究综述,总全部文献总数的0.61%(如图3所示)。
  图3已有文献按研究方法分类
  理论研究由于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一直深受学者推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探讨,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性。而在现有文献中,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研究的比例严重失调,除此之外,在现有理论研究文献中也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的现状,比如以浅论、探究、探析、刍议、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相关文献有954篇,占到所有理论研究文献总数的59.8%,只有一小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思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问题,比如齐晓梅(2007)[16]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角度展开研究,刘睿、邹绍岩(2007)[17]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角度展开研究,周其洪(2006)[18]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操作方法的角度展开研究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但是却能提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思考。
  在现有文献中,最早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查研究的是赵颂平(2004)[19]、罗桂芳(2004)[20]以及《大学生就业》杂志社(2004)。[21]由于2004年是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期的起始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未建立,因此,他们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的角度探讨高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随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度提升,以及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校得到蓬勃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问题,因此,在发展阶段中期以及后期,学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报告——以河南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例》(许彤,2012)[2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于文宏,等,2012)。[24]虽然现有文献中实证调查所占比例不高,但是每一篇实证调查研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对象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总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研究质量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值得学术界探讨。值得欣喜的是,在现有文献中已经形成少量的文献综述,时间跨度从2006年—2012年,能较好地反映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期内研究特点,但是不足的是现有文献综述局限在已有文献内容的整理,对已有文献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研究内容所占比例的分析较少。
  (三)按照研究角度分类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宏观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固然重要,但仅仅停留在宏观上是不够的,会造成所反映问题与个别实际不符,所提出的对策不适用于个别对象,因此,在研究中需要针对个体开展微观研究才能弥补宏观研究的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现有文献中,笔者按照研究角度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对象的角度,文献总数262篇,包括对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研究、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等;第二类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学科的角度,文献总数233篇,包括教育学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等。已有文献按照研究对象角度不同归类结果如图4所示,按照研究学科角度不同归类结果如图5所示。
  图4已有文献按研究对象角度分类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已有文献中,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生涯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其次是对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然后依次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某校个案研究、导师以及医学院大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篇文献②关注的对象,比如地方学院大学生、“80后”大学生以及以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等,由于数量较多,笔者不一一列举。
  图5已有文献按研究学科角度分类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已有文献中,教育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研究最多,文献总数为64篇;其次是心理学,文献总数为23篇;最后是管理学,文献总数为18篇。在教育学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占主要地位,比如轩信飞(2007)[25]和康胜(2008)[26]都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占主要地位,比如李勇男(2013)[27]和吴少敏(2012)[28]都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在管理学中,SWOT分析法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占主要地位,比如罗德明(2008)[29]和黄艳平(2011)[30]都分析了SWOT分析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另外,和以研究对象角度分类一样,以不同学科分类后也存在大量单篇文献,如余彬(2007)[31]从精神语言程序学的角度探讨NLP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运用。因此,在现有微观研究文献中,不管是按对象分类还是按学科分类,都存在研究视角参差不齐的现状。
  三、现有研究特点分析
  通过对现有文献按发表时间分布、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维度进行分析,笔者发现,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现阶段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层次研究缺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及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反观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文献总量历年分布可知,在萌芽期,硕士论文研究尚未出现;在发展期硕士论文篇数逐渐上升,但相比于普通论文总数而言,总量偏少;在总结期,硕士论文总量也与普通论文一致逐渐下滑。另外,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博士论文研究尚未涉及。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作为学术界高层次研究缺位值得深思,特别在总结期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应当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视角狭隘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文献中研究内容局限在问题与对策研究,对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研究、体系建设研究、与就业指导关系研究、指导模式研究、国外比较研究、影响因素研究、教育路径研究、机制建设研究、评价模式研究、本土化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虽都有涉及,但是存在只言片语的情况。除此之外,在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研究等内部也存在研究视角片面化的情况;另外,在研究角度上,一方面,局限在以高校辅导员、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局限在以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研究对象,虽然民办高校大学生、医学院大学生、导师、精神语言程序学等研究对象也有涉及,但是也存在研究总量不足的现状。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研究表面上看起来包罗万象,但是在包罗万象的背后却是研究重心的严重失调。
  (三)研究方法失衡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理论研究为我们辨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概念与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思路,功不可没。但是在现有文献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比例严重失调,且理论研究视角单一化现象值得学者关注。
  四、对未来研究思考与展望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有文献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升研究关注度
  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力量应该把握在校期间零距离接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特别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总结期以及后续发展期③开启新一轮研究热潮。笔者建议,针对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展开高水平的研究,以丰富现有研究以及提出新的思考。
  (二)开启新一轮研究热潮
  虽然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问题研究转入总结期,但是反观我国已有文献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存在视角狭隘的现状。因此,广大学者应该抓住机会积极拓展研究视角,形成新一轮的研究热潮,以弥补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发展指明方向。
  (三)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在当前时期,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各个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加强立足于某一群体、某一高校或者某一专业的调查研究,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在后续研究中,除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实证调查研究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加强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以找到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为广大学者开启新一轮研究热潮提供正确的指引,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朝着正确方向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①在本文中笔者将硕士论文以外的学术论文简称普通论文。
  ②在本文中单篇文献是指文献数量为1的文献。
  ③后续发展期是笔者针对现有研究现状提出的开启新一轮研究热潮建议。
  参考文献:
  [1]楼仁功,赵启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6):89-90.
  [2]杨风.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09-29(2).
  [3]曹荣,陈东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举措——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调研[J].继续教育研究,2013(2):110-111.
  [4]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Z1):217-219.
  [5]李学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8-70.
  [6]高香,等.浅谈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120-121.
  [7]梅宪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92-93.
  [8]章兢,李红霞.实践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大学教育科学,2006(1):37-39.
  [9]彭贤,朱丽霞.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J].心理科学,2011(3):723-726.
  [10]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9):125-126.
  [11]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2]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2):61-63.
  [13]王攀,贾佳,马沁芳.如何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J].中国成人教育,2008(3):23-24.   [14]李剑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雏议[J].传承,2009(18):90-91.
  [15]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102-105.
  [16]齐晓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J].成功:教育,2007(3):123-124.
  [17]刘睿,邹绍岩.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54-57.
  [18]周其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9):46-47.
  [19]赵颂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5):103-104.
  [20]罗桂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4(6):117-119.
  [21]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8):18-20.
  [2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2008-01-16/2013-12-2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23]许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报告——以河南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例[J].学理论,2012(17):208-210.
  [24]于文宏,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北方经贸,2012(4):142-143.
  [25]轩信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2):238-251.
  [26]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275-278.
  [27]李勇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积极心理因素的塑造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100-101.
  [28]吴少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启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250.
  [29]罗德明.SWOT分析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8(12):132-134.
  [30]黄艳平.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SWOT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2):51-52.
  [31]余彬.运用NLP理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J].职业教育研究,2007(2):66-67.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江苏省9所卫生类职业院校和42家相关企业校企合作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得力;二是观念认识不到位,合作动力不够足;三是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效率不够高。对此提出了开展校企紧密合作的建议:一要政府大力支持,二要创新合作模式,三要实现互利共赢,四要加强考核评估。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互利共赢;江苏省  基金项
期刊
摘 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当今职业中学学生孝文化缺失原因及加强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对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孝文化教育的渗透提出了可行性措施。孝文化的渗透对增强学生道德力量和规范道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孝文化渗透可以使学生内化为学习动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实现人生
期刊
摘 要:对江苏省15所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办学成果进行网络专向调研,搜集、筛选了各院校2013年办学成果,并进行分类、加工、整序、汇总、评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增加思政、人文类型比赛项目;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拓宽院校合作空间;构建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创建学校特色品牌。  关键词: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办学成果;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建立,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只有把育人这个中心工作做好,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品牌做大做强。在建立育人体系的同时,更要强化育人意识,完善育人保障,从而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体系,应当涵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文
期刊
摘要:纺织贸易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更易于实现群内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在纺织贸易专业群与纺织贸易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即实现专业群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与产业链的协同与共享,以提升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以“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为实例,阐述了其在纺织贸易专业群内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高职;纺织贸易专业群;教学有效性
期刊
摘要:阐述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机械专业“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对江苏理工学院中德合作办学“2+2”跨境培养模式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评价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在借鉴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实践,探索了中德合作机械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办学成效。  关键词:中德合作;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  
期刊
摘要: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不断提高,但高职学生较高的离职率,也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以常州科教城为例,分析了高职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的原因、给出了提高职业期待吻合度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常州科教城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参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研究”(项目
期刊
摘要:阐述了在“药品营销技术”课程教学中,基于“目标、作业、评价”一致性的原理,紧密联系项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了项目化作业和整体化作业,优化了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作业合理化评价,从而使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技能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药品营销技术;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作者简介:杨怀瑾,女,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
期刊
摘要:结合大连海洋学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历,对职业院校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结论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利益共享”,最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利益共享;互利多赢;大连  作者简介:边陆军,男,大连海洋学校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水生态养殖技术;张
期刊
摘要:从实践逻辑视角看,职业教育面临着相关利益群体对于职业教育的惯习以消极惯习为主、职业教育场域不完善、职业教育符号资本弱化的困境。职业教育相关部门需要从塑造对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社会惯习,完善职业教育场域,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地位以积累职业学校符号资本三方面寻求走出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惯习;场域;资本;实践逻辑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规划课题“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功能研究”(项目编号: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