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来,城站静默地在站在历史的河流中,守候着杭州的温度。来了,你看到的它是杭州的第一印象;走了,它是杭州凝固在你脑海的最后记忆;你也在这儿迎接亲朋,告别好友,目送自己的成长。成千上万的火车来来往往,数以亿计的人启程归航,城站是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温暖的联结。
历史变迁
城站,城站。多少年后,西湖边交织的游客和老底子的杭州人,都未曾想到这个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熟悉的火车站,它的名字竟与一顿晚饭有着渊源。
那是1909年的一天晚上,时任京卿两淮盐运使的汤寿潜在等他的女婿回来吃饭,眼看着天色入黑,冷去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见他回来的人影。直到很晚,女婿才行色匆匆赶到。原来,从上海回杭州,只能在清泰门站下火车。但清泰门站在清泰门外,离杭州城还有较长一段距离,更麻烦的是清泰门19时就会关闭城门。“为什么不在城里设个火车站呢?”女婿问。
于是,汤寿潜向清政府提议。1910年,清泰门站移入清泰门内,改名为杭州站。因为火车站在城内,“城站”这个名字就这么来了。这座美丽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西式车站,一直维系到1937年,直到被日军两次轰炸后毁于战火。
金国龙,上海铁路局杭州建筑段的工段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师傅和同事主要负责老城站的管道维修和日常维护。在他的眼里,1941年开始重建的老城站,绝对算得上当时杭州的地标建筑。老城站歇山屋顶、木构斗拱、出挑飞檐,有一种雄浑宏阔的气势,用金师傅的话描述是,风格和杭州传统的古建筑不太一样,后来才晓得,原来这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建筑风格。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杭州客运量的日益增加,老车站不堪重负,常常需要靠搭建临时棚子和临时候车室过渡。1997年6月25日,送走了上海到金华的最后一列685次列车后,老城站就和我们告别了。这里面,有个细节鲜为人知,金师傅透露说,他们测量时发现主墙体的厚度有60厘米,几乎是同类建筑墙体厚度的两倍,怎么也拆不掉,最后是爆破了好几次才把基座炸掉。他没有想到老城站如此坚固。
今天,我们看到的城站,从1999年底建成,到现在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十七个年头。“设计,是观念的体现。设计的创新求变, 关键在于观念能否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看来,城站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城市大门,而且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使上下车的旅客能够安全而迅速地集散,是对城站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有到城站换乘的旅客一出站,就能感受到这份静默不语的温暖,从车站出来去换乘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都不需要走太远的路,人和车流交叉的机会很少。与人最大的方便,时光兜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一百多年前城站那个温暖的初衷。
创造奇迹
时至今日,在城站广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的许康勇,回忆起城站2014年启动的首轮提升改造,仍然印象深刻,“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9月25日的一大早,一台大型PC120挖土机已经停在了城站。随着8点的一声哨响,在场的所有人屏息凝神,挖土机落下铲子,开始了第一铲的挖掘,城站地下水管的更新工作就这么启动了。
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广场的顶棚的重新装修。12000平方米的一层地面广场,分为6个区块,顺时针依次装修。这里的难处在于,做顶棚的前置条件是搭脚手架,但地面完成铺装后,有一个工程的养护期,这样一来,地面就“很忙”,不仅自己要装修,又要放架子,还要留出空地给旅客通行。难上加难的是,地和顶又分别隶属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队为保证各自的施工进度,不免要“打架”。城站广场管委会工程主管王坚说:“撇开其他不说,那时候光施工协调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周三次会议是常态。”
与其他普通的工程不同,城站的提升改造最大特点是,全部在铁路杭州站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不可能存在封闭施工一说。许康勇打了一个比方,“好比是家里的客厅要装修,但同时家里的客人又不断,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乱子,更何况城站那么大的一个地方。”一方面,城站必须确保安全,要做好旅客的引导和疏散工作,另一方面,工期进度紧迫,必须要在春运高峰来临前完成整个施工进度,这样一来,整个城站广场管委会的压力就很大。
一期改造的工程量也不少,除了地面层,还包括钟楼、站前广场、周边道路、建筑立面、广告牌的整治和广场的二层的提升改造。之所以称之为“惊心动魄”,不仅仅是因为工程量浩大,以及工期紧迫,许康勇解释说:“当时的施工任务很重,项目工程师和主管们每天都在现场,累了就在边上休息一会。在工地上时,人们很容易被那种场面感染,想要把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用文字或者图片记录下来。”
与一期的“大动干戈”变化相比,二期地下层的改造就没那么显山露水,更多的是隐蔽工程,比如包括出站大厅和出租车候车区在内的通风、照明、电气、消防等设施的内部装修。这么算起来,16000平方米的南北车库上昏暗与敞亮,是旅客感受对比最强烈的了。最早的时候,上城区城管局城站广场中队中队长汪建兵还记得几个朋友来看他,一脸吃惊:“城站是不是不太合适啊,怎么地下停车场连灯都不装装齐,想停车车位线都不太清晰。”改造后,他们的说法变了:“哟,弄得不错嘛!亮堂多了!”汪建兵说:“听到这,我才舒了口气。”对现在的灯也感觉很满意,“每个车库大概增加了300多盏LED灯,现在的车库更加明亮,走进去很敞亮。”那时晚上八点以后,他们八九个人一同下去试灯,一盏盏地把灯拧上去,隔开十米再装一个,结合整体看照明效果。“每盏灯的色温、亮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最后选定的灯是经过反复对比试出来的。”
历时三个月,在日人流量高达10万和7万的情况下,城站的两次大规模“美容”工程都顺利完成。“这是一个奇迹”,许康勇说得有些动容,“这个奇迹的创造是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创造的。” 守候温暖
汪建兵刚到城站的时候,他透露当时混乱的局面吓了他一跳。但就两年不到的时间,汪建兵见证了城站发生的太多变化,其中,最让他欣慰的还是管理后带来的氛围的改变。他坦言,城市的管理有很多顽疾,但很多现象都在好转,并且会越来越好。
拿流浪乞讨人员来说,过去城站聚集了三四十个流浪乞讨人员,他们每天喝酒、吸烟,四下游荡,随意堆放物品,搅浑了城站本该宁静的氛围。于是,汪建兵联合所在地的城管局、民政局和治安大队人员进行突击整治,一行人加起来,组成了一个20人的小分队,开着一辆电动车准备运载无序堆放的物品。“我们带好手套,把所有东西都进行清理,没想到清理出了四五车,东西无非是拾来的可乐瓶、纸板盒等。”东西清理掉一批后,流浪乞讨人员就陆续离开了一批,“看到他们的东西没了,周围收拾干净了,他们就知道我们要开始管他们了。”有一组2015年的数据显示,通过联合执法的力量,城站共劝导驱离流浪乞讨人员3000余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0余人,劝离广场兜售人员1500余人次,查扣兜售人员100余人次。
出租车非法营运管理、夜间大排档整治、违章电动车管理……要让城站的温暖能变得有秩序起来,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应该怎么办?城站党组书记、主任许铭有一句形象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对外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就是说,城站广场的管理,尤其是现场管理,一定要拧紧公安、交警、运管、城管、市场监督、环卫等各个职能部门的指头为一个拳头,形成合力,有效管控。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像细雨慢慢润泽到人心里。一个汪建兵,背后是无数的汪建兵在行动,但更为重要的是将这种执法的过程转换为千千万万人内心的自觉,召唤出千千万万人对杭州底子里的感情。
“城站的变化太大了,我们看着它越来越好,心里很高兴。”68岁的张师傅与60岁的冯师傅,是城站的志愿者,主要负责服务旅客和协助保安,他们也是居住在这附近的居民。“现在的城站,打扫起卫生,我们比以前不知道要轻松多少。”江大姐主要负责城站清理工作,她感觉自从城站提升改造后,车站内不文明的现象比以前少了很多。
城站,是杭州的门面,也是杭州发展的缩影。“城站的地理位置,对杭州人来说,近民,也很亲民。因为一出城站,不是开阔无垠的马路、广场、高楼大厦群。而是老杭州留下来的最接地气的小区氛围。交通也四通八达,生活、游玩都十分方便。所以,城站有了“明珠”的称谓。我们爱护杭州,爱护西湖,就自然会爱护我们的门庭——城站。”许康勇说。
历史变迁
城站,城站。多少年后,西湖边交织的游客和老底子的杭州人,都未曾想到这个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熟悉的火车站,它的名字竟与一顿晚饭有着渊源。
那是1909年的一天晚上,时任京卿两淮盐运使的汤寿潜在等他的女婿回来吃饭,眼看着天色入黑,冷去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见他回来的人影。直到很晚,女婿才行色匆匆赶到。原来,从上海回杭州,只能在清泰门站下火车。但清泰门站在清泰门外,离杭州城还有较长一段距离,更麻烦的是清泰门19时就会关闭城门。“为什么不在城里设个火车站呢?”女婿问。
于是,汤寿潜向清政府提议。1910年,清泰门站移入清泰门内,改名为杭州站。因为火车站在城内,“城站”这个名字就这么来了。这座美丽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西式车站,一直维系到1937年,直到被日军两次轰炸后毁于战火。
金国龙,上海铁路局杭州建筑段的工段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师傅和同事主要负责老城站的管道维修和日常维护。在他的眼里,1941年开始重建的老城站,绝对算得上当时杭州的地标建筑。老城站歇山屋顶、木构斗拱、出挑飞檐,有一种雄浑宏阔的气势,用金师傅的话描述是,风格和杭州传统的古建筑不太一样,后来才晓得,原来这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建筑风格。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杭州客运量的日益增加,老车站不堪重负,常常需要靠搭建临时棚子和临时候车室过渡。1997年6月25日,送走了上海到金华的最后一列685次列车后,老城站就和我们告别了。这里面,有个细节鲜为人知,金师傅透露说,他们测量时发现主墙体的厚度有60厘米,几乎是同类建筑墙体厚度的两倍,怎么也拆不掉,最后是爆破了好几次才把基座炸掉。他没有想到老城站如此坚固。
今天,我们看到的城站,从1999年底建成,到现在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十七个年头。“设计,是观念的体现。设计的创新求变, 关键在于观念能否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看来,城站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城市大门,而且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使上下车的旅客能够安全而迅速地集散,是对城站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有到城站换乘的旅客一出站,就能感受到这份静默不语的温暖,从车站出来去换乘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都不需要走太远的路,人和车流交叉的机会很少。与人最大的方便,时光兜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一百多年前城站那个温暖的初衷。
创造奇迹
时至今日,在城站广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的许康勇,回忆起城站2014年启动的首轮提升改造,仍然印象深刻,“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9月25日的一大早,一台大型PC120挖土机已经停在了城站。随着8点的一声哨响,在场的所有人屏息凝神,挖土机落下铲子,开始了第一铲的挖掘,城站地下水管的更新工作就这么启动了。
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广场的顶棚的重新装修。12000平方米的一层地面广场,分为6个区块,顺时针依次装修。这里的难处在于,做顶棚的前置条件是搭脚手架,但地面完成铺装后,有一个工程的养护期,这样一来,地面就“很忙”,不仅自己要装修,又要放架子,还要留出空地给旅客通行。难上加难的是,地和顶又分别隶属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队为保证各自的施工进度,不免要“打架”。城站广场管委会工程主管王坚说:“撇开其他不说,那时候光施工协调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周三次会议是常态。”
与其他普通的工程不同,城站的提升改造最大特点是,全部在铁路杭州站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不可能存在封闭施工一说。许康勇打了一个比方,“好比是家里的客厅要装修,但同时家里的客人又不断,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乱子,更何况城站那么大的一个地方。”一方面,城站必须确保安全,要做好旅客的引导和疏散工作,另一方面,工期进度紧迫,必须要在春运高峰来临前完成整个施工进度,这样一来,整个城站广场管委会的压力就很大。
一期改造的工程量也不少,除了地面层,还包括钟楼、站前广场、周边道路、建筑立面、广告牌的整治和广场的二层的提升改造。之所以称之为“惊心动魄”,不仅仅是因为工程量浩大,以及工期紧迫,许康勇解释说:“当时的施工任务很重,项目工程师和主管们每天都在现场,累了就在边上休息一会。在工地上时,人们很容易被那种场面感染,想要把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用文字或者图片记录下来。”
与一期的“大动干戈”变化相比,二期地下层的改造就没那么显山露水,更多的是隐蔽工程,比如包括出站大厅和出租车候车区在内的通风、照明、电气、消防等设施的内部装修。这么算起来,16000平方米的南北车库上昏暗与敞亮,是旅客感受对比最强烈的了。最早的时候,上城区城管局城站广场中队中队长汪建兵还记得几个朋友来看他,一脸吃惊:“城站是不是不太合适啊,怎么地下停车场连灯都不装装齐,想停车车位线都不太清晰。”改造后,他们的说法变了:“哟,弄得不错嘛!亮堂多了!”汪建兵说:“听到这,我才舒了口气。”对现在的灯也感觉很满意,“每个车库大概增加了300多盏LED灯,现在的车库更加明亮,走进去很敞亮。”那时晚上八点以后,他们八九个人一同下去试灯,一盏盏地把灯拧上去,隔开十米再装一个,结合整体看照明效果。“每盏灯的色温、亮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最后选定的灯是经过反复对比试出来的。”
历时三个月,在日人流量高达10万和7万的情况下,城站的两次大规模“美容”工程都顺利完成。“这是一个奇迹”,许康勇说得有些动容,“这个奇迹的创造是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创造的。” 守候温暖
汪建兵刚到城站的时候,他透露当时混乱的局面吓了他一跳。但就两年不到的时间,汪建兵见证了城站发生的太多变化,其中,最让他欣慰的还是管理后带来的氛围的改变。他坦言,城市的管理有很多顽疾,但很多现象都在好转,并且会越来越好。
拿流浪乞讨人员来说,过去城站聚集了三四十个流浪乞讨人员,他们每天喝酒、吸烟,四下游荡,随意堆放物品,搅浑了城站本该宁静的氛围。于是,汪建兵联合所在地的城管局、民政局和治安大队人员进行突击整治,一行人加起来,组成了一个20人的小分队,开着一辆电动车准备运载无序堆放的物品。“我们带好手套,把所有东西都进行清理,没想到清理出了四五车,东西无非是拾来的可乐瓶、纸板盒等。”东西清理掉一批后,流浪乞讨人员就陆续离开了一批,“看到他们的东西没了,周围收拾干净了,他们就知道我们要开始管他们了。”有一组2015年的数据显示,通过联合执法的力量,城站共劝导驱离流浪乞讨人员3000余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0余人,劝离广场兜售人员1500余人次,查扣兜售人员100余人次。
出租车非法营运管理、夜间大排档整治、违章电动车管理……要让城站的温暖能变得有秩序起来,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应该怎么办?城站党组书记、主任许铭有一句形象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对外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就是说,城站广场的管理,尤其是现场管理,一定要拧紧公安、交警、运管、城管、市场监督、环卫等各个职能部门的指头为一个拳头,形成合力,有效管控。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像细雨慢慢润泽到人心里。一个汪建兵,背后是无数的汪建兵在行动,但更为重要的是将这种执法的过程转换为千千万万人内心的自觉,召唤出千千万万人对杭州底子里的感情。
“城站的变化太大了,我们看着它越来越好,心里很高兴。”68岁的张师傅与60岁的冯师傅,是城站的志愿者,主要负责服务旅客和协助保安,他们也是居住在这附近的居民。“现在的城站,打扫起卫生,我们比以前不知道要轻松多少。”江大姐主要负责城站清理工作,她感觉自从城站提升改造后,车站内不文明的现象比以前少了很多。
城站,是杭州的门面,也是杭州发展的缩影。“城站的地理位置,对杭州人来说,近民,也很亲民。因为一出城站,不是开阔无垠的马路、广场、高楼大厦群。而是老杭州留下来的最接地气的小区氛围。交通也四通八达,生活、游玩都十分方便。所以,城站有了“明珠”的称谓。我们爱护杭州,爱护西湖,就自然会爱护我们的门庭——城站。”许康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