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完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领悟能力,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意义;对策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落实语文学科人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小学生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实现完整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讲,情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有效途径。
二、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完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學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直忽视情感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教育,从而使得语文学科只强调了其“工具性”的功能,“人文性”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利于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断完善和整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促进良好语文小学效果的实现。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很多技能,同时也要有健全的人格。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工具性”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技能,而“人文性”则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人格。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
(三) 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可见: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是比较完善的。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多半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得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同时有利于新课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地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对策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讲,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小学生虽然小,但却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观点、态度以及思想,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容易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而积极乐观的态度,则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 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是很多的。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本就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语文教材中就蕴含很多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课本教材,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首先,通过朗读领悟情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通过朗读的手段,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学生的情感,实现情感教育目标。例如,在《难忘的一课》中,教师通过一种严肃气氛的烘托,让学生用庄重的语感朗读,体会文本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其次,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含丰富情感的文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不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形成很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 生活化教学,领悟情感
在小学生的世界里,有很多情感空白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感悟和体会情感,如友情、亲情等,都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实现的。而教师要想让学生领悟和体会情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多种方式的作用,共同树立学生好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健全语文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通过多方位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娟.品赏细节 感受真情——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五条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6(11).
作者简介:
韦继应,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安新区马场镇四村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意义;对策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落实语文学科人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小学生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实现完整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讲,情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有效途径。
二、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完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學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直忽视情感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教育,从而使得语文学科只强调了其“工具性”的功能,“人文性”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利于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断完善和整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促进良好语文小学效果的实现。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很多技能,同时也要有健全的人格。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工具性”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技能,而“人文性”则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人格。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
(三) 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可见: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是比较完善的。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多半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得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同时有利于新课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地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对策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讲,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小学生虽然小,但却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观点、态度以及思想,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容易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而积极乐观的态度,则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 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是很多的。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本就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语文教材中就蕴含很多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课本教材,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首先,通过朗读领悟情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通过朗读的手段,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学生的情感,实现情感教育目标。例如,在《难忘的一课》中,教师通过一种严肃气氛的烘托,让学生用庄重的语感朗读,体会文本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其次,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含丰富情感的文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不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形成很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 生活化教学,领悟情感
在小学生的世界里,有很多情感空白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感悟和体会情感,如友情、亲情等,都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实现的。而教师要想让学生领悟和体会情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多种方式的作用,共同树立学生好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健全语文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通过多方位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娟.品赏细节 感受真情——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五条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6(11).
作者简介:
韦继应,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安新区马场镇四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