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各发面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创业学院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阵地,是促进区域产业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基于这一背景,在课程体系分析国内外创业学院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建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对创新创业加大投入,提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高等教育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由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整合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教育部门没有出台统一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标准,许多高校授课所用的教材是培训指导等相关的书籍,导致创业课程内容衔接不上,知识专业性不深入。同时,高校在展开创业课程建设时,没有规范性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就产生了创业课程建设的碎片化。不同的课程知识内容差异性较大,学生无法获得系统化的创业知识与能力。同时,许多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由于高校创业课程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链条,高校各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创业课程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设置的课程之间相对疏离,相互间关联度不高,彼此的互动与“切磋”相对较少,也较为缺乏彼此间的有效渗透与融合,甚至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学生不能跨年级、跨学科学习,接受的知识呈碎片化。因此,整合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设置统一的创业课程标准和大纲。创业课程标准是规制其性质、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的导向性文件。它对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规范与指导的作用,同时对相关课程起到统整作用。有关教育部门应调查搜集各高校创业课程建设状况与发展方向,依据普适性原则,将之与社会动向衔接,尽快出台统一的创业课程标准、编撰统一的课程大纲,将其作为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主要导向标准,以促进创业课程的有章可循。此外,各高校还应针对各自特点与优势,根据本区域就业市场发展需求,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编写相关的、适切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辅助性创业教材,推動创业课程体系在整合中不断完善。第二,构建完备的创业课程体系链条,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关联性。创业教育具备跨学科、复杂性以及系统化等特征。因此,系统地、科学地的创业课程之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的。首先,将每门课程都充分渗透创业教育元素,从整体发展上归拢教育课程。每门课程所设定的教育目标在整体方向上保持彼此的一致性,从实现方向上规制创业课程建设。其次,将创业教育密切而广泛的融入专业课程中,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传统课程与新型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等彼此融合,并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间的糅合,充分运用各自优势,建成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链条,不断提升创业课程体系的关联性,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使创业教育真正生根发芽,真正形成有生命力、有质量的创业教育。
2、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逐渐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各地政府应当积极促进、鼓励创业方针,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但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各高校在创业课程的体系建设中还普遍存在着创业课程运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综合性极强的工程,需要高校当地政府、企业及社会给予扶持帮助,各界协同合作。从高校自身层面来讲,高校在建立创业课程体系时大多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在遇到问题、困难时大多“糊弄”带过,不会主动寻求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提供扶持、帮助,也没有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创业教育合作关系,也没有充分使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外界建立良好创业教育平台,使得高校内部创业教育内容与外界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国家有关创业的福利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无法有效整合社会优质创业资源。从地方政府而言,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及政策开放程度不足,未建立完善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及法规。
3、高校创业课程设置体系的解决措施
第一,明确创业课程的设置目标,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在“双创”大背景下,我国高校需加强创业课程的体系构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均应明确定位,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一环。与此同时,培育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鼓励学生深入创业实践的环境中去;建立和完善创业课程机构,将创业基地、创业实践中心、创业相关竞赛等第二课堂合理有效地与创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第二,建立创业课程体系的运行管理机制。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课程设置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①将课程计划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课程培养计划的实施,要坚持“总体推进,逐步消化”的基本原则。②建立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课程培养计划的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学院、学生三方面的统筹管理工作。学校负责监控与管理工作;学院负责设计创业课程培养计划;学生自主选择培养计划中相应项目,决定修读学期和课程。
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式愈加严峻,因此“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也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加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及创业技能培训,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选择,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理念,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发生,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0-37.
[2]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
[3]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
作者简介:
徐利萍,河南省商丘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常岩婷,河南省新乡市人,讲师,研究方向:通识教育。
项目来源: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与实践体系研究》编号:Wjlx2018125。
关键词: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对创新创业加大投入,提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高等教育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由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整合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教育部门没有出台统一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标准,许多高校授课所用的教材是培训指导等相关的书籍,导致创业课程内容衔接不上,知识专业性不深入。同时,高校在展开创业课程建设时,没有规范性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就产生了创业课程建设的碎片化。不同的课程知识内容差异性较大,学生无法获得系统化的创业知识与能力。同时,许多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由于高校创业课程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链条,高校各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创业课程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设置的课程之间相对疏离,相互间关联度不高,彼此的互动与“切磋”相对较少,也较为缺乏彼此间的有效渗透与融合,甚至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学生不能跨年级、跨学科学习,接受的知识呈碎片化。因此,整合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设置统一的创业课程标准和大纲。创业课程标准是规制其性质、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的导向性文件。它对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规范与指导的作用,同时对相关课程起到统整作用。有关教育部门应调查搜集各高校创业课程建设状况与发展方向,依据普适性原则,将之与社会动向衔接,尽快出台统一的创业课程标准、编撰统一的课程大纲,将其作为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主要导向标准,以促进创业课程的有章可循。此外,各高校还应针对各自特点与优势,根据本区域就业市场发展需求,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编写相关的、适切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辅助性创业教材,推動创业课程体系在整合中不断完善。第二,构建完备的创业课程体系链条,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关联性。创业教育具备跨学科、复杂性以及系统化等特征。因此,系统地、科学地的创业课程之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的。首先,将每门课程都充分渗透创业教育元素,从整体发展上归拢教育课程。每门课程所设定的教育目标在整体方向上保持彼此的一致性,从实现方向上规制创业课程建设。其次,将创业教育密切而广泛的融入专业课程中,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传统课程与新型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等彼此融合,并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间的糅合,充分运用各自优势,建成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链条,不断提升创业课程体系的关联性,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使创业教育真正生根发芽,真正形成有生命力、有质量的创业教育。
2、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逐渐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各地政府应当积极促进、鼓励创业方针,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但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各高校在创业课程的体系建设中还普遍存在着创业课程运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综合性极强的工程,需要高校当地政府、企业及社会给予扶持帮助,各界协同合作。从高校自身层面来讲,高校在建立创业课程体系时大多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在遇到问题、困难时大多“糊弄”带过,不会主动寻求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提供扶持、帮助,也没有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创业教育合作关系,也没有充分使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外界建立良好创业教育平台,使得高校内部创业教育内容与外界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国家有关创业的福利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无法有效整合社会优质创业资源。从地方政府而言,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及政策开放程度不足,未建立完善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及法规。
3、高校创业课程设置体系的解决措施
第一,明确创业课程的设置目标,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在“双创”大背景下,我国高校需加强创业课程的体系构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均应明确定位,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一环。与此同时,培育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鼓励学生深入创业实践的环境中去;建立和完善创业课程机构,将创业基地、创业实践中心、创业相关竞赛等第二课堂合理有效地与创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第二,建立创业课程体系的运行管理机制。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课程设置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①将课程计划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课程培养计划的实施,要坚持“总体推进,逐步消化”的基本原则。②建立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课程培养计划的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学院、学生三方面的统筹管理工作。学校负责监控与管理工作;学院负责设计创业课程培养计划;学生自主选择培养计划中相应项目,决定修读学期和课程。
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式愈加严峻,因此“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也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加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及创业技能培训,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选择,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理念,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发生,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0-37.
[2]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
[3]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
作者简介:
徐利萍,河南省商丘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常岩婷,河南省新乡市人,讲师,研究方向:通识教育。
项目来源: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与实践体系研究》编号:Wjlx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