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艾条隔姜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腹泻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和一般补液治疗的小儿患者共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艾条隔姜灸治疗的同时同步进行灸法护理,对照组单纯进行补液治疗和一般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护理)后的整体效果,以及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0.0%(45/50);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78.0%(39/50);观察组总体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小儿腹痛腹泻中同时加强相应的护理,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条隔姜灸;小儿腹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81—02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在2岁以下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气候变化、饮食不合理以及呼吸道发生感染等均会导致小儿腹泻的发生,一旦患病后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并给小儿造成严重的痛苦[1]。艾条隔姜灸是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对小儿安全可靠的一种治疗腹泻的方式,采用此种方式治疗的同时,同步对患儿加强必要的临床护理,可有效改善整体治疗效果。本文即对我院收治的腹泻小儿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腹泻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和一般补液治疗的小儿患者共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6个月—3岁,平均(2.1±0.5)岁。对照组患儿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8个月—3岁,平均(2.2±0.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性资料进行比较,均不具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主要表现为频繁性和突发性腹泻,且粪便呈现为蛋花状和青绿色或水样,同时可伴有明显的腹痛,排尿次数减少等主要症状;排除外科其他相关的急腹症。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补液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艾条隔姜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同步护理。
1.3.1治疗方法 使用底部为网格的灸盒;然后将新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为0.2cm-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灸盒底部,将艾条点燃距姜片约1cm,然后把灸盒放在腹部置于神阙穴处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2]
1.3.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1)臀部护理。患儿每次便后使用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患儿臀部的干燥。(2)饮食护理。母乳喂养的患儿应注意加强乳房及手的卫生,乳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患儿多食用米汤等易消化吸收食物;同时要对患儿使用的餐具每天进行严格消毒。
观察组:(1)一般护理。治疗前与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讲解治疗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消除患儿家长的担忧,并让患儿家长积极协助进行治疗,防止治疗中患儿出现躁动不安现象;同时,充分协助做好治疗前的相关准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灸前护理。灸前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关闭门窗,避免患儿受凉;同时,使用无菌纱布对患儿的神阙穴以及周边的皮肤进行认真清洁,以保证皮肤的干燥与卫生;并注意对患儿的腹部加强保暖。(3)灸时护理。艾条点燃后要做好观察,防止灸时火星散落到患儿的皮肤上发生烫伤,同时随时对患儿的皮肤颜色以及穴位处皮肤的烫感以及颜色做好观察和测试,防止时间过长,约15—20分钟;另外,对患儿的脉搏、面色以及体温等做好密切监测。(4)灸后护理。灸后将艾条彻底熄灭,并继续加强对患儿针灸部位皮肤的观察,发现出现泛红以及肿胀等异常现象,可使用碘伏或美宝涂擦直至红肿消失。(5)臀部护理。患儿每次便后使用温水清洗,对于婴幼儿应注意选用柔软的尿布,并勤换尿布;如患儿出现红臀,可涂抹氯锌油;注意保持患儿臀部的干燥[3]。(6)饮食护理。母乳喂养的患儿应注意加强乳房的卫生,乳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患儿应注意多食用米汤等易消化吸收食物;同时要注意对患儿使用的餐具每天进行严格消毒。
1.4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儿治疗(护理)后的整体效果予以比较分析。有效:治疗后腹痛腹泻症状减轻;治愈:治疗后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无效:治疗后腹痛腹泻症状未见减轻或出现加重。(2)对两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均收回)和比较分析。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并以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护理)后整体效果 观察组治疗(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整体治疗(护理)效果更显著(P<0.05)。
2.2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 调查统计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0.0%(45/50);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78.0%(39/50);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临床主要以频繁性以及突发性腹泻,且粪便为蛋花状和青绿色,同时可伴有明显腹痛,以及排尿次数明显减少等主要症状。患病后如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增加患儿的痛苦,且对患儿身体整体健康情况产生明显的不良作用。中医方式在治疗小儿腹痛腹泻中效果明显,可对临床症状起到标本兼治,且对患儿安全可靠,减少患儿打针、吃药的痛苦,家长易接受,对小儿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适应性。
艾条隔姜灸是中医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的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式。中医认为脐部与十二经脉相连,且与胃、脾关系密切,经由此部关联穴位使用灸法,可通过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实现止痛止泻目的。神阙穴归经任脉,定位脐窝中央,主治腹痛、腹胀、腹泻等肠腑病症。对神阙穴使用灸法,可起到彻底的改善和治疗。
另外,艾条隔姜灸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儿必要的護理,利于整体治疗效果的改善。通过护理可促使患儿家长予以治疗配合,并在灸前、灸时和灸后分别加强相应的护理,同时对患儿进行必要的饮食护理干预,并指导患儿家长加强对患儿臀部的护理,对改善患儿的病情可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本文研究即显示,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并加强护理的患儿与采用一般补液治疗和常规护理的患儿相比,患儿整体治疗效果更明显;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单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另外,接受护理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明显更高,调查结果显示为90.0%,而单纯治疗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78.0%;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总体表明,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小儿腹痛腹泻同时加强相应的护理,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常艳芬,于卓,宋华丽.小儿腹泻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0,31(20): 3276-3278
[2] 石学敏.《针灸学》新世纪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06)第2版:154-155
[3] 苏国兵,易利纯,李凤辉,杨春香.150例小儿腹泻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9):84-85
【关键词】艾条隔姜灸;小儿腹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81—02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在2岁以下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气候变化、饮食不合理以及呼吸道发生感染等均会导致小儿腹泻的发生,一旦患病后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并给小儿造成严重的痛苦[1]。艾条隔姜灸是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对小儿安全可靠的一种治疗腹泻的方式,采用此种方式治疗的同时,同步对患儿加强必要的临床护理,可有效改善整体治疗效果。本文即对我院收治的腹泻小儿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腹泻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和一般补液治疗的小儿患者共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6个月—3岁,平均(2.1±0.5)岁。对照组患儿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8个月—3岁,平均(2.2±0.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性资料进行比较,均不具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主要表现为频繁性和突发性腹泻,且粪便呈现为蛋花状和青绿色或水样,同时可伴有明显的腹痛,排尿次数减少等主要症状;排除外科其他相关的急腹症。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补液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艾条隔姜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同步护理。
1.3.1治疗方法 使用底部为网格的灸盒;然后将新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为0.2cm-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灸盒底部,将艾条点燃距姜片约1cm,然后把灸盒放在腹部置于神阙穴处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2]
1.3.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1)臀部护理。患儿每次便后使用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患儿臀部的干燥。(2)饮食护理。母乳喂养的患儿应注意加强乳房及手的卫生,乳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患儿多食用米汤等易消化吸收食物;同时要对患儿使用的餐具每天进行严格消毒。
观察组:(1)一般护理。治疗前与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讲解治疗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消除患儿家长的担忧,并让患儿家长积极协助进行治疗,防止治疗中患儿出现躁动不安现象;同时,充分协助做好治疗前的相关准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灸前护理。灸前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关闭门窗,避免患儿受凉;同时,使用无菌纱布对患儿的神阙穴以及周边的皮肤进行认真清洁,以保证皮肤的干燥与卫生;并注意对患儿的腹部加强保暖。(3)灸时护理。艾条点燃后要做好观察,防止灸时火星散落到患儿的皮肤上发生烫伤,同时随时对患儿的皮肤颜色以及穴位处皮肤的烫感以及颜色做好观察和测试,防止时间过长,约15—20分钟;另外,对患儿的脉搏、面色以及体温等做好密切监测。(4)灸后护理。灸后将艾条彻底熄灭,并继续加强对患儿针灸部位皮肤的观察,发现出现泛红以及肿胀等异常现象,可使用碘伏或美宝涂擦直至红肿消失。(5)臀部护理。患儿每次便后使用温水清洗,对于婴幼儿应注意选用柔软的尿布,并勤换尿布;如患儿出现红臀,可涂抹氯锌油;注意保持患儿臀部的干燥[3]。(6)饮食护理。母乳喂养的患儿应注意加强乳房的卫生,乳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患儿应注意多食用米汤等易消化吸收食物;同时要注意对患儿使用的餐具每天进行严格消毒。
1.4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儿治疗(护理)后的整体效果予以比较分析。有效:治疗后腹痛腹泻症状减轻;治愈:治疗后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无效:治疗后腹痛腹泻症状未见减轻或出现加重。(2)对两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均收回)和比较分析。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并以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护理)后整体效果 观察组治疗(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整体治疗(护理)效果更显著(P<0.05)。
2.2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 调查统计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0.0%(45/50);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78.0%(39/50);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临床主要以频繁性以及突发性腹泻,且粪便为蛋花状和青绿色,同时可伴有明显腹痛,以及排尿次数明显减少等主要症状。患病后如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增加患儿的痛苦,且对患儿身体整体健康情况产生明显的不良作用。中医方式在治疗小儿腹痛腹泻中效果明显,可对临床症状起到标本兼治,且对患儿安全可靠,减少患儿打针、吃药的痛苦,家长易接受,对小儿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适应性。
艾条隔姜灸是中医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的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式。中医认为脐部与十二经脉相连,且与胃、脾关系密切,经由此部关联穴位使用灸法,可通过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实现止痛止泻目的。神阙穴归经任脉,定位脐窝中央,主治腹痛、腹胀、腹泻等肠腑病症。对神阙穴使用灸法,可起到彻底的改善和治疗。
另外,艾条隔姜灸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儿必要的護理,利于整体治疗效果的改善。通过护理可促使患儿家长予以治疗配合,并在灸前、灸时和灸后分别加强相应的护理,同时对患儿进行必要的饮食护理干预,并指导患儿家长加强对患儿臀部的护理,对改善患儿的病情可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本文研究即显示,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并加强护理的患儿与采用一般补液治疗和常规护理的患儿相比,患儿整体治疗效果更明显;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单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另外,接受护理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明显更高,调查结果显示为90.0%,而单纯治疗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78.0%;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总体表明,采用艾条隔姜灸法治疗小儿腹痛腹泻同时加强相应的护理,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常艳芬,于卓,宋华丽.小儿腹泻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0,31(20): 3276-3278
[2] 石学敏.《针灸学》新世纪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06)第2版:154-155
[3] 苏国兵,易利纯,李凤辉,杨春香.150例小儿腹泻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