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4-000-02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2013亚錦赛上中国男篮的5场小组比赛,以后场篮板球和抢断球作为发动快攻战术的主要来源,分析中外男篮在比赛中的快攻运用情况,比较在快攻不同形式和阶段的成功与失败,找出中国队同与赛队在快攻战术运用细节上的差距,结合其自身的人员配备情况及其战术打法特点,从个人及全队的内因情况以及外因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总结相应的经验。
关键词 2013亚锦赛 中国队 快攻 对比分析
一、前言
2013年亚锦赛中国男篮没有进入前八,在没有姚明的时代,中国要开始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通过观看比赛,中国队每场比赛的快攻次数很少,平均每场球的快攻得分少于整场得分的9%,这种情况在其他世界强队中是很少见的,在国内的比赛中,男篮的在比赛中运用快攻战术的表现很好,无论是在抢球后还是抢到后场篮板球后发动快攻的意识都很好,获得球后一传比较快,接应队员及时,快下队员迅速,跑位灵活。但是在世界大赛上,中国却打不出这样的流畅的快攻,为此,研究中国男篮在此次奥运会上的快攻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尤其重要。
二、结果与分析
抢断球作为快攻的主要来源,其数量和质量对快攻的完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将中国队在世锦赛上所进行的5场比赛的快攻来源和快攻得分进行统计(见表1),中国队在比赛中的抢断球为19个,快攻得分45分,占中国队总分的12%。
快攻虽然进攻效果明显,给对手打击大以提高攻方士气,但是它同样也对一个球队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时间短,速度快,要求队员在第一时间内处理球,包括一传或者二传的效率。快攻不是一个人的战术,是全队的战术。尤其是姚明退役后,一批稍年轻的队员在接到中锋传球时,可以更好的进行快攻推进,避免等中锋落位再进行半场阵地进攻而错过快攻的最佳时机。
五个球队在同中国队的比赛中平均每场获得抢断球7个,快攻得分10.4,占总分百分比的13.7%。抢断球是发动快攻战术的主要来源。首先,在后场篮板的保护上,就没有做的没好,导致快攻在第一时间内发动不了,中国在抢断球上与其他队差的太多,还有一部分的抢断球,中国队并不能转化为得分。
表2是2011年亚锦赛中国男篮和比赛对手在抢获后场篮板的数据以及抢获防守篮板后发动快攻的总次数。中国在这上面比其他对手都低,可能因为缺少了姚明这个绝对“高度”。在发动快攻上同与赛队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队在抢到防守篮板时,并没有很好的进行“一传”,都是在等着后卫来接应。防守篮板差距小,但是快攻发动差距大,说明了中国队在反击快攻上做的不好,与对手差距过大。长传快攻是队员在后场获球后,立即把球传给迅速摆脱对方进行偷袭的同伴的一种配合。是由一两个进攻队员利用自己奔跑的速度和同伴长传球的速度超越防守来完成的。大家都知道长传快攻只有战术的发动阶段和结束阶段,因而进攻时间短,速度快,配合简单,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快攻战术形式。
从表3中可以看出,约旦的快攻作的是最好的,而其他对手的成功率也一般,但是中国男篮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通过录像可以看出,中国队的在获得篮板球后,首先先给后卫,这就错过了快攻的最佳时机。
在后场篮板球快攻进行到结束阶段,中外男篮都选择了以直接上篮为首先的结束方式,其次是三分投篮的结束方式,说明中国队的快攻结束方式并没有问题中国队的阵地战所占的比率也高,因为中国队的核心是易建联和王治郅。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国男篮在快攻次数和成功率与比赛对手比较可以发现次数较少,成功率较低,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中国男篮队快攻意识不如比赛对手强烈,进而造成很多发动快攻机会都丢失。
2.中国队后场篮板球快攻的发动与接应阶段失败比例高于与赛队,是因为中国队整体快攻意识薄弱,抢到篮板球后很少快速运球推进,接应人员的移动方式多数为抢到球后向球移动,机动接应数量较少,这些都影响了快攻战术的发动。
3.从快攻运用的形式看,中国男篮基本上都是后卫运球到前场,快攻不成转入阵地进攻比较多,容易让对手适应中国男篮的战术打法。而比赛对手在快攻形式的运用上比中国男篮好的多,短传结合运球快攻是主要推进方式,在快攻参与的人数上也是不固定的,且成功率较高。
(二)建议
1.要求中国男篮从思想上转变过去的一贯打法,学习世界强队的先进战术打法,把它融入在中国男篮固有的战术体系下,提高快攻的成功率。
2.充分利用好快攻的时机,提高攻守转换的速度,把高度和速度完美的结合起来。
3.学习世界上先进训练方法,在固有的战术体系下,充分利用快攻形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周理渊.篮球运动中的快攻战术分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5):68-69.
[2] 盖建武.影响篮球比赛快攻战术成功率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04):41-44.
[3] 郝家春.对篮球快攻概念的重新诠释[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3):89-91.
[4] 张小平.篮球比赛中快攻战术运用的分析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5] 郑尚武,袁明莲.篮球“快攻”战术理论问题探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01):36-37.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2013亚錦赛上中国男篮的5场小组比赛,以后场篮板球和抢断球作为发动快攻战术的主要来源,分析中外男篮在比赛中的快攻运用情况,比较在快攻不同形式和阶段的成功与失败,找出中国队同与赛队在快攻战术运用细节上的差距,结合其自身的人员配备情况及其战术打法特点,从个人及全队的内因情况以及外因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总结相应的经验。
关键词 2013亚锦赛 中国队 快攻 对比分析
一、前言
2013年亚锦赛中国男篮没有进入前八,在没有姚明的时代,中国要开始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通过观看比赛,中国队每场比赛的快攻次数很少,平均每场球的快攻得分少于整场得分的9%,这种情况在其他世界强队中是很少见的,在国内的比赛中,男篮的在比赛中运用快攻战术的表现很好,无论是在抢球后还是抢到后场篮板球后发动快攻的意识都很好,获得球后一传比较快,接应队员及时,快下队员迅速,跑位灵活。但是在世界大赛上,中国却打不出这样的流畅的快攻,为此,研究中国男篮在此次奥运会上的快攻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尤其重要。
二、结果与分析
抢断球作为快攻的主要来源,其数量和质量对快攻的完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将中国队在世锦赛上所进行的5场比赛的快攻来源和快攻得分进行统计(见表1),中国队在比赛中的抢断球为19个,快攻得分45分,占中国队总分的12%。
快攻虽然进攻效果明显,给对手打击大以提高攻方士气,但是它同样也对一个球队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时间短,速度快,要求队员在第一时间内处理球,包括一传或者二传的效率。快攻不是一个人的战术,是全队的战术。尤其是姚明退役后,一批稍年轻的队员在接到中锋传球时,可以更好的进行快攻推进,避免等中锋落位再进行半场阵地进攻而错过快攻的最佳时机。
五个球队在同中国队的比赛中平均每场获得抢断球7个,快攻得分10.4,占总分百分比的13.7%。抢断球是发动快攻战术的主要来源。首先,在后场篮板的保护上,就没有做的没好,导致快攻在第一时间内发动不了,中国在抢断球上与其他队差的太多,还有一部分的抢断球,中国队并不能转化为得分。
表2是2011年亚锦赛中国男篮和比赛对手在抢获后场篮板的数据以及抢获防守篮板后发动快攻的总次数。中国在这上面比其他对手都低,可能因为缺少了姚明这个绝对“高度”。在发动快攻上同与赛队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队在抢到防守篮板时,并没有很好的进行“一传”,都是在等着后卫来接应。防守篮板差距小,但是快攻发动差距大,说明了中国队在反击快攻上做的不好,与对手差距过大。长传快攻是队员在后场获球后,立即把球传给迅速摆脱对方进行偷袭的同伴的一种配合。是由一两个进攻队员利用自己奔跑的速度和同伴长传球的速度超越防守来完成的。大家都知道长传快攻只有战术的发动阶段和结束阶段,因而进攻时间短,速度快,配合简单,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快攻战术形式。
从表3中可以看出,约旦的快攻作的是最好的,而其他对手的成功率也一般,但是中国男篮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通过录像可以看出,中国队的在获得篮板球后,首先先给后卫,这就错过了快攻的最佳时机。
在后场篮板球快攻进行到结束阶段,中外男篮都选择了以直接上篮为首先的结束方式,其次是三分投篮的结束方式,说明中国队的快攻结束方式并没有问题中国队的阵地战所占的比率也高,因为中国队的核心是易建联和王治郅。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国男篮在快攻次数和成功率与比赛对手比较可以发现次数较少,成功率较低,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中国男篮队快攻意识不如比赛对手强烈,进而造成很多发动快攻机会都丢失。
2.中国队后场篮板球快攻的发动与接应阶段失败比例高于与赛队,是因为中国队整体快攻意识薄弱,抢到篮板球后很少快速运球推进,接应人员的移动方式多数为抢到球后向球移动,机动接应数量较少,这些都影响了快攻战术的发动。
3.从快攻运用的形式看,中国男篮基本上都是后卫运球到前场,快攻不成转入阵地进攻比较多,容易让对手适应中国男篮的战术打法。而比赛对手在快攻形式的运用上比中国男篮好的多,短传结合运球快攻是主要推进方式,在快攻参与的人数上也是不固定的,且成功率较高。
(二)建议
1.要求中国男篮从思想上转变过去的一贯打法,学习世界强队的先进战术打法,把它融入在中国男篮固有的战术体系下,提高快攻的成功率。
2.充分利用好快攻的时机,提高攻守转换的速度,把高度和速度完美的结合起来。
3.学习世界上先进训练方法,在固有的战术体系下,充分利用快攻形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周理渊.篮球运动中的快攻战术分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5):68-69.
[2] 盖建武.影响篮球比赛快攻战术成功率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04):41-44.
[3] 郝家春.对篮球快攻概念的重新诠释[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3):89-91.
[4] 张小平.篮球比赛中快攻战术运用的分析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5] 郑尚武,袁明莲.篮球“快攻”战术理论问题探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