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科学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建设的历程,总结了这三十年的发展经验对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加强改进相关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制度建设、职业发展上也随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实现了科学化的运作和管理。在新形势下,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程,总结经验,获得启示,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
1.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3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高校辅导员发展严重受挫的十年,高校德育工作受错误思想的干扰严重,辅导员队伍发展更是一落千丈。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提出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4月,教育部和团中央共同下發《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自此,各高校的辅导员制度逐步得以重新建立,而且还基本恢复“文革”前辅导员队伍“双肩挑”的做法。
2.充实提高阶段(1984—988年)
198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创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1986年5月,《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要从长远建设出发,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和理论家”;1987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将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建设,工作归为政工系列,编制归为教师系列,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正规发展阶段(1989—1999年)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89”学潮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引领的重要性,党中央在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1990—1993年,中共中央分别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进一步深化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中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鼓励扶持措施也不断加大,并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使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4.科学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思想多元化、心理危机等问题,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不同,由此也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根据16号文件的相关意见,先后配套颁布了17个文件,这标志着在政策层面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念和导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式迈向科学发展道路。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辅导员从身份界定到职业发展到评聘制度,都有了科学的界定方法。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带来的启示
1.高校要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战略发展地位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同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切实在培训机制、发展空间、职称评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推进,切实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双线晋升政策;要不断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律,探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办法,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促进辅导员的健康成长。
2.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工作内涵要始终紧扣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三十年来,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内涵一直在不断发展,并且逐渐深入和科学化。高校辅导员由最初的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角色定位日逐明确。新时期,高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与时俱进”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对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内涵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从而更好地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需要。
3.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始终走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要以相应的学科和完善的理论作支撑,建立科学的培训和自我成长机制,以增加辅导员工作吸引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和惩罚机制,积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0—199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5]高晓钟.对高校辅导员职能的定位应趋向专业化[J].职业时空,2005(20).
[6]甘均良,艾楚君.对新时期辅导员职能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2).
[7]文建龙.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8]杨亚军,胡元林.我国高校辅导員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8(9).
[9]欧洪湛.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德育,2006(9).
[10]王道阳.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7(15).
关键词:改革开放;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加强改进相关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制度建设、职业发展上也随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实现了科学化的运作和管理。在新形势下,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程,总结经验,获得启示,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
1.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3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高校辅导员发展严重受挫的十年,高校德育工作受错误思想的干扰严重,辅导员队伍发展更是一落千丈。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提出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4月,教育部和团中央共同下發《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自此,各高校的辅导员制度逐步得以重新建立,而且还基本恢复“文革”前辅导员队伍“双肩挑”的做法。
2.充实提高阶段(1984—988年)
198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创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1986年5月,《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要从长远建设出发,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和理论家”;1987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将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建设,工作归为政工系列,编制归为教师系列,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正规发展阶段(1989—1999年)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89”学潮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引领的重要性,党中央在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1990—1993年,中共中央分别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进一步深化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中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鼓励扶持措施也不断加大,并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使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4.科学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思想多元化、心理危机等问题,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不同,由此也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根据16号文件的相关意见,先后配套颁布了17个文件,这标志着在政策层面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念和导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式迈向科学发展道路。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辅导员从身份界定到职业发展到评聘制度,都有了科学的界定方法。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带来的启示
1.高校要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战略发展地位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同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切实在培训机制、发展空间、职称评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推进,切实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双线晋升政策;要不断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律,探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办法,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促进辅导员的健康成长。
2.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工作内涵要始终紧扣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三十年来,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内涵一直在不断发展,并且逐渐深入和科学化。高校辅导员由最初的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角色定位日逐明确。新时期,高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与时俱进”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对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内涵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从而更好地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需要。
3.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始终走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要以相应的学科和完善的理论作支撑,建立科学的培训和自我成长机制,以增加辅导员工作吸引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和惩罚机制,积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0—199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5]高晓钟.对高校辅导员职能的定位应趋向专业化[J].职业时空,2005(20).
[6]甘均良,艾楚君.对新时期辅导员职能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2).
[7]文建龙.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8]杨亚军,胡元林.我国高校辅导員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8(9).
[9]欧洪湛.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德育,2006(9).
[10]王道阳.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