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成功的教育不是去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自主探究,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找准问题切入点,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做一个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培养者。
一、解读课题找切入点探究
从课题中解析,研究升华,不仅能快速地探究课文的来龙去脉,而且由于设计形式新颖,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知识的情绪高涨,如教学《观潮》一文,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景象,我先让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观”能组成哪些词语?(奇观、壮观、观看,奇观、观察……)接着请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多媒体上播放大潮的景象,谁能用刚组的词说出你对大潮的赞叹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真令人震撼啊!作者的观察真细致啊!观看这样的大潮真是大饱眼福啊……)我抓住时机追问,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学生分小组合作研讨,找文中重要词句,品析、欣赏,通过读、找、划、议,深入接触文本,品析语句的精妙已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为了使学生对狮子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把切入点放在“狮子”上,在板书课题,出示狮子的图片后,我对学生发问:“你想了解狮子的什么?”(我想了解狮子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狮子有哪些形态?我想知道卢沟桥的狮子与其他的石狮有什么不同……)此时,我把学生的问题出示出来,让学生接触文本,讨论、探究,再进行朗读、想象、表演、补充等等,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对狮子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描绘得淋漓尽致,我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卢沟桥战火纷飞的场景,一次次再现枪林弹雨中的卢沟桥的狮子,再次提问:见证这场激烈战斗的狮子在想什么?说什么?学生有的难过,有的愤慨,有的慷慨陈词,有的情绪激昂……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很透彻。
二、从中心句的中心词找切入点探究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我们称之为“文眼”,这些精心锤炼的语言在上下文语言背景中如浮雕一样引人注目,如果这时引导学生围绕文眼质疑,解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都是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来展开叙述的,我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找出中心词,通过中心词“古怪”,我让学生分组来设计学习方法,理解“古怪”。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将代表性的学习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其中小组合作设计了这样代表性的学习方法:1.读文思考:课文围绕古怪?从哪些方面写了猫古怪?此时让学生速读课文,感知“古怪”(大猫“三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小猫“三怪”:既顽皮又勇敢,既勇敢又淘气,既淘气又可爱)2.用笔圈划文中哪些词句能充分表现猫的古怪性格的?3.用心读句,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条小梅花”,这“小梅花”指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撞痛了也不哭”,把猫当作什么来写?你能体会到什么?4.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大声模仿猫的叫声,体会“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变化多端”的意思。由于学生围绕“古怪”自己拟定学习思路,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通过品词析句,通过美读,通过模仿表演,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以过渡段(句)为切入点探究
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述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从过渡切入。如教学《白鹅》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一个过渡句?它的用意何在?围绕这个过渡句,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本段写了白鹅的哪些方面特点?(叫声、步态、吃相)。作者的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观察细致)、(抓住特点)、(拟人手法运用好)
通过探究交流,学生领悟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方法,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自然流露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切入点)进行探究,并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活课堂,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用创新的火种点燃学生探究的火焰,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从学会变得会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
一、解读课题找切入点探究
从课题中解析,研究升华,不仅能快速地探究课文的来龙去脉,而且由于设计形式新颖,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知识的情绪高涨,如教学《观潮》一文,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景象,我先让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观”能组成哪些词语?(奇观、壮观、观看,奇观、观察……)接着请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多媒体上播放大潮的景象,谁能用刚组的词说出你对大潮的赞叹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真令人震撼啊!作者的观察真细致啊!观看这样的大潮真是大饱眼福啊……)我抓住时机追问,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学生分小组合作研讨,找文中重要词句,品析、欣赏,通过读、找、划、议,深入接触文本,品析语句的精妙已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为了使学生对狮子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把切入点放在“狮子”上,在板书课题,出示狮子的图片后,我对学生发问:“你想了解狮子的什么?”(我想了解狮子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狮子有哪些形态?我想知道卢沟桥的狮子与其他的石狮有什么不同……)此时,我把学生的问题出示出来,让学生接触文本,讨论、探究,再进行朗读、想象、表演、补充等等,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对狮子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描绘得淋漓尽致,我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卢沟桥战火纷飞的场景,一次次再现枪林弹雨中的卢沟桥的狮子,再次提问:见证这场激烈战斗的狮子在想什么?说什么?学生有的难过,有的愤慨,有的慷慨陈词,有的情绪激昂……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很透彻。
二、从中心句的中心词找切入点探究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我们称之为“文眼”,这些精心锤炼的语言在上下文语言背景中如浮雕一样引人注目,如果这时引导学生围绕文眼质疑,解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都是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来展开叙述的,我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找出中心词,通过中心词“古怪”,我让学生分组来设计学习方法,理解“古怪”。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将代表性的学习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其中小组合作设计了这样代表性的学习方法:1.读文思考:课文围绕古怪?从哪些方面写了猫古怪?此时让学生速读课文,感知“古怪”(大猫“三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小猫“三怪”:既顽皮又勇敢,既勇敢又淘气,既淘气又可爱)2.用笔圈划文中哪些词句能充分表现猫的古怪性格的?3.用心读句,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条小梅花”,这“小梅花”指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撞痛了也不哭”,把猫当作什么来写?你能体会到什么?4.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大声模仿猫的叫声,体会“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变化多端”的意思。由于学生围绕“古怪”自己拟定学习思路,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通过品词析句,通过美读,通过模仿表演,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以过渡段(句)为切入点探究
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述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从过渡切入。如教学《白鹅》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一个过渡句?它的用意何在?围绕这个过渡句,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本段写了白鹅的哪些方面特点?(叫声、步态、吃相)。作者的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观察细致)、(抓住特点)、(拟人手法运用好)
通过探究交流,学生领悟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方法,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自然流露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切入点)进行探究,并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活课堂,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用创新的火种点燃学生探究的火焰,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从学会变得会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