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6651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成功的教育不是去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自主探究,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找准问题切入点,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做一个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培养者。
  一、解读课题找切入点探究
  从课题中解析,研究升华,不仅能快速地探究课文的来龙去脉,而且由于设计形式新颖,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知识的情绪高涨,如教学《观潮》一文,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景象,我先让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观”能组成哪些词语?(奇观、壮观、观看,奇观、观察……)接着请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多媒体上播放大潮的景象,谁能用刚组的词说出你对大潮的赞叹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真令人震撼啊!作者的观察真细致啊!观看这样的大潮真是大饱眼福啊……)我抓住时机追问,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学生分小组合作研讨,找文中重要词句,品析、欣赏,通过读、找、划、议,深入接触文本,品析语句的精妙已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为了使学生对狮子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把切入点放在“狮子”上,在板书课题,出示狮子的图片后,我对学生发问:“你想了解狮子的什么?”(我想了解狮子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狮子有哪些形态?我想知道卢沟桥的狮子与其他的石狮有什么不同……)此时,我把学生的问题出示出来,让学生接触文本,讨论、探究,再进行朗读、想象、表演、补充等等,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对狮子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描绘得淋漓尽致,我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卢沟桥战火纷飞的场景,一次次再现枪林弹雨中的卢沟桥的狮子,再次提问:见证这场激烈战斗的狮子在想什么?说什么?学生有的难过,有的愤慨,有的慷慨陈词,有的情绪激昂……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很透彻。
  二、从中心句的中心词找切入点探究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我们称之为“文眼”,这些精心锤炼的语言在上下文语言背景中如浮雕一样引人注目,如果这时引导学生围绕文眼质疑,解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都是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来展开叙述的,我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找出中心词,通过中心词“古怪”,我让学生分组来设计学习方法,理解“古怪”。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将代表性的学习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其中小组合作设计了这样代表性的学习方法:1.读文思考:课文围绕古怪?从哪些方面写了猫古怪?此时让学生速读课文,感知“古怪”(大猫“三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小猫“三怪”:既顽皮又勇敢,既勇敢又淘气,既淘气又可爱)2.用笔圈划文中哪些词句能充分表现猫的古怪性格的?3.用心读句,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条小梅花”,这“小梅花”指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撞痛了也不哭”,把猫当作什么来写?你能体会到什么?4.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大声模仿猫的叫声,体会“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变化多端”的意思。由于学生围绕“古怪”自己拟定学习思路,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通过品词析句,通过美读,通过模仿表演,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以过渡段(句)为切入点探究
  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述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从过渡切入。如教学《白鹅》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一个过渡句?它的用意何在?围绕这个过渡句,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本段写了白鹅的哪些方面特点?(叫声、步态、吃相)。作者的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观察细致)、(抓住特点)、(拟人手法运用好)
  通过探究交流,学生领悟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方法,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自然流露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切入点)进行探究,并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活课堂,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用创新的火种点燃学生探究的火焰,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从学会变得会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
其他文献
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往往很困惑:本来精心设计了不少问题,可是大多数学生反应冷淡,或者回答差强人意,就像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再好的“问题”,学生不做出积极的反应,或者能回答问题的只是班里少数的“精兵强将”,对话参与的面不够广,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怎么能提高呢?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如果老师把自己置换为学生的角度来想,课堂要想有积极的对话出现,学生必须要想说话,有话可说。老师抛出那么多问题,首先
【内容提要】流行歌曲就像是一本日历每天一过,就要撕去一页,而且不留任何印记,而今天的页章不会是昨天的复始。但古代诗歌,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吟唱,但却透露着浓浓的文学蕴味,散发着浓浓的文学气息,它就像是一个印章,深深的印在文学史上,悠远典雅,经久不衰。时代在变迁,文化在发展,但是,许多真正的文化知识却像一粒粒细沙,从我们指缝间滑落,被我们所遗弃,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我们真诚期待广大青少年能看到古典文学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在写作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那么不止要拥有素材,还必须善于运用素材。获取作文素材的途径是生活与阅读。生活中的材料最丰富,要多观察,勤活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从课本中多多积淀,也可从课外阅读中广泛汲取,更可从新闻媒介和影视作品中提炼。而运用素材则需“量身定法”,短小的素材可用全引法,对于内容较多的素材要用摘引、概括法,而当素材是漫画或是图表时就要用转述法。  【关键词】作文素材
【考纲解析】  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容量虽小,但并不意味着肤浅单薄。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触及到生活的本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迸发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事件,概括出文章的大主题。  “概括作品主题”,是阅读小说最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对考生写作时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进入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时代后,高考作文命题专家在命制高考作文试题时由原来的写作体裁限制比较严格(以往高考作文试题对考生曾有过让考生写记叙文或议论的明确要求)发展到几乎没有体裁限制(有的分省卷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除诗歌外其它体裁不限)。例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中有一项要求就是让考生“自选文体”(原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曾经不当地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教学开始的导入艺术。  在中学的语文课文中,我们接触到多种文体,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因文制导: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导入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教师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结合十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现归纳以下几种导入方
师: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优美宁静、和平幸福的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现实生活。好,大家齐声朗读《归园田居》(其三)。  生齐声朗读。  归田园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现在,如果请同学们用纸和笔,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在清代除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享誉我国小说之界外还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同样轰动至极。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以极尽嘲讽之妙笔,用辛辣刚劲之语言,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儒林世界,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其为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纵观全书,我个人认为最具讽刺色彩的莫过于《范进中举》这一精彩片断了。  略窥题目:范进,人名,这让我想到周进,两人异姓同名。“进”在读书人眼中应该代表着进取或暗合中进士之意,由名而知,范
我们每个教师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她来自学生们的好奇心,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求、对过去的思考、对将来的猜想,这所有的一切最终归结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内在的驱动力。该如何生成并驾驭好这强大的动力呢?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在这些“问题”上的舞蹈。  1.紧扣主题,生成重点问题  每节课都会有一个主题,她一定有别
【内容摘要】集体备课为课堂教学的同步、有效、科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不过强化集体备课的同时也要考虑多元化教育价值的追求。避免教师依赖心理的产生和个体素养的不均衡,以及目标预设的单一化、教学过程的趋同性和形同作秀的表演式课堂的产生。  【关键词】集体备课课堂教师素养同质化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所重视,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