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收藏到一件民国黄铜诗文墨盒,原光透亮,意趣盎然,用句时髦的话来描述,便是颇具“民国范儿”。这件墨盒之上,有诗文可以吟诵,还有一些奇趣天成的韵味可以再现民国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
很多人醉心于民国文人的“民国范儿”。彼时的中国,因为内忧外患,文化人在其使命感的驱使下才情进发,各抒胸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二个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一个个文人知识分子,都是一座座文化昆仑。那些个性鲜明,气质独特的文人更是民国留给中国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现代人对墨盒的理解大多来自于打印机,虽然都与文字有关,但墨盒对于旧时文人来说更为直接,因为它是用来装盛墨汁的文房用具,号称文房至宝。据史学名家邓之诚《古董琐记全编》一文所述,墨盒“大约始于嘉、道之际。”但南京博物馆《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所列出土文物中即有铜墨盒一件,可见最迟应在元末明初就有了铜墨盒,只是未被人们所普遍采纳。
确切地说,墨盒的使用在清代最为流行,到晚期以后,随着书写的大量运用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以砚磨墨的作法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液体墨水渐渐取代了固体墨,进而出现了用以盛放墨水的器具,即为墨盒。早期的墨盒多为黄铜和白铜,以铜为墨盒算是对液体墨水的一大礼遇,因为在彼时,铜不易得,属于官方控制的管制品。也正因为如此,文人出于对文房用具的挑剔和讲究,才采用铜质墨盒。演变至后期,随着清政府的覆亡,一切旧有制度变得可有可无,墨盒的材质就变得丰富起来。民国之后还出现了银、铝、玉、陶瓷和塑胶等材质的墨盒。
随着时代的发展,铜质墨盒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成了收藏宠儿。材质上分为紫铜、黄铜和白铜,形状上更是多姿多彩,计有正方、长方、椭圆、六角、八角、双钱、圆形、矩形、棱形、扇形及各种花形,笔者收藏的这件桃形,算是极为罕见的仿生形。更为可贵的是,墨盒之上的雕刻艺术往往体现一个墨盒的格调、情趣乃至价值。比如该桃形墨盒之上,即有诗文嵌刻,为左宗棠的名句:“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意思极为浅显,又极为隽永深远,很得篆刻闲章之精妙。
从豪情文章到文房情趣,这件黄铜桃形墨盒带领我们回到激情飞扬的时代。
很多人醉心于民国文人的“民国范儿”。彼时的中国,因为内忧外患,文化人在其使命感的驱使下才情进发,各抒胸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二个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一个个文人知识分子,都是一座座文化昆仑。那些个性鲜明,气质独特的文人更是民国留给中国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现代人对墨盒的理解大多来自于打印机,虽然都与文字有关,但墨盒对于旧时文人来说更为直接,因为它是用来装盛墨汁的文房用具,号称文房至宝。据史学名家邓之诚《古董琐记全编》一文所述,墨盒“大约始于嘉、道之际。”但南京博物馆《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所列出土文物中即有铜墨盒一件,可见最迟应在元末明初就有了铜墨盒,只是未被人们所普遍采纳。
确切地说,墨盒的使用在清代最为流行,到晚期以后,随着书写的大量运用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以砚磨墨的作法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液体墨水渐渐取代了固体墨,进而出现了用以盛放墨水的器具,即为墨盒。早期的墨盒多为黄铜和白铜,以铜为墨盒算是对液体墨水的一大礼遇,因为在彼时,铜不易得,属于官方控制的管制品。也正因为如此,文人出于对文房用具的挑剔和讲究,才采用铜质墨盒。演变至后期,随着清政府的覆亡,一切旧有制度变得可有可无,墨盒的材质就变得丰富起来。民国之后还出现了银、铝、玉、陶瓷和塑胶等材质的墨盒。
随着时代的发展,铜质墨盒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成了收藏宠儿。材质上分为紫铜、黄铜和白铜,形状上更是多姿多彩,计有正方、长方、椭圆、六角、八角、双钱、圆形、矩形、棱形、扇形及各种花形,笔者收藏的这件桃形,算是极为罕见的仿生形。更为可贵的是,墨盒之上的雕刻艺术往往体现一个墨盒的格调、情趣乃至价值。比如该桃形墨盒之上,即有诗文嵌刻,为左宗棠的名句:“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意思极为浅显,又极为隽永深远,很得篆刻闲章之精妙。
从豪情文章到文房情趣,这件黄铜桃形墨盒带领我们回到激情飞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