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要圆满完成《劳动与技术》的教育任务,就必须正常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也就必须创建全方位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的实践活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一、创建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基地
1.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如烹饪、缝纫、洗涤……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教学设施,教师即使组织教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学校要开辟专门的劳技实践室,配置必要的教学设施,如电饭煲、电磁炉、炒锅、洗衣机等以满足课堂教学所需。学生可以利用电饭煲、电磁炉、炒锅做饭做菜;利用针线缝制沙袋或鸡毛毽;利用洗衣机洗涤衣物,等等。这不仅为劳动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为学生能经常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提供了实践基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家庭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和家务劳动技能的现成基地。我们都知道,四十分钟的一堂劳动与技术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能简单了解一些劳动知识和进行初步的劳动实践,还不能形成劳动技能。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家校联系卡或校信通加强信息反馈。班主任或劳动与技术任课教师把每周的劳动作业告知家长,家长把子女的劳动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在家长的指导和督促下继续练习,巩固课堂所学,以积累劳动经验,逐渐形成劳动技能。这种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做法,大大促进了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创建公益劳动基地
1.校园保洁区和教室里的值日岗位是学生进行公益劳动的校内基地。我们可以把校园里的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教室里的每一扇窗、每一副桌椅都分给学生包管,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劳动岗位。天天打扫卫生,日日侍弄花草,再经常滚动换岗。通过小学六年的全面实践,何愁学生不会扫地、抹桌、擦窗、掸尘?何愁学生不识花草、不辨树木?
2.社会更是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实践的广阔天地。苏联教育家凯罗夫说过:“劳动能使人的道德变得高尚。”学校可以把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每个班级有一个固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每学期学校大队部都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一、二次基地活动,有的班深入工厂车间,学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体验工人生活;有的班走上街头,走入社区,清扫马路,保洁社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的班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树立敬老爱老的思想……其次,各班还可以自发组织学雷锋小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帮助社区的五保户、残疾人、烈军属。学生通过开展走访工厂、拥军优属、敬老助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劳培德,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创建生产劳动基地
1.学校仅有专门的劳技实践室还不能满足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全部需要。因为要组织种植、养殖方面的教学,就必须有农田、农舍作为实践基地。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越条件,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农园”和“饲养场”,种植蔬菜、果树,养殖猪、羊、兔等家畜。让低年级学生经常参观,使他们逐步认识常见的农作物,学会分辨韭菜与麦苗、大白菜与卷心菜、黄瓜与丝瓜、马铃薯与芋头等,并懂得吃它们的茎、叶,还是根这些生活常识。让中年级的学生参与农园管理,使他们初步懂得春夏秋冬该种哪些蔬菜,葡萄、水蜜桃什么时候开花、结果,并适时给蔬菜、果树浇水、除草、施肥。让高年级学生饲养家畜和池鱼,使他们懂得喂什么料、什么时候喂、怎样喂等饲养方法,切实掌握饲养的本领。学生在管理农园、饲养家畜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这正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所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农村学校进行种植、养殖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家庭责任田、村镇丰产方、葡萄园、水蜜桃园等都是学生观摩、实践的好基地。春光明媚,可以带领学生踏青远足,观察小麦、油菜的长势,欣赏桃花盛开的美景;夏日炎炎,可以让学生赤足下田,学习插秧;秋收季节,再组织学生来到田间参加收割,采摘果实。这样既让他们亲密接触大自然,调节身心,又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滋味。
四、创建劳技作品展览基地
培养学生制作工艺品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大任务。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学校可因地制宜,成立劳技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顺序,纸塑、手缝、泥塑等逐级训练,形成系列,并且在每学期都隆重举办劳技现场操作比赛和作品展,激发师生推陈出新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创建劳技作品展览基地,把学生制作的精品一件件陈列出来,供师生参观欣赏学习。学生每次走进陈列室,欣赏着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都会流连忘返。例如,五颜六色的彩带编成的菊花惟妙惟肖,沙贴老虎威风凛凛,变废为宝的各类瓜子贴画令人啧啧称奇……欣赏着这一件件的作品,学生一次又一次真切体会到了“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学校本着“以劳培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冶美”的宗旨,遵循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创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形成立体化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网络,定能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建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基地
1.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如烹饪、缝纫、洗涤……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教学设施,教师即使组织教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学校要开辟专门的劳技实践室,配置必要的教学设施,如电饭煲、电磁炉、炒锅、洗衣机等以满足课堂教学所需。学生可以利用电饭煲、电磁炉、炒锅做饭做菜;利用针线缝制沙袋或鸡毛毽;利用洗衣机洗涤衣物,等等。这不仅为劳动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为学生能经常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提供了实践基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家庭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和家务劳动技能的现成基地。我们都知道,四十分钟的一堂劳动与技术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能简单了解一些劳动知识和进行初步的劳动实践,还不能形成劳动技能。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家校联系卡或校信通加强信息反馈。班主任或劳动与技术任课教师把每周的劳动作业告知家长,家长把子女的劳动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在家长的指导和督促下继续练习,巩固课堂所学,以积累劳动经验,逐渐形成劳动技能。这种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做法,大大促进了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创建公益劳动基地
1.校园保洁区和教室里的值日岗位是学生进行公益劳动的校内基地。我们可以把校园里的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教室里的每一扇窗、每一副桌椅都分给学生包管,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劳动岗位。天天打扫卫生,日日侍弄花草,再经常滚动换岗。通过小学六年的全面实践,何愁学生不会扫地、抹桌、擦窗、掸尘?何愁学生不识花草、不辨树木?
2.社会更是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实践的广阔天地。苏联教育家凯罗夫说过:“劳动能使人的道德变得高尚。”学校可以把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每个班级有一个固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每学期学校大队部都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一、二次基地活动,有的班深入工厂车间,学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体验工人生活;有的班走上街头,走入社区,清扫马路,保洁社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的班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树立敬老爱老的思想……其次,各班还可以自发组织学雷锋小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帮助社区的五保户、残疾人、烈军属。学生通过开展走访工厂、拥军优属、敬老助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劳培德,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创建生产劳动基地
1.学校仅有专门的劳技实践室还不能满足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全部需要。因为要组织种植、养殖方面的教学,就必须有农田、农舍作为实践基地。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越条件,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农园”和“饲养场”,种植蔬菜、果树,养殖猪、羊、兔等家畜。让低年级学生经常参观,使他们逐步认识常见的农作物,学会分辨韭菜与麦苗、大白菜与卷心菜、黄瓜与丝瓜、马铃薯与芋头等,并懂得吃它们的茎、叶,还是根这些生活常识。让中年级的学生参与农园管理,使他们初步懂得春夏秋冬该种哪些蔬菜,葡萄、水蜜桃什么时候开花、结果,并适时给蔬菜、果树浇水、除草、施肥。让高年级学生饲养家畜和池鱼,使他们懂得喂什么料、什么时候喂、怎样喂等饲养方法,切实掌握饲养的本领。学生在管理农园、饲养家畜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这正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所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农村学校进行种植、养殖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家庭责任田、村镇丰产方、葡萄园、水蜜桃园等都是学生观摩、实践的好基地。春光明媚,可以带领学生踏青远足,观察小麦、油菜的长势,欣赏桃花盛开的美景;夏日炎炎,可以让学生赤足下田,学习插秧;秋收季节,再组织学生来到田间参加收割,采摘果实。这样既让他们亲密接触大自然,调节身心,又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滋味。
四、创建劳技作品展览基地
培养学生制作工艺品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大任务。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学校可因地制宜,成立劳技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顺序,纸塑、手缝、泥塑等逐级训练,形成系列,并且在每学期都隆重举办劳技现场操作比赛和作品展,激发师生推陈出新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创建劳技作品展览基地,把学生制作的精品一件件陈列出来,供师生参观欣赏学习。学生每次走进陈列室,欣赏着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都会流连忘返。例如,五颜六色的彩带编成的菊花惟妙惟肖,沙贴老虎威风凛凛,变废为宝的各类瓜子贴画令人啧啧称奇……欣赏着这一件件的作品,学生一次又一次真切体会到了“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学校本着“以劳培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冶美”的宗旨,遵循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创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形成立体化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网络,定能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