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教学要以学生的数学实际为教和学的起点,创新、完善教学方式,改革过程评价,以利于激起学生对求知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主动构建起自己新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将自己的定位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课,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有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
三、教法中体现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1.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将所提出的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
2.例题的选择与变化。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变化例题,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发现数学中的真理,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四、关注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更要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一是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把“学知”和“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三是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充分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由于“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教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在国际上数学应用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因此我们应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加强数学应用。
五、教学评价重在“发展性”和“多元性”。
新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用了较大的篇幅提出评价的建议,并在评价上试图尽量避免过去整齐划一的以检测知识和技能评价为主,过分依赖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和管理主义倾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从指导思想来看,课程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评价对象和范围看,新课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来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另外,评价更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管理、选拔,更重要的是使被评价者不断发展。评价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在教学教育中,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重视过程评价,就是营造愉快和快乐的课堂气氛,形成宽松和谐人际关系,力求达到学生与教师共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将自己的定位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课,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有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
三、教法中体现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1.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将所提出的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
2.例题的选择与变化。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变化例题,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发现数学中的真理,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四、关注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更要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一是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把“学知”和“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三是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充分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由于“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教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在国际上数学应用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因此我们应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加强数学应用。
五、教学评价重在“发展性”和“多元性”。
新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用了较大的篇幅提出评价的建议,并在评价上试图尽量避免过去整齐划一的以检测知识和技能评价为主,过分依赖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和管理主义倾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从指导思想来看,课程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评价对象和范围看,新课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来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另外,评价更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管理、选拔,更重要的是使被评价者不断发展。评价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在教学教育中,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重视过程评价,就是营造愉快和快乐的课堂气氛,形成宽松和谐人际关系,力求达到学生与教师共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