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展现自己所想、所能的民主气氛,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面,我就自身的实践与认识,谈一谈教师应怎样激发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1 创设理解、鼓励、宽松的环境,以情激趣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活动,而青少年具有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因此教师的言行及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气氛,优良的育人环境,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师生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接班人的神圣职责与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揉合在一起,在课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来,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对这样的教师,学生很容易受感动,从而发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乐于向老师谈论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育指导,即“亲其师,信其道”,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加强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深如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用心灵的温暖与精神的甘露使他们变成品学兼优的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要方法是在课堂上创设理解、鼓励、宽松的环境。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渊乘船经过险恶的深渊,浪花湍急,好像水在打旋,他见船夫操桨执舵十分自如,就问船夫这样高的技艺是不是平常人都能学会,船夫说:“可以,若是会游泳的人只要学上几次,若是会潜水的人,纵然他以前没见过船的模样,上到船来也能操纵,”这是怎么回事呢?颜渊就去请教孔子,孔子答道:“那会游泳的人,便忘了水会淹死人;那会潜水的人,更是视深渊为平地,没有了心理负担,自然学的快。”
孔颜对话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在教学中,应当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从容的发挥,当然就会发挥的更好,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以更多的理解和鼓励,马斯洛把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以下几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关心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认为人在本性上最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当其它需要得以满足时,他就趋向于自我实现、充分发展个性,因此,尊重学生不仅仅是师德问题,而且还可积极利用这一点促进我们的教学,不光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肯定的予以表扬,还要在平时予以创造性的推广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上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校学习时,曾一度的出现过松懈,他的数学老师在班上非常郑重的说:“我看能理解‘歌德巴赫猜想’的人就在我们班,”说话时老师的目光紧紧的注视着陈景润,陈景润马上领悟到:“看来那就是我了,”从此他的数学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这样的学习氛围,宽松活泼、理解鼓励的气氛,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更为有力的激励,它驱动的是学生内在的动力,在物理复习中,学生有的知识点毕竟有些遗忘,如果这时老师再紧紧逼问或通过较难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处于禁锢状态无法正常发散,所以,将起到相反的效果。
2 构建问题串,以疑激趣
我们南京市课堂教学是以构建问题串为突破口,以疑激趣,打造高效课堂,一堂课,无论课型如何,无论上什么内容,无论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有趣,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师本节课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与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好奇心,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教“惯性现象”一节时,可先提问:乘车时,车启动与刹车瞬间的乘客分别向什么方向倾倒?为什么?这一问题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实,他们可能会很容易作出正确的回答,却又无法回答为什么,这就必将迅速激起学生寻求未知的兴趣。
又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用物距与2倍焦距比较?为什么不是物距与1.99倍焦距或者2.01倍焦距比较呢?对即将进行的探究实验问题串设计如下:问题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呢?要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以下器材(给出器材)我们如何来寻找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通过实验,记录下凸透镜成不同像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然后分析数据,寻找规律)问题2:这些器材如何放置又如何调节会对我们找像有帮助呢?(将光源固定在光具座上最左端,任意选择一个物距,放好凸透镜,只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问题3: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来找一个像给老师和其他同学看看?问题4:找到像后,你应该记下什么内容?[像的性质(大或小、正或倒)和此时的物距和像距]问题5:找到缩小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物距和像距又分别是多少?你发现成缩小像时,这两个数据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像距小于物距)问题6:找到放大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你发现成放大像时,这两个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像距大于物距)问题7:同学们想一想,会不会有一个等大的像呢?如果有,此时物距和像距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肯定有等大的像,此时像距等于物距)问题8:这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来验证,我们如何才能尽快找到这个像呢?(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中间固定不动,再将光源和光屏分别放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然后两手分别握住光源和光屏并同时移动,移动过程中要缓慢,始终保持它们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问题9:找到等大的像后,像距和物距等于多少?我们发现一个固定的凸透镜,对应着一个焦距;当该凸透镜成等大像时也对应着一个物距,这“一个焦距”和“一个物距”之间必然有内在的联系来决定该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同学们对比这两个数据发现了什么规律?(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问题10:那么,同学们再根据问题5和问题6的结论,能否再进一步猜想一下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放大或缩小像的条件是什么?(问题5中,只要像是缩小的,物距就大于2倍焦距;问题6中,只要像是放大的,物距就小于2倍焦距,)问题11:问题3以后,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情况?此时物距是多少?和焦距之间有什么关系(小于一倍焦距)?问题12:综合问题10和问题11的结论,要使凸透镜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其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以问题设疑激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所教内容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疑与提问;(2)设计的问题和确定的目标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3)设计的问题应符合“跳起来摘桃子”的原理,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与难度要求;(4)根据认识规律,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教师所设计的知识坡度从外及里、由低到高的发展,有水到渠成之感,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应处在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而获取新知的状态之中,以便达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之目的。
3 打造高效课堂,教法优化激趣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目标变成发挥最有效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根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做到教者生动形象,学者轻松活泼,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为对物理的爱好,下面我从《静电现象》一节总结一下提高课堂教学优化的几种方法。
3.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课堂的教学就有了保障,如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从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接受学习。
在这节课的引入中,一开始采用的让学生回忆平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秋冬季节脱毛衣有电火花这些生活现象来引入,但是学生的学习的反映比较沉闷,可想而知,后面的新课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高,在反思之后,将引入变成一个演示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发现塑料包装绳越来越分散,在实验前先让学生猜要把分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直,要怎么办,并让一个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在将的过程中,发现包装绳子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变直,而是四处散开,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争相讨论,学习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这个时候再推进这节课的新课,效果和前面的课堂比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更为活跃,而在后面讲解电荷的检验及电荷的相互作用时,也分别有实验给学生观察,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比纯粹的理论形象多了,在形象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3.2充分利用插图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眼球
中学生学习物理主要是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再上升到理论的总结上面,所以,学习物理可以使用直观教具,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讲完《静电现象》的相互作业之后给学生观看“怒发冲冠”的女孩的录像,让学生来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个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3.3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初中的学生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小学的时候主要是从具体的事物中学习,进入初中了,开始变成抽象的内容,初中的物理尽管大部分还是形象的事物,但是一些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的产物,在知识的应用方面,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如:为什么毛线衣服容易变脏?主要就是因为电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容易将空气中的尘埃吸引过来,导致衣服变脏。
3.4多用幽默、概括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学生还不具有概括的能力,所以尽量用概括性的语言,比如在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总结为:“之外的物体之间的像,之间的物体之外的像,之内的物体成虚像,”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可以简单归纳为:“天平用前先放平,游码记得要归零;调节螺母横梁平,左物右码放时轻,等到横粱再次平,两值相加要记清,”另外,用幽默的语言还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彰显语言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接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能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积极改进教法,在备课上狠下功夫,精心安排授课环节,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真正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创设理解、鼓励、宽松的环境,以情激趣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活动,而青少年具有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因此教师的言行及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气氛,优良的育人环境,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师生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接班人的神圣职责与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揉合在一起,在课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来,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对这样的教师,学生很容易受感动,从而发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乐于向老师谈论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育指导,即“亲其师,信其道”,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加强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深如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用心灵的温暖与精神的甘露使他们变成品学兼优的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要方法是在课堂上创设理解、鼓励、宽松的环境。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渊乘船经过险恶的深渊,浪花湍急,好像水在打旋,他见船夫操桨执舵十分自如,就问船夫这样高的技艺是不是平常人都能学会,船夫说:“可以,若是会游泳的人只要学上几次,若是会潜水的人,纵然他以前没见过船的模样,上到船来也能操纵,”这是怎么回事呢?颜渊就去请教孔子,孔子答道:“那会游泳的人,便忘了水会淹死人;那会潜水的人,更是视深渊为平地,没有了心理负担,自然学的快。”
孔颜对话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在教学中,应当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从容的发挥,当然就会发挥的更好,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以更多的理解和鼓励,马斯洛把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以下几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关心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认为人在本性上最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当其它需要得以满足时,他就趋向于自我实现、充分发展个性,因此,尊重学生不仅仅是师德问题,而且还可积极利用这一点促进我们的教学,不光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肯定的予以表扬,还要在平时予以创造性的推广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上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校学习时,曾一度的出现过松懈,他的数学老师在班上非常郑重的说:“我看能理解‘歌德巴赫猜想’的人就在我们班,”说话时老师的目光紧紧的注视着陈景润,陈景润马上领悟到:“看来那就是我了,”从此他的数学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这样的学习氛围,宽松活泼、理解鼓励的气氛,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更为有力的激励,它驱动的是学生内在的动力,在物理复习中,学生有的知识点毕竟有些遗忘,如果这时老师再紧紧逼问或通过较难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处于禁锢状态无法正常发散,所以,将起到相反的效果。
2 构建问题串,以疑激趣
我们南京市课堂教学是以构建问题串为突破口,以疑激趣,打造高效课堂,一堂课,无论课型如何,无论上什么内容,无论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有趣,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师本节课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与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好奇心,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教“惯性现象”一节时,可先提问:乘车时,车启动与刹车瞬间的乘客分别向什么方向倾倒?为什么?这一问题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实,他们可能会很容易作出正确的回答,却又无法回答为什么,这就必将迅速激起学生寻求未知的兴趣。
又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用物距与2倍焦距比较?为什么不是物距与1.99倍焦距或者2.01倍焦距比较呢?对即将进行的探究实验问题串设计如下:问题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呢?要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以下器材(给出器材)我们如何来寻找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通过实验,记录下凸透镜成不同像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然后分析数据,寻找规律)问题2:这些器材如何放置又如何调节会对我们找像有帮助呢?(将光源固定在光具座上最左端,任意选择一个物距,放好凸透镜,只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问题3: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来找一个像给老师和其他同学看看?问题4:找到像后,你应该记下什么内容?[像的性质(大或小、正或倒)和此时的物距和像距]问题5:找到缩小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物距和像距又分别是多少?你发现成缩小像时,这两个数据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像距小于物距)问题6:找到放大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你发现成放大像时,这两个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像距大于物距)问题7:同学们想一想,会不会有一个等大的像呢?如果有,此时物距和像距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肯定有等大的像,此时像距等于物距)问题8:这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来验证,我们如何才能尽快找到这个像呢?(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中间固定不动,再将光源和光屏分别放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然后两手分别握住光源和光屏并同时移动,移动过程中要缓慢,始终保持它们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问题9:找到等大的像后,像距和物距等于多少?我们发现一个固定的凸透镜,对应着一个焦距;当该凸透镜成等大像时也对应着一个物距,这“一个焦距”和“一个物距”之间必然有内在的联系来决定该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同学们对比这两个数据发现了什么规律?(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问题10:那么,同学们再根据问题5和问题6的结论,能否再进一步猜想一下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放大或缩小像的条件是什么?(问题5中,只要像是缩小的,物距就大于2倍焦距;问题6中,只要像是放大的,物距就小于2倍焦距,)问题11:问题3以后,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情况?此时物距是多少?和焦距之间有什么关系(小于一倍焦距)?问题12:综合问题10和问题11的结论,要使凸透镜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其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以问题设疑激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所教内容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疑与提问;(2)设计的问题和确定的目标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3)设计的问题应符合“跳起来摘桃子”的原理,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与难度要求;(4)根据认识规律,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教师所设计的知识坡度从外及里、由低到高的发展,有水到渠成之感,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应处在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而获取新知的状态之中,以便达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之目的。
3 打造高效课堂,教法优化激趣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目标变成发挥最有效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根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做到教者生动形象,学者轻松活泼,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为对物理的爱好,下面我从《静电现象》一节总结一下提高课堂教学优化的几种方法。
3.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课堂的教学就有了保障,如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从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接受学习。
在这节课的引入中,一开始采用的让学生回忆平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秋冬季节脱毛衣有电火花这些生活现象来引入,但是学生的学习的反映比较沉闷,可想而知,后面的新课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高,在反思之后,将引入变成一个演示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发现塑料包装绳越来越分散,在实验前先让学生猜要把分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直,要怎么办,并让一个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在将的过程中,发现包装绳子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变直,而是四处散开,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争相讨论,学习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这个时候再推进这节课的新课,效果和前面的课堂比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更为活跃,而在后面讲解电荷的检验及电荷的相互作用时,也分别有实验给学生观察,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比纯粹的理论形象多了,在形象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3.2充分利用插图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眼球
中学生学习物理主要是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再上升到理论的总结上面,所以,学习物理可以使用直观教具,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讲完《静电现象》的相互作业之后给学生观看“怒发冲冠”的女孩的录像,让学生来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个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3.3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初中的学生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小学的时候主要是从具体的事物中学习,进入初中了,开始变成抽象的内容,初中的物理尽管大部分还是形象的事物,但是一些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的产物,在知识的应用方面,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如:为什么毛线衣服容易变脏?主要就是因为电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容易将空气中的尘埃吸引过来,导致衣服变脏。
3.4多用幽默、概括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学生还不具有概括的能力,所以尽量用概括性的语言,比如在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总结为:“之外的物体之间的像,之间的物体之外的像,之内的物体成虚像,”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可以简单归纳为:“天平用前先放平,游码记得要归零;调节螺母横梁平,左物右码放时轻,等到横粱再次平,两值相加要记清,”另外,用幽默的语言还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彰显语言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接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能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积极改进教法,在备课上狠下功夫,精心安排授课环节,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真正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