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统一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提升经济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上可以减少选择的困难。从人性假设的角度来评述它们,发现两种经济学都与交换有关,但侧重点不同,形成互补;同时也都缺乏对交换过程的一般分析;可以从交换即现实的人的交换生存的视角整合它们,以形成经济生活的统一解释,即: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自由,即获取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需要,应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相应研究如何扩大生产的范围。为了实现经济目的,必须有效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工具,在中观与微观范围内,应坚持内计划外市场的方式
【基金项目】
:
东莞理工学院2018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生活的交换性的思想研究”(2018MKSZX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统一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提升经济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上可以减少选择的困难。从人性假设的角度来评述它们,发现两种经济学都与交换有关,但侧重点不同,形成互补;同时也都缺乏对交换过程的一般分析;可以从交换即现实的人的交换生存的视角整合它们,以形成经济生活的统一解释,即: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自由,即获取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需要,应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相应研究如何扩大生产的范围。为了实现经济目的,必须有效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工具,在中观与微观范围内,应坚持内计划外市场的方式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国家、高校、社会、学生多方面着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有着立德树人的共同目的,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推动双方协同育人,增加合作意识,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坚持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的双重打造。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它以独特有效的方式助力思政课堂,力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育人方向的全程坚定性、专业课程的全课程连贯性和教研相长的全员协调性。在课程内容上结合广告的学、史、技、道四大板块进行思政元素对照融入,通过“启、牵、扶、放”的教学方法为培育时代新人做出积极探索。
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在抗击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铸就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精神”,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重要讲话,梳理抗疫精神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意蕴,阐述“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时代价值、创新价值、强化价值。探讨文化自信视阈中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这对后疫情时代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引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对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成前后相继、互相关联的三个阶段:教师“精讲留白”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内化独学”提出问题和困惑,小组及全班讨论、教师引导总结解决问题与矛盾。对分课堂模式使思政课堂成为坚持问题导向,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解决“学生的深层问题和困惑”的过程,为提升思政课现实针对性和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新路径。
在现象学的思想道路上理解一事物,意味着由自行显现的原初意识现象而来,在绝然明见性中描述事物意义的本源性发生史。以此方式对归纳问题进行的理解表明,在意识现象的视域意向性中,归纳作为当下意识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自行发生。这种原始归纳是有限的、开放的,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不会构成一个问题。而发端于生活世界的理论态度则使归纳成一问题,因为此一态度要求认识行为通达理念的“真实世界”本身,而归纳无法通达此处。即便是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践中,承担起理论态度之认识任务的数学归纳,出于其本质上的有限性,仍无法胜任此任务。基于此
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赛教融合、校企合作两大发展路径,构建了校赛企三方协同培养的育人体系,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以知识为中
当下社会属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给社会公众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表达平台.但其作为新兴载体下民意的表达形式,亦对我国司法产生了双重影响:网络民意监督司法,促进实质正义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自发自觉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结合其丰富的育人价值,破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劳模精神网络文化建设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等途径,主动探索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充分发挥劳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构成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战略举措。“乡村旅游”成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共生演化的重要桥梁与纽带。通过理论与实地调研挖掘发现,乡村旅游进入一个本色瓶颈期,遭遇了乡村旅游渐显社群支持瓶颈、乡土守正瓶颈、原生资本支撑瓶颈等本色瓶颈。为了更有效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创新性提出破解瓶颈的三大路径选择:(1)有效“市场化”引导与新“乡贤化”原生建构:乡村社群现代演化路径;(2)有效“信息化”嵌入与美丽乡村社会价值原生重构: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