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做数学”为创新教学策略逐步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做数学”更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更突出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做数学的教学策略的实践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数学;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用耳朵听科学。反思我国以前的传统数学教学,过多的是让学生“听数学”、“说数学”、“看数学”,学习不应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让学生学会“做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做中感悟,做中创造,做数学的教学策略的实践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数学。
一、创设“疑”境,做中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促进学生存疑、质疑。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使他们产生知识的内需,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如在进行“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知识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搭之后,出现了以下情况:有的小组搭出了“标准”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却不像样,还有的小组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望着手中的“正方体”不由自主地提出了疑问。学生在“做”中质疑,求知欲被激活了,学习的愿望就更为强烈,此时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规则正方体与没拼搭成功的图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逐步感知正方体的顶点、棱、而的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如果能多从活动情境入手,让学生多做多思,则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也将更主动、更有效。
二、自主探索,做中感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他们对于准确具体的材料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悄悄开始抽象思维,理解才能达到理性阶段。因此,动手实践、增强感知就顯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要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汽车、风车、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身的动作来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通过这一动态呈现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得以体现,又在不断地观察、对比、模仿中,进一步去思考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在体验了动态表达的活动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按运动方式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与观察,在一次次的“做”中感悟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三、交流合作,做中解决
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交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疑解疑,发展思维的过程。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这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创造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周长”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对“如何测量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有的想到一段一段测量再相加的办法,有的想到先用线沿着树叶绕一周再测量线的长度,在同一小组中汇总到的方法就有多样。然后让学生再利用各种学具去实际测量。操作中有分工,学生互相纠错协调,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也提高r教学的效益,“周长”的概念在操作中学生已经充分领悟了,“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课后应用,做中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不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以人为本,使人有发展自己的必然需要,学生毕竟是“人”,发展是他们的主动行为,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开拓智力。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课后作业:大家已经做了一个长方体的盒子,你们回去把自己做的盒子精心包装一番,在里而装上小礼物送给妈妈。明天在课上先举行一个小小展示会,各自介绍包装的过程,用了多少包装纸?这个课后作业贴切学生的生活,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做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包装过程中遇到了包装纸必须比盒子的表而积稍稍大一些的问题,这也就为表而积这个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与问题的解决了良好的孕伏。
“做数学”作为一种创新学习的策略,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还有很多的更具价值的尝试值得我们去“做”。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而我们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需要随着“做数学”的不断深入而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宋青菊.浅谈如何做数学与学数学[J].教育探索,2017,(50).
[2]李彦,张宪军.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9),58.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数学;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用耳朵听科学。反思我国以前的传统数学教学,过多的是让学生“听数学”、“说数学”、“看数学”,学习不应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让学生学会“做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做中感悟,做中创造,做数学的教学策略的实践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数学。
一、创设“疑”境,做中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促进学生存疑、质疑。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使他们产生知识的内需,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如在进行“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知识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搭之后,出现了以下情况:有的小组搭出了“标准”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却不像样,还有的小组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望着手中的“正方体”不由自主地提出了疑问。学生在“做”中质疑,求知欲被激活了,学习的愿望就更为强烈,此时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规则正方体与没拼搭成功的图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逐步感知正方体的顶点、棱、而的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如果能多从活动情境入手,让学生多做多思,则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也将更主动、更有效。
二、自主探索,做中感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他们对于准确具体的材料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悄悄开始抽象思维,理解才能达到理性阶段。因此,动手实践、增强感知就顯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要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汽车、风车、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身的动作来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通过这一动态呈现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得以体现,又在不断地观察、对比、模仿中,进一步去思考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在体验了动态表达的活动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按运动方式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与观察,在一次次的“做”中感悟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三、交流合作,做中解决
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交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疑解疑,发展思维的过程。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这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创造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周长”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对“如何测量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有的想到一段一段测量再相加的办法,有的想到先用线沿着树叶绕一周再测量线的长度,在同一小组中汇总到的方法就有多样。然后让学生再利用各种学具去实际测量。操作中有分工,学生互相纠错协调,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也提高r教学的效益,“周长”的概念在操作中学生已经充分领悟了,“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课后应用,做中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不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以人为本,使人有发展自己的必然需要,学生毕竟是“人”,发展是他们的主动行为,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开拓智力。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课后作业:大家已经做了一个长方体的盒子,你们回去把自己做的盒子精心包装一番,在里而装上小礼物送给妈妈。明天在课上先举行一个小小展示会,各自介绍包装的过程,用了多少包装纸?这个课后作业贴切学生的生活,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做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包装过程中遇到了包装纸必须比盒子的表而积稍稍大一些的问题,这也就为表而积这个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与问题的解决了良好的孕伏。
“做数学”作为一种创新学习的策略,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还有很多的更具价值的尝试值得我们去“做”。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而我们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需要随着“做数学”的不断深入而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宋青菊.浅谈如何做数学与学数学[J].教育探索,2017,(50).
[2]李彦,张宪军.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