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定理证明方法,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e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现行各版本初中数学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弦图或弦图的“外翻”图等,没有说明如何由勾股定理的表达式构造这样的图形。依此教学,学生只能利用现成的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从而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不能学会如何构造相应的图形,无法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对此,尝试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完全平方公式,建立认知迁移的“合适根据地”,抓住平方关系的几何意义,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构造图形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从而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关键词: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几何直观;探究发现
  综观现行各版本初中数学教材中“勾股定理”的内容,勾股定理的猜想通常都是通过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勾股定理的证明则主要采用赵爽的弦图方法、毕达哥拉斯的弦图“外翻”图方法以及欧几里得的“新娘的座椅”方法(有教材给出了美国总统加菲尔德构造梯形的方法作为拓展内容,但实际上,构造的梯形就是弦图“外翻”图的一半)。
  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证法极多。赵爽和毕达哥拉斯的方法利用短链公理系统“被直线分割的封闭图形,各个部分的面积之和等于整体的面积”,凸显几何直观,更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在教材中通常作为正文出现。欧几里得的方法利用长链公理系统(要找到将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割为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突出逻辑推理,对初中生的要求过高,在教材中通常作为拓展的阅读材料出现。
  然而,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弦图或弦图的“外翻”图等,没有说明如何由勾股定理的表达式构造这样的图形。依此教学,学生只能利用现成的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从而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不能学会如何构造相应的图形,无法发展几何直观能力。也就是说,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对勾股定理,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总之,就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而言,这样的教学并不到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几何直观”作为十个核心词之一, 并且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如何利用图形?先要得到(构造)图形。对代数或其他非几何对象或关系而言,即要想到其几何意义,将其转化为几何表征。常用的方法有把数(字母)式看成图形的度量(如长度、面积、体积)或变成坐标系(包括数轴)中的点。此外,对具体教学内容(数学知识或问题)而言,如果说明有关结论(对象关系)的几何表征比较复杂(陌生),一下子难以得到,那么,可从有联系的更简单(熟悉)的内容出发,建立认知迁移的“合适根据地”,由此过渡。
  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构造图形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从而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一、设计思考
  面对勾股定理的表达式a2+b2=c2,从几何意义的角度,不难构造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但是由此很难说明a2+b2=c2——欧几里得便是这样构造图形的,进一步证明还需要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全等和等面积变换相关知识。
  如何更巧妙地构造图形,从而更容易地说明a2+b2=c2?该式左边是两数(字母)平方的和,它曾在完全平方公式(有两数和与两数差两种形式)中出现,即(a+b)2=a2+2ab+b2、(a-b)2=a2-2ab+b2。这两个公式不难构造图形证明。进一步分析可发现,所构造的图形中有边长为a的正方形和边长为b的正方形,因此有a2、b2;还有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因此不仅有ab,而且有c(该矩形的对角线);但是没有c2(边长为c的正方形),也不容易说明a2+b2=c2。不过,由此可以想到:如果式子中有4ab,是否可以构造四个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得到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显然,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相减,便有(a+b)2=(a-b)2+4ab。尝试构造图形证明这个公式,发现由所构造的图形可以同时得到弦图和弦图的“外翻”图。可见,如何构造弦图和弦图的“外翻”图,完全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二、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思考,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师   如何构造几何图形表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生    (出示图1) 只要构造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其中的面积关系就可以表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师   很好!你能提出其他构造几何图形表示代数恒等式的问题吗?
  生   如何构造几何图形表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师   很好!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生    (出示图2) 作边长为a的正方形,从这个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在相邻的两边上取长为b的线段,分别过线段的另一个端点作平行于正方形边的直线,将正方形分成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和两个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且这两个矩形重叠的部分是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由此,容易验证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师   这里出现了图形的重叠,边长为b的正方形的面积被减了两次,只好再加上一次。这种方法有点不太顺畅。能不能不利用这种方法,重新构造几何图形表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呢?
  (学生思考。)
  师   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生   容易发现,(a+b)2=a2+2ab+b2=a2-2ab+b2+4ab=(a-b)2+4ab,即(a+b)2=(a-b)2+4ab。
  师   非常好!能构造一个不存在重叠使用的几何图形表示这个恒等式吗?
  生    (出示图3) 在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中挖去四个分别以a、b为长、宽的矩形,就可以達到目的。   師   现在需要研究这样的一个问题: (出示图4) 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那么 a、b、c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前面构造的几何图形对于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帮助吗?
  (学生思考。)
  生   最后构造的正方形中存在四个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这样的矩形恰好是由两个直角边长分别为a、b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重合 (成为矩形的对角线) 拼成的。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可知这四个矩形的对角线长均为c。由此,我隐隐地意识到,Rt△ABC三边长a、b、c之间的关系就隐藏在这个正方形中的面积关系中。但目前,我还不知如何具体利用这个正方形。
  师   非常好!从思想观念上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怎样运用这个思想观念来具体地处理最后构造的正方形呢?请大家开动脑筋。
  生   不难想到,要连接这个正方形中四个矩形的对角线。但是我想,不应该随意地连接,而最好通过连接得到面积与矩形对角线长 (也就是直角三角形斜边长) 有关的封闭图形,从而充分利用正方形中的面积关系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出示图5) 因此,我这样连接四个矩形的对角线。
  师   很好!这四条对角线构成了什么图形?
  生   这四条对角线构成了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它外面有四个直角边长分别为a、b的直角三角形,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所以,图中的面积关系是(a+b)2=c2+4× 1 2 ab,化简可得a2+b2=c2。
  师   很好! (出示图6) 如图,你重点关注了四条对角线外的四个直角三角形,通过面积关系巧妙地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指着图5) 这个图形中,还有其他面积关系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生   这四条对角线构成了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其内部有四个直角边长分别为a、b的直角三角形,剩余部分是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所以,图中的面积关系是(a-b)2+4× 1 2 ab=c2,化简可得a2+b2=c2。
  师   很好! (出示图7) 如图,你重点关注了四条对角线
  内的四个直角三角形, 同样通过面积关系巧妙地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由此可以充分肯定,Rt△ABC三边长 a、b、c之间的关系为a2+b2=c2。这就是勾股定理。
  (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
  师   同学们很厉害!不知不觉就发现了古代数学家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指着图6)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这个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 (指着图7) 公元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用这个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
  ……
  课后,有学生告诉笔者:利用表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图形(即图1)或者表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图形(即图2),也能证明勾股定理。他出示图8和图9,解释道:“虽然这两个图形中都只有两个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但是可以这样连接得到相互垂直的两条对角线,由此可以发现,四边形ABCD的面积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来算的话,都是 1 2 c2,而且,换一组底和高来算的话,结果都是 1 2 (a2+b2)。”
  这个意外的生成让笔者感到惊喜。这说明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方关系的几何意义构造图形:相乘的两数只需要是相互垂直的两条线段的长,由实际情况可以构造矩形,也可以构造三角形等。也说明学生理解了面积法的本质:对同一图形的面积“算两次”,利用面积不变得到数量关系。这表明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昆.数学教学中设计“初始问题”研究——透过确定“合适根据地”的视点[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6).
  [2] 伊夫斯.数学史概论[M].欧阳绛,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3] 孙红强.图形:培养直观想象素养的关键要素[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3).
  [4] 苑建广.勾股定理证明的本质探究及教学启示[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4).
  [5] 花奎.强化几何直观,拓展知识结构——基于新教材的“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4).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任务群既是课程内容,也是教学组织形式,是由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构成的综合体。立足于这三个因素而设计的“任务”,不同于单篇或是单元教学的课后习题,而是基于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其特征是读写一体,有助于打开视野,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单篇教学;学习品质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以来,随着学
期刊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教师以学习任务群妨碍文本细读为由,质疑、排斥这种教学方式,这是对学习任务群认识不足,因循守旧。教师必须理清如下关系:细读文本不是目的,而是隶属于“阅读与鉴赏”,是思维碰撞、合作性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单篇细读多为教师将结论以提问的形式告知学生,而学习任务群是通过设计活动诱导学生积极开展包括细读在内的语文实践;在学习任务群中落实文本细读,需要教师主动转变角色,积极实践反思
期刊
摘 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教学论中强调的教学原则;“任性”地教则是反过来,从复杂出发开启课堂。一般的认识是,课堂要解决疑问,达成共识,得到“科学知识”,“任性”地教则以问号收尾。这些“任性”地教,更多地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仍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理性教学。  关键词:“任性”;理科学习;教学起点;结课方式;学习动力  一般而言,“任性”是“理性”的反面。如果说理性是遵循规则、有理有据,任性
期刊
摘 要:对学习任务群形态的语文教学的质疑,有很多误解,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学习任务群的实质理解与准确把握。以诗歌教学为例,将成功的设计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比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可以认清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价值——着眼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主动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诗歌教学;文本解读;深度学习  学习任务群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里所说的语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期刊
摘 要: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之下,历史知识的价值需要得到重新认识。历史知识彰显人文内涵、凸显学科特质、体现工具性质。近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大致有三类:主干知识、迁移知识和新知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主干知识要深挖其本质,迁移知识要前后延展,新知识要培养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知识;学习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
期刊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下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等制订教学目标,指明评价方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确保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设计学习活动以落实评价任务,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发挥评价的反馈、导教、导学作用。结合《环境污染的防治》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明。  关键词:评价;“教、学、评”一体化;初中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  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中,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
期刊
摘 要:问题解决中,良好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至少存在这样三个表现特征:能准确地界定问题所属领域,能结合问题特征联想适切的物理概念,能在问题分析过程中能动地选择规律和方法。日常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厘清问题领域,扎实物理观念基础;澄清概念缘起,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明晰规律条件,弥补科学思维的缺失。  关键词:问题解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问题领域;概念缘起;规律条件  一、问题解决过程中暴露出的物理学科核心
期刊
摘 要:思维地图是辅助探究主题意义的理想工具。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圆圈图、树状图和流程图这三种思维地图。读前可以利用圆圈图,呈现细节信息,预测主题语境;读中可以借助树状图,分析逻辑关系,厘清主题脉络;读后可以建构流程图,把握发展阶段,内化主题知识。  关键词:思维地图;主题意义;圆圈图;树状图;流程图  主题是英语语篇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它渗透、贯穿语篇的始终,体现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及其
期刊
人生的每个阶段,自有特别的价值,都很宝贵。人们之所以更珍视青春年华,在于这是“打底子”的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思想和情感会影响以后的岁月,这一阶段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会成为精神的种子。  如果用繁复的“训练”填充如此美好的年华,以不断重复的方式记诵简单的知识和“规训”,花费巨大的代价去获得一张社会“入场券”,而不是在求知欲最强的年华去接触辽阔的世界,将非常可惜。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注意到,当年那些在学
期刊
摘 要:从探究材料出发设计数学探究活动课,一般要经历“解读探究材料,分析育人功能”“明确探究类别,制订学习目标”“剖析探究难点,构建认知联系”“设计探究问题,形成教学流程”四个步骤。以《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的体积》一课为例具体解读这四个步骤。  关键词:数学探究活动课;教学设计;祖暅原理;微积分思想;化归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