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息肉脱垂嵌顿幽门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Q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6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前来就诊。患者疼痛每年发作10余次,常在空腹时出现,呈隐痛,进食后消失;偶有疼痛伴出汗,一般持续数分钟;起病后无腹胀和呕吐,不伴反酸,食欲正常;大便秘结,无黑便。半个月前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窦有1枚较大息肉,约4.5cm×5.5cm.见图1。

其他文献
在本届消化疾病论坛会议上,胆系结石处理的多学科联合论坛现场“人满为患”,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在如何处理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胆总管结石的专题讨论中,内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是否行Oddi括约肌切开(EST)上。
目的评价瑞巴派特治疗伴糜烂的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共选取来自11个中心的452例经内镜确诊的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随机分为瑞巴派特组(300mg/d)和硫糖铝组(3.0g/d),疗程8周,其中半数Hp阳性病例在随机化前行Hp根除治疗。观察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症状、内镜评分和病理改变,部分进行胃黏膜中前列腺素PGE,以及氧自由基产物丙二醛(MDA)检
肠气囊肿症(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PCI)又称为肠壁囊样积气症,以胃肠道壁内多发积气囊肿为特征,是一种少见病症,1783年由Du Vernoi于尸体解剖中发现,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病例报道,但迄今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够深入。我院于2008年7月收治了1例结肠气囊肿症并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癌变患者,经肠镜、CT及手术、化疗等诊治后恢复出院。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高,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40%-60%。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然而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一直较低。因此,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是提高胃癌生存的关键。现将我院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2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早期胃癌的认识。
患者男,68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伴体重下降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饮食尚可,就诊前1个月体重下降约5kg。入院查体: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正常,蛋白芯片检测12项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胃镜检查(图1):见胃窦黏膜有片状糜烂出血,胃体大弯侧见一直径约1cm的肚脐样堤状隆起,中心深凹,活检极易出血,质软。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静脉曲张位置、直径、出血风险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分型(LDRf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381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内镜下急诊治疗患者,对静脉曲张位置、直径和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尝试进行LDRf分型。结果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好发于食管中下段,不同直径的曲张静脉均有出血,曲张静脉多见有红色征。所有患者均可进行LDRf分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Rf1共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消化内镜设备的改良以及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老年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机会亦随之增加;我国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已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必要对老年人群的消化内镜操作技术进行总结和规范,以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把老年定义为年龄≥65岁,这一人群全身各脏器机能逐渐低下,各种各样基础疾病患者的比例增高。
目的通过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高分辨率放大内镜,描述正常及胃黏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及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2例消化不良患者及5例正常志愿者,在内镜检查中分别于胃窦及胃体部行放大内镜及FICE观察,对胃黏膜按胃小凹形态做出相应分型(Ⅰ~Ⅲ型),并行快速尿素酶^13C-尿素呼气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胃窦及胃体FICE下的分型对诊断H.pyl
EUS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分期及隆起性病变、胰腺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的临床价值,微探头超声目前主要应用于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现将我院经微探头超声检查结直肠病变的结果报道如下。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等旧’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术(strip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