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围绕生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一探讨。笔者认为,在本色的、真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课堂教学会富有生活气息,学生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感染,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行为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引领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实际,反映儿童生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学形式要注重学生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实际需要,从儿童的最新发展区出发,结合他们生活的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社会。
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强调真实,还原生活
新课程强调教育的真实性,提倡结合生活,让儿童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并给儿童以真切的生活和道德指导。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音乐《为了谁》渲染下,以欣赏图片,观看录像的方式走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看看医生、清洁工人、老师,宇航员、农民劳动时忙碌的身影。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从视频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不管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是满面尘灰的清洁工人;不管是保家卫国的解放军,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不管是勇敢探索宇宙奥秘的宇航员,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为了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甚至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给我们保护、给我们温暖!
进而,多媒体展示垃圾成堆、洪水肆行、灾荒饥饿、求知若渴等情景,笔者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没有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接着,笔者又以图片形式呈现小朋友调皮捣蛋给别人添乱,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方便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的真实画面,此时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活,学生在理智与现实的碰撞中,反思得出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应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体会。这种教育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以上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将“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些道德结论作为重点,而是在本色的、真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行为要求。
二、创设情境,灵动生活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逛商场》,力求引导学生在购物体验中了解选购商品的部分常识,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受购物的愉悦,成为文明、理智的小顾客。 学生对商场是熟悉的,对购物是充满兴趣的,但关于商品是否物有所值,购买时要价廉物美等常识是很少会去关心的。那么怎样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去突破难点呢?
首先,笔者出示“家家乐商场”开业的课件:锣鼓声声、鞭炮阵阵,环境优美、物品齐全的商场区域图片,接着看一看导购图,听一听录音,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氛围之中。学生已完全进入创设的情境中。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组织了一次模拟购物活动,用漂亮的食品框代替商场的食品柜,以惟妙惟肖又深藏奥秘的食品卡代替食品,并取了“娃哈哈”“甜蜜蜜”“笑咪咪”等生动有趣的名字。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购物,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要理智文明地购物,要掌握认标志,辨牌子、精打细算地购物等常识。
这样生活化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学会生活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拽住了学生的心灵,为孩子们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形成能力,达到预设目标创造了条件!
三、探究学习,启迪生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而完整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研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品质。
《筑起血肉长城》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第12课的内容。教材充分展示了全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丽诗篇,反映了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华儿女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这是一幅震撼人心、唤醒民族精神的悲壮画卷。全文分为“危难时刻”、“吼声的力量”、“记住他们的名字”、“抗日歌曲大联唱”四大板块。
笔者引领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史实,体悟全民抗战的激情,启迪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开创美好未来的情感。教学时,围绕“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是怎样面对祖国危亡的?”这一问题,组织全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倾听、讨论、交流了解中华儿女的种种爱国事迹。在集体交流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再现当时情景,学生从中谈感受、哼唱国歌、说体会。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你在课外还了解到哪些特有的宣传抗日的方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抗日资料,课上学生都畅所欲言。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播放大学生上街游行的壮观情景,学生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获得启迪:学生纷纷谈感想,表示要勤奋学习,以实际行动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若以回归生活为取向,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那么儿童不再只是获得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富于人性美的道德心灵必将一步步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引领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实际,反映儿童生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学形式要注重学生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实际需要,从儿童的最新发展区出发,结合他们生活的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社会。
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强调真实,还原生活
新课程强调教育的真实性,提倡结合生活,让儿童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并给儿童以真切的生活和道德指导。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音乐《为了谁》渲染下,以欣赏图片,观看录像的方式走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看看医生、清洁工人、老师,宇航员、农民劳动时忙碌的身影。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从视频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不管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是满面尘灰的清洁工人;不管是保家卫国的解放军,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不管是勇敢探索宇宙奥秘的宇航员,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为了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甚至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给我们保护、给我们温暖!
进而,多媒体展示垃圾成堆、洪水肆行、灾荒饥饿、求知若渴等情景,笔者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没有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接着,笔者又以图片形式呈现小朋友调皮捣蛋给别人添乱,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方便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的真实画面,此时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活,学生在理智与现实的碰撞中,反思得出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应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体会。这种教育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以上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将“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些道德结论作为重点,而是在本色的、真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行为要求。
二、创设情境,灵动生活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逛商场》,力求引导学生在购物体验中了解选购商品的部分常识,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受购物的愉悦,成为文明、理智的小顾客。 学生对商场是熟悉的,对购物是充满兴趣的,但关于商品是否物有所值,购买时要价廉物美等常识是很少会去关心的。那么怎样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去突破难点呢?
首先,笔者出示“家家乐商场”开业的课件:锣鼓声声、鞭炮阵阵,环境优美、物品齐全的商场区域图片,接着看一看导购图,听一听录音,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氛围之中。学生已完全进入创设的情境中。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组织了一次模拟购物活动,用漂亮的食品框代替商场的食品柜,以惟妙惟肖又深藏奥秘的食品卡代替食品,并取了“娃哈哈”“甜蜜蜜”“笑咪咪”等生动有趣的名字。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购物,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要理智文明地购物,要掌握认标志,辨牌子、精打细算地购物等常识。
这样生活化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学会生活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拽住了学生的心灵,为孩子们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形成能力,达到预设目标创造了条件!
三、探究学习,启迪生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而完整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研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品质。
《筑起血肉长城》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第12课的内容。教材充分展示了全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丽诗篇,反映了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华儿女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这是一幅震撼人心、唤醒民族精神的悲壮画卷。全文分为“危难时刻”、“吼声的力量”、“记住他们的名字”、“抗日歌曲大联唱”四大板块。
笔者引领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史实,体悟全民抗战的激情,启迪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开创美好未来的情感。教学时,围绕“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是怎样面对祖国危亡的?”这一问题,组织全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倾听、讨论、交流了解中华儿女的种种爱国事迹。在集体交流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再现当时情景,学生从中谈感受、哼唱国歌、说体会。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你在课外还了解到哪些特有的宣传抗日的方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抗日资料,课上学生都畅所欲言。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播放大学生上街游行的壮观情景,学生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获得启迪:学生纷纷谈感想,表示要勤奋学习,以实际行动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若以回归生活为取向,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那么儿童不再只是获得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富于人性美的道德心灵必将一步步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