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葫芦,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目前,水葫芦已在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肆虐,其中以浙、闽、粤、滇及台五省的灾情最为严重。水葫芦泛滥给生态、生产生活及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据统计,每年水葫芦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43.55亿元。国家环保局已将其列为首批最危险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虽然各地为防治水葫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但都难以根治。今年福建省閩江水域的水葫芦大规模泛滥,其大面积堆积在福建水口电站坝前,严重影响了船舶通航和水电站发电,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弄清水葫芦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泛滥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重要意义。
水葫芦,学名为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又名凤眼莲、凤眼蓝、水浮莲、假水仙等,是雨久花科凤眼莲属的一种水生植物。
水葫芦为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多生于池塘,湖泊、水库、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及稻田中。其根系发达,根状茎粗而短,密生着细长的须根。叶单生,叶片呈卵状至肾圆状,顶端微凹陷,叶面光滑。叶柄基部有葫芦状气囊可承担叶花的重量,使之漂浮于水面。花为蓝紫色,花瓣中心呈现一个明显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花为两性,花柱细长,花丝不规则。水葫芦喜高温湿润气候,一般以25—35℃为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其兼有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并以匍匐茎无性繁殖为主,扩散蔓延速度极快,目前已广布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并造成危害。
水葫芦于1901年引入中国后,在南方地区广为泛滥。给生态及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究其原因,有其本身的生物特性因素和外部生境条件因素。水葫芦可进行繁殖的温度范围为13—39℃,并兼有有性和无性繁殖,繁殖能力强。其有性繁殖自花授粉,每个花穗可结300—500粒种子,每个种子的繁殖能力保持年限可达20年。水葫芦的无性繁殖能力极强,是易泛滥的重要原因。在适宜的条件下,每5天能产生1棵新植株,平均每天的生物增量为20—30%,被公认为世界上生长和繁殖最快的水生植物之一。水葫芦有着较宽泛的生态位,在0—40℃范围内都有可能生长,并且只有其茎叶全部受到霜害才会死亡。另外水葫芦的PH值和营养耐受范围也较广,只有当盐分高于0.06%时,才会导致植株死亡。水葫芦可在水域和泥地中生长,易成为单一优势种。水葫芦是外来物种,在引入地无有效的生物天敌,缺乏自然生态平衡的调节,是其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水葫芦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因营养价值较低被混合饲料所替代。被引种的水葫芦被放弃管理而逸为野生,蔓延扩散。水葫芦易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而迅速生长,生长速度是天然水体的两倍以上。近年来,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物水域排放量增大,造成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为水葫芦的泛滥提供了物质条件,成为水葫芦泛滥的重要原因。最近几年,福建省水口库区上游畜、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又缺乏配套的冶污设备,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大量的水葫芦顺江而下,水口库区的水葫芦剧增。连续的暖冬气候,造成无霜期的延长,能提供给水葫芦生长的适宜温度条件。另外持续的高温少雨,也会加剧其生长泛滥。
水流经过水葫芦覆盖区后,流速明显下降,上游水位壅高加大,排洪困难。另外,在障碍物如水闸、桥洞处易形成水葫芦堆积,堵塞河道,进一步加剧行洪排涝的困难。有试验表明,水葫芦覆盖河道后,行洪能力下降大约80%。水葫芦的泛滥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及生态环境:一是污染水体,降低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增加水体营养负荷,加剧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的恶化;二是降低光线的穿透量,阻碍大气对水体的复氧作用,并消耗大量的养分和氧气,降低物种丰富度,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多样性;三是滋生蚊蝇和可能的有害病菌,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水葫芦泛滥带来的一系列诸如河道堵塞、水质恶化等问题给肮运、发电,水产养殖、灌溉、生活用水等生产生活多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
泛滥的水葫芦会对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但适量的水葫芦却具有生态修复功能并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水葫芦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要针对其灾害成因,按照立足于防、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建立清除整治的长效机制并促进水葫芦防治产业化,做到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开发,趋利避害。
提高治污防排监管力度,遏制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在我国从危害初露端倪到严重泛滥成灾,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究其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引起的水污染是水葫芦泛滥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治理水污染,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真正做到治本:要加强工业废弃物治理排放的监管力度;保证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的环保性,并积极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加快生活污染治理;合理化禽、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模式,防范污染。清除河障,合理开发水资源。河道的淤积设障,减缓了水流速度,为水葫芦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开发水资源时,一定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避免因开发不合理而减缓水速和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要定期进行河道疏浚整治,清除河障,恢复水流形态,抑制水葫芦繁殖泛滥。清查水葫芦分布状况,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针对水葫芦易泛滥的问题,应该给予积极主动的应对:尽快查清其分布的状况,进行灾害经济评估,寻找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同时,确定并控制水域的可纳污量,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水葫芦具体治理方案。水葫芦的治理有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治理方案。各方案都有其优缺点,应该就具体情况选择较有效的治理方案。孙超等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不同河段水葫芦治理对策进行研究,发现在水闸前,河变向较快的河流口岸及有较大障碍物的河流凹岸较宜采用物理防除方法,而干流处较宜采用生物或综合防除方法。物理治理方案。即通过人工或机械打捞处理水葫芦。其优点是对生态环境影响小,见效快并可对打捞后的水葫芦进行综合利用。其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成本高,难以清除种子且无法长效。另外。若对打捞上岸的水葫芦处理利用不善,会造成二次污染。物理防除是各地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福建省水利厅研发的“水陆联动机械快速打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葫芦所具有的极强的繁殖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引种的盲目和引种后监控管理的缺乏,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气候条件的适宜是水葫芦泛滥成灾的原因。水葫芦的泛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看待水葫芦灾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提高治污防排监管力度,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积极清除河障,合理开发水资源;清查水葫芦分布状况,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将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走水葫芦防治的产业化道路,加强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防止二次污染。
在对水葫芦进行防治时必须确保环境的安全性和工作的科学合理性,防止实际操作的盲目:水葫芦天敌物种引进前,必须先对其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成效进行试验;开发利用水葫芦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和控制,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防止其成为二次污染源。
水葫芦,学名为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又名凤眼莲、凤眼蓝、水浮莲、假水仙等,是雨久花科凤眼莲属的一种水生植物。
水葫芦为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多生于池塘,湖泊、水库、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及稻田中。其根系发达,根状茎粗而短,密生着细长的须根。叶单生,叶片呈卵状至肾圆状,顶端微凹陷,叶面光滑。叶柄基部有葫芦状气囊可承担叶花的重量,使之漂浮于水面。花为蓝紫色,花瓣中心呈现一个明显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花为两性,花柱细长,花丝不规则。水葫芦喜高温湿润气候,一般以25—35℃为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其兼有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并以匍匐茎无性繁殖为主,扩散蔓延速度极快,目前已广布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并造成危害。
水葫芦于1901年引入中国后,在南方地区广为泛滥。给生态及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究其原因,有其本身的生物特性因素和外部生境条件因素。水葫芦可进行繁殖的温度范围为13—39℃,并兼有有性和无性繁殖,繁殖能力强。其有性繁殖自花授粉,每个花穗可结300—500粒种子,每个种子的繁殖能力保持年限可达20年。水葫芦的无性繁殖能力极强,是易泛滥的重要原因。在适宜的条件下,每5天能产生1棵新植株,平均每天的生物增量为20—30%,被公认为世界上生长和繁殖最快的水生植物之一。水葫芦有着较宽泛的生态位,在0—40℃范围内都有可能生长,并且只有其茎叶全部受到霜害才会死亡。另外水葫芦的PH值和营养耐受范围也较广,只有当盐分高于0.06%时,才会导致植株死亡。水葫芦可在水域和泥地中生长,易成为单一优势种。水葫芦是外来物种,在引入地无有效的生物天敌,缺乏自然生态平衡的调节,是其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水葫芦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因营养价值较低被混合饲料所替代。被引种的水葫芦被放弃管理而逸为野生,蔓延扩散。水葫芦易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而迅速生长,生长速度是天然水体的两倍以上。近年来,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物水域排放量增大,造成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为水葫芦的泛滥提供了物质条件,成为水葫芦泛滥的重要原因。最近几年,福建省水口库区上游畜、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又缺乏配套的冶污设备,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大量的水葫芦顺江而下,水口库区的水葫芦剧增。连续的暖冬气候,造成无霜期的延长,能提供给水葫芦生长的适宜温度条件。另外持续的高温少雨,也会加剧其生长泛滥。
水流经过水葫芦覆盖区后,流速明显下降,上游水位壅高加大,排洪困难。另外,在障碍物如水闸、桥洞处易形成水葫芦堆积,堵塞河道,进一步加剧行洪排涝的困难。有试验表明,水葫芦覆盖河道后,行洪能力下降大约80%。水葫芦的泛滥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及生态环境:一是污染水体,降低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增加水体营养负荷,加剧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的恶化;二是降低光线的穿透量,阻碍大气对水体的复氧作用,并消耗大量的养分和氧气,降低物种丰富度,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多样性;三是滋生蚊蝇和可能的有害病菌,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水葫芦泛滥带来的一系列诸如河道堵塞、水质恶化等问题给肮运、发电,水产养殖、灌溉、生活用水等生产生活多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
泛滥的水葫芦会对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但适量的水葫芦却具有生态修复功能并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水葫芦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要针对其灾害成因,按照立足于防、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建立清除整治的长效机制并促进水葫芦防治产业化,做到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开发,趋利避害。
提高治污防排监管力度,遏制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在我国从危害初露端倪到严重泛滥成灾,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究其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引起的水污染是水葫芦泛滥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治理水污染,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真正做到治本:要加强工业废弃物治理排放的监管力度;保证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的环保性,并积极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加快生活污染治理;合理化禽、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模式,防范污染。清除河障,合理开发水资源。河道的淤积设障,减缓了水流速度,为水葫芦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开发水资源时,一定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避免因开发不合理而减缓水速和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要定期进行河道疏浚整治,清除河障,恢复水流形态,抑制水葫芦繁殖泛滥。清查水葫芦分布状况,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针对水葫芦易泛滥的问题,应该给予积极主动的应对:尽快查清其分布的状况,进行灾害经济评估,寻找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同时,确定并控制水域的可纳污量,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水葫芦具体治理方案。水葫芦的治理有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治理方案。各方案都有其优缺点,应该就具体情况选择较有效的治理方案。孙超等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不同河段水葫芦治理对策进行研究,发现在水闸前,河变向较快的河流口岸及有较大障碍物的河流凹岸较宜采用物理防除方法,而干流处较宜采用生物或综合防除方法。物理治理方案。即通过人工或机械打捞处理水葫芦。其优点是对生态环境影响小,见效快并可对打捞后的水葫芦进行综合利用。其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成本高,难以清除种子且无法长效。另外。若对打捞上岸的水葫芦处理利用不善,会造成二次污染。物理防除是各地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福建省水利厅研发的“水陆联动机械快速打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葫芦所具有的极强的繁殖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引种的盲目和引种后监控管理的缺乏,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气候条件的适宜是水葫芦泛滥成灾的原因。水葫芦的泛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看待水葫芦灾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提高治污防排监管力度,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积极清除河障,合理开发水资源;清查水葫芦分布状况,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将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走水葫芦防治的产业化道路,加强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防止二次污染。
在对水葫芦进行防治时必须确保环境的安全性和工作的科学合理性,防止实际操作的盲目:水葫芦天敌物种引进前,必须先对其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成效进行试验;开发利用水葫芦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和控制,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防止其成为二次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