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时代。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音乐。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谈谈欣赏音乐“三受”的转变。
一、承受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对于以上音乐教学分析,其实就可以“一受”来总结:那就是承受,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承受变成鉴赏音乐的第二阶段“感受”呢?
二、感受
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应以“情” 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的构建上。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進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 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音乐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音乐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 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主动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当然,对音乐的感受不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进一步的把鉴赏音乐升华到享受的境界。
三、享受
音乐是艺术中的艺术,是开启人们丰富想象力的金钥匙。这并非没有道理,究其原因,就是音乐虽然不能给人提供实见的景物、形态和色彩,却能以音韵、旋律、节奏给听众营造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根据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来“看到”情景、物像、色彩和形态。
音乐本身并不具备自然彩感。它不像绘画,具有人的视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色彩:如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红花、绿草……一目了然。同样表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绘画可以让鉴赏者直感到“山光水色”,而音乐却只能让鉴赏者自己通过想象去创造一幅幅或“绿水青山” 或“狂风暴雨” 的自然画面。同样,音乐本身也并不具备具体、真实的空间性,它只是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任何音乐作品都不可能给听众直接提供空间性的。音乐的空间性只是听众在享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旋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空间想象。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希特勒匪徒进军的音乐虽然让听众感觉到“愈来愈近”的“脚步声”,然而,事实上,那脚步声并不存在于音乐厅的空间中,而只是存在于听众的想象中。因此,所谓的音乐空间,事实上是听众根据音乐作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抽象空间,而这种想象空间应该是无限广表的。其实,音乐所体现的思想情绪,在不同的时刻都会有微妙的不同。
音乐作品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音乐这个特点来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在音乐中享受快乐和幸福,都能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热爱生活!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谈谈欣赏音乐“三受”的转变。
一、承受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对于以上音乐教学分析,其实就可以“一受”来总结:那就是承受,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承受变成鉴赏音乐的第二阶段“感受”呢?
二、感受
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应以“情” 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的构建上。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進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 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音乐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音乐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 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主动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当然,对音乐的感受不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进一步的把鉴赏音乐升华到享受的境界。
三、享受
音乐是艺术中的艺术,是开启人们丰富想象力的金钥匙。这并非没有道理,究其原因,就是音乐虽然不能给人提供实见的景物、形态和色彩,却能以音韵、旋律、节奏给听众营造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根据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来“看到”情景、物像、色彩和形态。
音乐本身并不具备自然彩感。它不像绘画,具有人的视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色彩:如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红花、绿草……一目了然。同样表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绘画可以让鉴赏者直感到“山光水色”,而音乐却只能让鉴赏者自己通过想象去创造一幅幅或“绿水青山” 或“狂风暴雨” 的自然画面。同样,音乐本身也并不具备具体、真实的空间性,它只是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任何音乐作品都不可能给听众直接提供空间性的。音乐的空间性只是听众在享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旋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空间想象。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希特勒匪徒进军的音乐虽然让听众感觉到“愈来愈近”的“脚步声”,然而,事实上,那脚步声并不存在于音乐厅的空间中,而只是存在于听众的想象中。因此,所谓的音乐空间,事实上是听众根据音乐作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抽象空间,而这种想象空间应该是无限广表的。其实,音乐所体现的思想情绪,在不同的时刻都会有微妙的不同。
音乐作品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音乐这个特点来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在音乐中享受快乐和幸福,都能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