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新变化,就是开始注重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全国文综卷I第12题(“谥号”题),它给了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则涉及到4题,即全国文综卷I、卷II的第12题(“阴阳”题)、宁夏文综卷第24题(“生肖”题)、海南卷第1题(“干支”题)。由2007年的1题增加到2008年的4题,这类试题涉及的绝大部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给人们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例1】(2007年全国文综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B. 汉武帝
C. 唐太宗D. 清康熙帝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等的文化常识题。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该题的情景是新的,但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
【例2】(2008年全国文综卷I,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A. 山之南、水之北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D. 山之北、水之南
【例3】(2008年全国文综卷II,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 山之南、水之北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问题。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日之所照曰阳”,因为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河流因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能照射到的是其北面。故“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如衡阳、江阴等。
【例4】(2008年宁夏文综卷,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 庚申年 B. 癸卯年 C. 甲辰年 D. 乙酉年
【例5】(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 己亥年 B. 庚子年 C. 辛丑年 D. 壬寅年
【解析】这两道题实际上是同一类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干支纪年问题。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嗜好),考查的是皇帝的“生肖”;1900年的“干支”年是庚子年,这两题课本中基本上不涉及,属于文化常识题。
“谥号”题、“阴阳”题、“生肖”题、“干支”题既非重大问题,也非重点知识,但命题思路很好。
1. 导向性。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以此来引导一线教学关注新课标、新课改与新高考,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推动大历史观念的形成。高考试题不可能严格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命题,具备前瞻性和导向性,体现了大综合的高考趋势。在今后历史教学与复习中,应多关注文化常识题。
2. 必然性。2007年全国文综卷的“谥号”题,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出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2008年全国文综卷I、卷II的“阴阳”题、宁夏文综卷的“生肖”题、海南卷的“干支”题,考生可通过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这是能力立意的体现,作为选拔考试性质的高考必然要涉及这方面的试题。
3. 新颖性。高考历史试题以能力立意,大多数试题通过“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如上述5道例题,材料、情景与问题都是新的,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可通过获取和解读题干的相关信息,以及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这是能力立意的体现,也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
4. 趣味性。2007年全国文综卷的“谥号”题在题干中指出了回答问题的提示——“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考生接触该题,一开始会一愣,但细看就会豁然开朗,觉得很有趣,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2008年的“阴阳”题、“生肖”题、“干支”题也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
最后以聂幼犁教授的话结束此文: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相关链接
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与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与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生肖。
2. 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责任编校郑蔼娴
【例1】(2007年全国文综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B. 汉武帝
C. 唐太宗D. 清康熙帝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等的文化常识题。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该题的情景是新的,但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
【例2】(2008年全国文综卷I,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A. 山之南、水之北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D. 山之北、水之南
【例3】(2008年全国文综卷II,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 山之南、水之北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问题。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日之所照曰阳”,因为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河流因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能照射到的是其北面。故“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如衡阳、江阴等。
【例4】(2008年宁夏文综卷,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 庚申年 B. 癸卯年 C. 甲辰年 D. 乙酉年
【例5】(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 己亥年 B. 庚子年 C. 辛丑年 D. 壬寅年
【解析】这两道题实际上是同一类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干支纪年问题。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嗜好),考查的是皇帝的“生肖”;1900年的“干支”年是庚子年,这两题课本中基本上不涉及,属于文化常识题。
“谥号”题、“阴阳”题、“生肖”题、“干支”题既非重大问题,也非重点知识,但命题思路很好。
1. 导向性。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以此来引导一线教学关注新课标、新课改与新高考,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推动大历史观念的形成。高考试题不可能严格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命题,具备前瞻性和导向性,体现了大综合的高考趋势。在今后历史教学与复习中,应多关注文化常识题。
2. 必然性。2007年全国文综卷的“谥号”题,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出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2008年全国文综卷I、卷II的“阴阳”题、宁夏文综卷的“生肖”题、海南卷的“干支”题,考生可通过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这是能力立意的体现,作为选拔考试性质的高考必然要涉及这方面的试题。
3. 新颖性。高考历史试题以能力立意,大多数试题通过“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如上述5道例题,材料、情景与问题都是新的,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可通过获取和解读题干的相关信息,以及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这是能力立意的体现,也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
4. 趣味性。2007年全国文综卷的“谥号”题在题干中指出了回答问题的提示——“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考生接触该题,一开始会一愣,但细看就会豁然开朗,觉得很有趣,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2008年的“阴阳”题、“生肖”题、“干支”题也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
最后以聂幼犁教授的话结束此文: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相关链接
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与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与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生肖。

2. 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责任编校郑蔼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