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但大多数人错误的将这一病症归为性格原因,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将文学作品中的社交焦虑障碍典型形象与现实例证相联系,探寻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从文学与现实的立场呼吁社会提高对社交焦虑障碍问题的重视,给予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社交障碍 文学 重视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46-02
文学作品中的社交焦虑障碍形象不仅仅是虚拟的文学作品形象,也是作者作为社会人的经历,或是作者所见闻的真真切切的案例。正如我国现代文坛负有盛名的作家郁达夫先生所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焦虑障碍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且13岁到24岁的青少年已成为社交焦虑障碍的高发人群,达到8%。这是四川大学张伟教授及其课题组在2007年公布的对2000多名13岁到24岁的青少年(男女比例约为1:1) 调查后的发现。现实生活中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漠视与迷茫中饱受煎熬。本文借助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呼吁作用,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向全社会发起号召:关注社交障碍问题,关注人类健康。
一、社交焦虑障碍成因及严重后果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与个人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家庭的残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造成个人社交焦虑障碍的重要原因。张爱玲女士在苦涩的茉莉香片中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聂传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少爷。母亲早逝,父亲再娶。父亲和后母吸食鸦片,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他就在鸦片烟熏、父亲和后母的冷嘲热讽和暴力折磨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身体上的伤痕无论多深总有愈合的一天,但是心里的阴影却是难以抹去的,聂传庆的父亲对于他的孤独不表同情,反而嘲讽道:“他呀,连男朋友都没有,也配有女朋友。”常年无止境的轻蔑、讽刺,特别是来自本该是爱的给予者的亲人的伤害,使得孩子不敢相信人间还有真情和关爱,因为寒天里的一点点温暖,更让人觉得彻骨心酸。这样的成长环境给聂传庆戴上了无法挣脱的精神锁链,他与他死去的母亲一样是“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毫无疑问,聂传庆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以至于他曲解了同学的好意,最后对一直关心自己的同学实施暴力。
其次,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环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交环境较少,对社交的重视程度也较低。这使得农村居民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障碍。这对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的生存造成巨大的挑战。“蚁族”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最佳例证。“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而他们中大多数就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有高文凭,但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小成长在缺少交际训练的环境下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少推销自己和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且具有关调查显示社交焦虑障碍者失业率是常人3倍。由此可见社交焦虑障碍不仅对个人的生存造成严重的障碍,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贫富差距及世俗舆论、保守思想的束缚
门第、贫富、社会地位的差距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似乎已成定律。贫困、下层人群更趋于存在屈从、卑微的心理。在大学生中,贫困生很少参加校内活动。大学生是自尊意识较强的群体,同时又是经济上还不独立、自我证实能力较弱的群体,所以贫困生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强烈的自尊,自然就沦为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当然,贫穷并不是造成社交焦虑障碍的惟一原因。美国作家威廉
[关键词]社交障碍 文学 重视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46-02
文学作品中的社交焦虑障碍形象不仅仅是虚拟的文学作品形象,也是作者作为社会人的经历,或是作者所见闻的真真切切的案例。正如我国现代文坛负有盛名的作家郁达夫先生所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焦虑障碍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且13岁到24岁的青少年已成为社交焦虑障碍的高发人群,达到8%。这是四川大学张伟教授及其课题组在2007年公布的对2000多名13岁到24岁的青少年(男女比例约为1:1) 调查后的发现。现实生活中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漠视与迷茫中饱受煎熬。本文借助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呼吁作用,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向全社会发起号召:关注社交障碍问题,关注人类健康。
一、社交焦虑障碍成因及严重后果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与个人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家庭的残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造成个人社交焦虑障碍的重要原因。张爱玲女士在苦涩的茉莉香片中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聂传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少爷。母亲早逝,父亲再娶。父亲和后母吸食鸦片,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他就在鸦片烟熏、父亲和后母的冷嘲热讽和暴力折磨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身体上的伤痕无论多深总有愈合的一天,但是心里的阴影却是难以抹去的,聂传庆的父亲对于他的孤独不表同情,反而嘲讽道:“他呀,连男朋友都没有,也配有女朋友。”常年无止境的轻蔑、讽刺,特别是来自本该是爱的给予者的亲人的伤害,使得孩子不敢相信人间还有真情和关爱,因为寒天里的一点点温暖,更让人觉得彻骨心酸。这样的成长环境给聂传庆戴上了无法挣脱的精神锁链,他与他死去的母亲一样是“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毫无疑问,聂传庆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以至于他曲解了同学的好意,最后对一直关心自己的同学实施暴力。
其次,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环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交环境较少,对社交的重视程度也较低。这使得农村居民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障碍。这对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的生存造成巨大的挑战。“蚁族”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最佳例证。“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而他们中大多数就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有高文凭,但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小成长在缺少交际训练的环境下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少推销自己和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且具有关调查显示社交焦虑障碍者失业率是常人3倍。由此可见社交焦虑障碍不仅对个人的生存造成严重的障碍,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贫富差距及世俗舆论、保守思想的束缚
门第、贫富、社会地位的差距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似乎已成定律。贫困、下层人群更趋于存在屈从、卑微的心理。在大学生中,贫困生很少参加校内活动。大学生是自尊意识较强的群体,同时又是经济上还不独立、自我证实能力较弱的群体,所以贫困生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强烈的自尊,自然就沦为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当然,贫穷并不是造成社交焦虑障碍的惟一原因。美国作家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