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rain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吟诵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始于周朝,而后随着文化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转变,对于吟诵的价值,后人研究与应用的力度越来越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吟诵的关注不应减退,将吟诵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这种学习形式返璞归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认真研究初中生的特点,将吟诵教学形式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为初中古诗词教学带来新的春天。
  关键词:吟诵;诗词教学;初中教学
  
  吟诵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活动,它来自我国的民间,但由于历史悠久已经被很多世人所遗忘。在很多的古代影视剧中,很多的诗人都可以吟诵几段优美的诗词。吟诵在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是民间百姓和文人都喜爱的活动。历经几个时代的变化,吟诵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其中的美感和生命力依然是我们要学习和模仿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策略。本文的具体研究形式如下:
  一、 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考点,忽视兴趣培养
  在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下,我国的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基本走入了一个固定模式的怪圈,教师为了追求较高的教学成果,也为了让学生在答题中有规律可循,为学生灌输太多有关古诗词答题的技巧。在这些语文教师眼中,只要学生掌握了“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显真情”等模式,学生就会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于是,在教师的模式化指引下,学生沦为模式化制度下的被动群体。在种种被模式化的教学形态下,初中生对古诗词的真情实感消失殆尽,满脑子想到的是一堆被“符号”化的诗文形象,其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自然消失在茫茫题海中。
  (二)重理性分析,忽视感性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古诗词阅读的章节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而在当今的古诗词教学却严重“异化”,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考试高分,为了让学生掌握更严格的“标准答案”,不惜花费较多的时间为学生灌输“意象”,为学生灌输作者的情感与诗词的情感基调。而学生是否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些诗词意象,教师一概不知。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成为被动状态下的学习体,其中的真实情感往往成为遥不可及的存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具有人文性,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不是老师的拆解分析就可以理解的,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
  (三)“不读”与“死读”,忽视语感培养
  学好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在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而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已经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追赶课堂时间而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句型、背景等进行写作,而真正的诗词韵律、节奏,学生无法把握,对其中的情感可谓消失殆尽。虽然死记硬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短时记忆,但是对学生的长期语感培养和对诗词的情感意会毫无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怪圈里,学生背了忘,忘了背,陷入背诵的死循环中,非但记忆效果不好,语感的培养也缺失了。
  二、 古诗词中实施吟诵教学的意义
  (一)吟诵有助于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真积极学习的基本动力,当学生产生足够的心理动力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心情积极,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了探究心理。《礼记·乐记》中说道:“乐者,乐也。”动听的旋律总会给人一种喜悦的心情,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朱自清认为:“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是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而吟诵在古代的阅读中好比带着韵律的强调,可以带给学习者一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力量,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同时也提升学习者的高雅情趣。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如果通过汉字的或高昂或低沉的情绪来阅读,则会被作者当下的情感所影响,达到内在情感与外在音律的结合,实现对诗词意象的领悟。
  (二)吟诵有助于巩固记忆
  记忆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除了来自理解之外,还应来自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是这里的记忆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而是教师应用一定的新型教学技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如果背诵一篇课文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让学生以演唱的形式将同样长度的歌词记忆下来,学生会很快记住相关的歌词。吟诵教学的形式与记忆歌词的形式有相似之处,因为在轻松而有节奏的形式下,学生的大脑记忆力转移比较快,通过反射弧传输到学生的右脑。也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实验,在富有节奏感的学习形态下,学生可以通過应用平时时间的5%来完成平时工作的60%。由此可见,通过吟诵实施古诗词教学,是符合学生记忆规律的,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能力。
  三、 古诗词吟咏教学的策略
  (一)吟诵表演结合法
  初中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作为基础,单独依靠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显然是行不通的。并且初中生对于古诗词的了解也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初步吟诵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意思表演出来。在吟诵与表演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提升古诗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提升学生的良好文化品格。
  例如,在古诗词文化拓展类活动中,笔者先征求了学生的学习意见,最终大家都想在课下进行《论语》的学习与研究,为此,笔者让学生进行了课下情景剧的创编与吟诵活动。在这个活动环节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代表为小组组长。小组长为大家进行工作分工,分别进行吟诵和对白、排练等。在学生们都准备就绪之后,笔者及时将学校中的音乐器具借来,为学生提供了古筝,由每个小组的古筝高手为本组人员奏乐表演。由此,在古筝音乐的刺激下,学生们一边吟诵,一边进行动作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团结意识,还让学生在表演中增强了对《论语》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依照古诗词意义把握吟诵节奏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人民进行文化创造的基本见证。由于我们本身距离这种文化遥远,很多诗词即便我们已经朗朗上口,但是依然不懂其中的基本含义。所以,学好古诗词的前提是,不仅要朗朗上口,更要理解诗词中的基本含义。在吟诵教学中,教师也要试着让学生先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之后再进行吟诵,其中的结果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例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一首诗,但是很多学生因为不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基本含义,所以即便进行吟诵依然读不出那种独有的情感和情调。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一项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将本首诗歌中的写作背景和写作主旨进行笔记和记忆。之后,在课堂中,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查询的资料进行吟诵比赛。如此,学生们有的如此吟诵:前——不见——古人,给人一种悠长的绵延情感,有的学生如此诵读:后——不见——来者,直击听者的心扉。而有的学生在吟诵最后一句时运用了这样的吟诵法:独——怆然——而涕下,让人听到“涕下”时竟听出了一种黯然神伤的情感。在这种依据含义而进行诵读的模式中,因为每个学生对诗词含义的理解不同,他们读出来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给予学生尊重的同时,也彰显了诗歌吟诵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三)在反复吟咏中体悟作者情感
  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因为教师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机会少,导致学生即便在学习某首诗词之后很久,依然无法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情怀,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的基本目的。在吟诵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体验者。所以,在诗词吟诵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反复吟诵,最终促进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反复吟诵的教学形式:第一遍吟诵,笔者让学生基读,对诗词的音节、断句,对诗词形成初步的印象。第二遍吟诵,笔者让学生在诗词的重点字词上寻找吟诵的最佳切入口。如此,学生们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中,似乎看出了一种美好,还带着几分喜悦之情,笔者问道:“你们在老树、小桥、流水中读出了什么?”班上一个学生答道:“小桥流水,其乐融融,却是他人家乡,眼中乐景,更生哀情。”笔者及时追问:“那么,你读出這种感觉了吗?”在学生阅读之后,笔者及时给予了学生点评。看到其他同学有跃跃欲试的情绪,笔者与学生互动:“如果让你随便挑一个句子读,你会读哪一句?”班上的机灵鬼壮壮抢答:“我先吟诵‘古道西风痩马’这一句,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匹马的瘦弱,也能看出作者的无可奈何。”而其他学生有的选择了吟诵“断肠人在天涯”,天涯二字回环绵长,声断意在,以此来表达作者故乡的渺远和浓郁的思乡。对于学生的各抒己见,笔者给予了学生尊重。在课堂的最后环节,笔者为学生做了示范吟诵,尤其对“藤”“鸦”“桥”“水”“断肠人”“天涯”这些词特殊处理,学生结合笔者的吟诵和他们自己的反复吟诵,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
  总之,传统的吟诵法虽然距离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我们不能否定其带给人类文化的整体影响。古诗词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借助古人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进行吟诵创新,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使得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邓晓芒.哲学起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傅小兰.情绪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顾凡及.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黄桂芹,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庵杰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母亲形象是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塑造数量丰富,但是塑造类型较为单一的人物形象.纵观全册的语文教材内容,笔者发现母亲形象的形象塑造较为扁平化、单一化,同时母亲形象都呈
目的:探讨微穿透性小梁手术(micro-perforating trabecularsurgery,MPTS)联合交联透明质酸钠生物胶(SK胶)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并提出了应用建议,希望能为各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
【摘要】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教学经验行为,只有不断积累、归纳、整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融会贯通、总结、  分类,才能发现其中已有的闪光点。  【关键词】积累;评价;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前段时间有幸听了一堂《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的讲座,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极大的思考——“行動反思成就专业老师”。  一个人首先要关注自己已拥有的教学经验行为,这种教学行为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会导致片断睡眠和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进一步会导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