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假期中,为了完成任务,我读了《新教育》这本书,书中提到“让老师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想這怎么可能?
带着怀疑的态度,我们部分老师到山东诸城进行新教育培训,到会场就看到了开幕式的大标题“我们改善中国”,新教育也太厉害、太夸张了吧?但在童喜喜老师的解读下,我明白了:新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老师,只有改善我们老师的观念,我们才能改善教育学生的方法,进而改善学生,改善家庭,改善每个人,改善中国。原来,这个大的想法,是从小事开始的,而起点就是我们老师。
我开始有一点相信新教育了,它被推行很多年了,覆盖大半个中国。
紧接着是电影课的培训,已经是实验区的老师们分享着他们的成果。而我们怎么可能制作电影?我们得考试,得要分数,没有时间去弄这些。随着西西老师的培训,我大概明白了,这是他们的课程研发,在学生不爱读书的时候,与我们擅长的说教相比,好的电影就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
之后是一线老师上整本书的导读课。朱永新老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老师提出我们共同的困惑:让学生读,他不读,这时童喜喜老师叩问大家:“你们自己读书吗?你们自己不读书,拿什么带着孩子读?”确实啊!回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开会、应付检查、组织活动、整理档案等,我们哪有时间看书?可是我们却能抽出时间看手机,刷抖音,总能抽空看完又一部的电视剧。所以说没时间还是没兴趣?这是一个不用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不是要我们制定多少方法,多少措施,而是先让我们自己爱上阅读。
看着在新教育、新阅读滋润下的学生 ,确实感到他们由内而外的幸福快乐。我们会说:“语文课本都讲不完,哪有时间去阅读”,我们的时间都用来讲课、写词语、背课文,确实没时间读书,可是我们又记住了多少考试题呢?可能80%左右的知识都在课本中,那这只是小学,初中呢?高中呢?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停留在小学,而应该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我们一味地讲授扼杀了学生探索、求知、创新的能力,而阅读正是提高这些能力的基础。我们不要额外给学生增加负担,例如画文章中的词语反复抄写,例如抄卷子,例如反复背诵等,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按目标完成,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可能又有老师反问:“反复抄反复背还不会呢!”那我们就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我教的班级成绩就是好,我不读书照样每次都是第一,这说明我的办法是可取的,正确的。”肯定有老师有这样的“信念”,要知道教室是扁担,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生命,在唯分数至上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育人。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践行在学生的行动中。
新教育提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知识吗?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处处用到高数、英语、还是物理?但伴随我们一生的是:习惯,我们一直教知识,重分数,忽略了德育,忽略了习惯的教育,可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那些习惯好、品质好的孩子,又有几个是成绩差的呢?基本没有。
随着培训的推进,我又改变了一个看法:“阅读是语文老师要做的,推进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 ,但阅读对于提升我们内在的文化与修养,是人人受益的,没有一个学生会排斥知识渊博、幽默、充满魅力的老师。我们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长,读书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
李镇西老师讲的儿童视角,也让我重新定义了好老师。好老师不是让学生考100分的老师,而是被孩子依恋的老师,成为孩子们骄傲的老师,让孩子成为善良正直的人的老师。教育的初衷不在分数,而在育人,反过来,育人做到了,学生的成绩并不会太差,所以,新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违背。我渐渐开始明白,为什么新教育实验地区不仅成绩好了,而且学生教师也幸福了。
我们不怕一切从零开始,怕的是不愿改变,墨守成规,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都行动起来,才能互相鼓励,互相督促,才能走得更远。
初遇新教育,我看到了曙光。因为:相信美好,才能创造美好,遇见美好,与美好同行,成为美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赤土店镇中心小学)
带着怀疑的态度,我们部分老师到山东诸城进行新教育培训,到会场就看到了开幕式的大标题“我们改善中国”,新教育也太厉害、太夸张了吧?但在童喜喜老师的解读下,我明白了:新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老师,只有改善我们老师的观念,我们才能改善教育学生的方法,进而改善学生,改善家庭,改善每个人,改善中国。原来,这个大的想法,是从小事开始的,而起点就是我们老师。
我开始有一点相信新教育了,它被推行很多年了,覆盖大半个中国。
紧接着是电影课的培训,已经是实验区的老师们分享着他们的成果。而我们怎么可能制作电影?我们得考试,得要分数,没有时间去弄这些。随着西西老师的培训,我大概明白了,这是他们的课程研发,在学生不爱读书的时候,与我们擅长的说教相比,好的电影就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
之后是一线老师上整本书的导读课。朱永新老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老师提出我们共同的困惑:让学生读,他不读,这时童喜喜老师叩问大家:“你们自己读书吗?你们自己不读书,拿什么带着孩子读?”确实啊!回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开会、应付检查、组织活动、整理档案等,我们哪有时间看书?可是我们却能抽出时间看手机,刷抖音,总能抽空看完又一部的电视剧。所以说没时间还是没兴趣?这是一个不用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不是要我们制定多少方法,多少措施,而是先让我们自己爱上阅读。
看着在新教育、新阅读滋润下的学生 ,确实感到他们由内而外的幸福快乐。我们会说:“语文课本都讲不完,哪有时间去阅读”,我们的时间都用来讲课、写词语、背课文,确实没时间读书,可是我们又记住了多少考试题呢?可能80%左右的知识都在课本中,那这只是小学,初中呢?高中呢?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停留在小学,而应该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我们一味地讲授扼杀了学生探索、求知、创新的能力,而阅读正是提高这些能力的基础。我们不要额外给学生增加负担,例如画文章中的词语反复抄写,例如抄卷子,例如反复背诵等,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按目标完成,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可能又有老师反问:“反复抄反复背还不会呢!”那我们就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我教的班级成绩就是好,我不读书照样每次都是第一,这说明我的办法是可取的,正确的。”肯定有老师有这样的“信念”,要知道教室是扁担,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生命,在唯分数至上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育人。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践行在学生的行动中。
新教育提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知识吗?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处处用到高数、英语、还是物理?但伴随我们一生的是:习惯,我们一直教知识,重分数,忽略了德育,忽略了习惯的教育,可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那些习惯好、品质好的孩子,又有几个是成绩差的呢?基本没有。
随着培训的推进,我又改变了一个看法:“阅读是语文老师要做的,推进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 ,但阅读对于提升我们内在的文化与修养,是人人受益的,没有一个学生会排斥知识渊博、幽默、充满魅力的老师。我们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长,读书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
李镇西老师讲的儿童视角,也让我重新定义了好老师。好老师不是让学生考100分的老师,而是被孩子依恋的老师,成为孩子们骄傲的老师,让孩子成为善良正直的人的老师。教育的初衷不在分数,而在育人,反过来,育人做到了,学生的成绩并不会太差,所以,新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违背。我渐渐开始明白,为什么新教育实验地区不仅成绩好了,而且学生教师也幸福了。
我们不怕一切从零开始,怕的是不愿改变,墨守成规,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都行动起来,才能互相鼓励,互相督促,才能走得更远。
初遇新教育,我看到了曙光。因为:相信美好,才能创造美好,遇见美好,与美好同行,成为美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赤土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