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研究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用一些动物做实验。对于挑选实验动物,科学家们会从物种等级的角度去考虑,如果能用虫子就不会用老鼠,能用老鼠就不会用兔子,只要可以用任何其他动物来代替,就不会用灵长类动物。
不过,其中有一个一直以来都被很多科学家忽略过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动物的性别。究竟,动物的性别有多重要呢?
实验动物的“雌雄平等”
众所周知,所有新药物和治疗方法一开始都是在细胞和动物身上开展实验的。如果一切顺利,才会进入人体试验阶段,通常,科学家们会在人体药物研究的后期让一些女性参与临床试验。
但是,在临床应用前的医学试验阶段,很多科学家却往往会忽视性别这个因素,或者说,他们实际上并不在乎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中动物的性别。
美国科学家曾对2000项动物实验开展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有80%的学科都偏向于用雄性动物来开展实验,而且,这种偏爱在神经学科研究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使用雌、雄动物的实验数量的比例大概是1:5.5。此外,在三大国际著名的免疫学期刊上发表的75%的论文里,都没有写明他们实验中动物的性别。
可见,在动物实验中缺乏对雌性样本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雄性和雌性样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在医学试验阶段,雄性和雌性动物的细胞确实存在这种差异——在肝脏中,80%的基因在雄性和雌性动物的细胞中表达就完全不同。而且,在应对压力的反应方面,雌性大鼠的表现与雄性大鼠也有所不同。
话说回来,为何科学家如此偏爱雄性动物呢?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实验中将雌性动物排除在外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更加多变,因为它们都存在发情周期。以人类为例,与男性相比,女性拥有完全不同的荷尔蒙图谱,这使得女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月变化都非常明显,而男性的睾丸素则能长期稳定地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普遍认为动物实验最好选用雄性动物。
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女性服用药物后产生副作用的概率很可能会高于男性——这是因为一些进行人体试验的药物通常是在雄性动物的实验中获得成功的,这样,药物在用于女性时,其结果是会出现一定偏差的。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每一项实验都需要有相同数量的雄性和雌性动物。但总的来说,需要把“雌雄平等”作为动物和细胞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
实验员的“男女平等”
不仅如此,在实验室里,对动物进行处理的实验员同样也需要“男女平等”。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相比女实验员,男实验员在数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这或许并不是好事!
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可疑问题:他们向大鼠的脚上注射了一种痛感刺激物,以检测它们的疼痛反应。可后来结果是,这些大鼠似乎感觉不到任何疼痛(雌性大鼠稍微有些许敏感,并不明显)。
研究小组原以为是注射过程出现了问题,但是,后来研究发现:真正的“罪魁祸首”却让人大吃一惊,未表现出明显疼痛反应的大鼠是由男实验员进行处理的。男实验员的出现会令大鼠产生压力应激反应。要知道,这种压力水平相当于将它们束缚在管子里15分钟,或者强迫它们游泳3分钟。在这样的压力下,大鼠对疼痛就不会那么敏感了。
那么,女实验员的情况也是如此吗?为了对比分析,研究小组分别让男、女各一名实验员在大鼠脚上重复之前的实验,随后两名实验员就近坐下并阅读书籍,同时将摄影机正对着大鼠的面部来评价大鼠的疼痛水平。结果发现,当有男实验员在场时,大鼠表现出的疼痛迹象明显少于女实验员在场时的疼痛迹象;相应地,大鼠面部表情的平均评分也降低了36%。
怎么会这样?是因为大鼠看到了男性或女性的相貌而产生了反应,还是因为感受到了其他更微妙的东西而产生反应的呢?为此,研究小组决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将男、女实验员穿过一晚的T恤放在注射了痛感刺激物的大鼠旁边,然后留大鼠独自在实验室。
令人惊奇的是,即使实验人员并未出现,但其T恤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当接触男式T恤时,大鼠的表情评分比接触女式T恤时的评分要低36%左右。这说明了男实验员对大鼠压力水平的影响,是通过他身上的气味实现的,同时,也反映了男性气味是能够影响实验动物的心理行为,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有效性的。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一些雄性猫和狗所睡过的宠物床,同样也会使大鼠产生这样的压力应激反应。
不过,究竟大鼠是如何感知到男性气味的呢?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是由信息素引起的。在动物界,它们常常被动物用于标记自己的领土。而因为所有的哺乳动物的信息素有一些共同性,这才让大鼠感觉到了周围有其他雄性动物的存在,同时它也会本能地认为自己正处于被威胁的状态下,所以,大鼠就会表现得更加紧张了。
那么,为什么大鼠能感觉到男性,而忽视女性呢?一是,大鼠对雄性哺乳动物做出的压力应激反应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反应;二是,男性腋窝分泌的信息素往往要比女性的浓度高。这也许就能帮助解释,为什么生活中女性往往会更害怕老鼠了——这是因为当没有男性存在时,老鼠更有可能“有恃无恐”。
看来,实验员的男女比例失调要有所改观了。以后,科学家们也要多多考虑该由谁来进行实验了。
不过,其中有一个一直以来都被很多科学家忽略过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动物的性别。究竟,动物的性别有多重要呢?
实验动物的“雌雄平等”
众所周知,所有新药物和治疗方法一开始都是在细胞和动物身上开展实验的。如果一切顺利,才会进入人体试验阶段,通常,科学家们会在人体药物研究的后期让一些女性参与临床试验。
但是,在临床应用前的医学试验阶段,很多科学家却往往会忽视性别这个因素,或者说,他们实际上并不在乎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中动物的性别。
美国科学家曾对2000项动物实验开展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有80%的学科都偏向于用雄性动物来开展实验,而且,这种偏爱在神经学科研究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使用雌、雄动物的实验数量的比例大概是1:5.5。此外,在三大国际著名的免疫学期刊上发表的75%的论文里,都没有写明他们实验中动物的性别。
可见,在动物实验中缺乏对雌性样本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雄性和雌性样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在医学试验阶段,雄性和雌性动物的细胞确实存在这种差异——在肝脏中,80%的基因在雄性和雌性动物的细胞中表达就完全不同。而且,在应对压力的反应方面,雌性大鼠的表现与雄性大鼠也有所不同。
话说回来,为何科学家如此偏爱雄性动物呢?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实验中将雌性动物排除在外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更加多变,因为它们都存在发情周期。以人类为例,与男性相比,女性拥有完全不同的荷尔蒙图谱,这使得女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月变化都非常明显,而男性的睾丸素则能长期稳定地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普遍认为动物实验最好选用雄性动物。
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女性服用药物后产生副作用的概率很可能会高于男性——这是因为一些进行人体试验的药物通常是在雄性动物的实验中获得成功的,这样,药物在用于女性时,其结果是会出现一定偏差的。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每一项实验都需要有相同数量的雄性和雌性动物。但总的来说,需要把“雌雄平等”作为动物和细胞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
实验员的“男女平等”
不仅如此,在实验室里,对动物进行处理的实验员同样也需要“男女平等”。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相比女实验员,男实验员在数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这或许并不是好事!
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可疑问题:他们向大鼠的脚上注射了一种痛感刺激物,以检测它们的疼痛反应。可后来结果是,这些大鼠似乎感觉不到任何疼痛(雌性大鼠稍微有些许敏感,并不明显)。
研究小组原以为是注射过程出现了问题,但是,后来研究发现:真正的“罪魁祸首”却让人大吃一惊,未表现出明显疼痛反应的大鼠是由男实验员进行处理的。男实验员的出现会令大鼠产生压力应激反应。要知道,这种压力水平相当于将它们束缚在管子里15分钟,或者强迫它们游泳3分钟。在这样的压力下,大鼠对疼痛就不会那么敏感了。
那么,女实验员的情况也是如此吗?为了对比分析,研究小组分别让男、女各一名实验员在大鼠脚上重复之前的实验,随后两名实验员就近坐下并阅读书籍,同时将摄影机正对着大鼠的面部来评价大鼠的疼痛水平。结果发现,当有男实验员在场时,大鼠表现出的疼痛迹象明显少于女实验员在场时的疼痛迹象;相应地,大鼠面部表情的平均评分也降低了36%。
怎么会这样?是因为大鼠看到了男性或女性的相貌而产生了反应,还是因为感受到了其他更微妙的东西而产生反应的呢?为此,研究小组决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将男、女实验员穿过一晚的T恤放在注射了痛感刺激物的大鼠旁边,然后留大鼠独自在实验室。
令人惊奇的是,即使实验人员并未出现,但其T恤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当接触男式T恤时,大鼠的表情评分比接触女式T恤时的评分要低36%左右。这说明了男实验员对大鼠压力水平的影响,是通过他身上的气味实现的,同时,也反映了男性气味是能够影响实验动物的心理行为,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有效性的。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一些雄性猫和狗所睡过的宠物床,同样也会使大鼠产生这样的压力应激反应。
不过,究竟大鼠是如何感知到男性气味的呢?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是由信息素引起的。在动物界,它们常常被动物用于标记自己的领土。而因为所有的哺乳动物的信息素有一些共同性,这才让大鼠感觉到了周围有其他雄性动物的存在,同时它也会本能地认为自己正处于被威胁的状态下,所以,大鼠就会表现得更加紧张了。
那么,为什么大鼠能感觉到男性,而忽视女性呢?一是,大鼠对雄性哺乳动物做出的压力应激反应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反应;二是,男性腋窝分泌的信息素往往要比女性的浓度高。这也许就能帮助解释,为什么生活中女性往往会更害怕老鼠了——这是因为当没有男性存在时,老鼠更有可能“有恃无恐”。
看来,实验员的男女比例失调要有所改观了。以后,科学家们也要多多考虑该由谁来进行实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