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打造高效课堂,本文就课堂管理中的课堂秩序问题,从学科教师角度出发,通过深入学生、治心为上、调控课堂、注重形式、转变教师心态和改进教师自身细节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优化课堂秩序的意见。
关键词:课堂秩序 治心为上 课堂调控
众所周知,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课堂管理。什么是课堂管理呢?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协调与控制的过程。
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目的: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我们将它简称为维持课堂秩序;另一个是通过学习凝集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将它简称为促进课堂合作。只有好的课堂秩序,才能有课堂效率。班级课堂管理中的课堂秩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笔者从学科教师角度出发,就课堂秩序的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课堂秩序的前提是使学生听教师的
1.学科教师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增进师生之间情谊。这里讲的“班级管理”是指教师要经常主动与班主任和学生联系,关心班级开展的一些工作,加入到学生中来,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经常进行家访。只要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沟通,有了感情基础,调控课堂就好办多了。人们做事都受到情感方面的影响和支配,何况是十几岁的学生呢?如果任科教师将自己置于班级管理之外,会孤立自己任教的学科。我平时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课前课后谈几个”。我认为,不要等到上课铃响才进教室,或一下课就匆忙离开教室,要提前进教室,有目的地找两三个学生聊聊天、谈谈心,谈的内容不一定是与学习相关的事。下课铃响后,要关心课堂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及课堂上未处理好的事情,不要留下尾巴。这种“课堂前后的延伸”正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这些“课外功夫”对学生的情感倾向有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听教师的,课堂上的秩序,也就好办多了。教育人的一切都从“心”开始,一切都是治“心”为上。教师课外功夫的多少与“课堂秩序”的好坏是成正比的。
2.注重调控学生。作为教师,应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加以研究,善于调控课堂,消除隐患。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而且能使我们教育教学效果有更好的生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实验操作课为例,这种课很容易导致课堂失控,有时会出现学生大声喊叫、打闹,不遵守操作程序,损坏实验仪器等现象,使课堂效率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布置任务;②思想认识,提出要求;③安全注意;④监督操作过程;⑤效果验收;⑥总结。整个过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环环相扣。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上自我控制力不强。假如教师忽略了其中某一个环节,就会为下面的教学埋下隐患。因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时刻关注、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调控是备课、上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教师单纯授课的精力、调控学生的精力、思想引导与激励的精力要根据班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比例。
3.课堂调控要讲究形式,不要认为讲“形式”就是讲“形式主义”。形式,为目的服务。过程中的“形式”受到诸多客观的、人为因素的影响,效果相差极大。注重形式的表现艺术是人成熟的一种标志。效果,是由很多因素通过科学整合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比如,一位有经验的厨师做菜,总不能不考虑做法和形式,将新鲜的肉、蛋、鱼、菜统统放进锅里一起煮。他必须考虑做法、顺序、火候、口感,以及色、香、味、型等,还要兼顾营养,让客人吃起来舒服,吃了还想吃。课堂训练中,教师可经常采取分层要求、小组合作、分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质疑、表扬激励、重点点评总结等形式,这样课堂充实有生气,过程紧凑,效果自然不错。当然,我们也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在特点和要求,注意形式的细化、可操作性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不会使“形式”成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4.从教师自身的细节因素来说。为什么同样一个班级,不同的老师,有的老师上起来较顺利,而有的老师上起来课堂秩序较乱,或者很容易与学生发生矛盾,这时教师就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形为。比如,是不是平时只注重自己的教,忽略学生学的因素;只注重课堂讲课,忽略课堂调控;或只注重学科要求,忽略课外功夫;只研究学科知识,忽略研究管理人的方法与策略;只知道指责,不善于用希望、肯定、赞扬的眼光与口气,不善于冷处理课堂事件;课堂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是不是科学;对自己是否缺乏自信,很不会表现自己。这都容易引起一些学生看不起老师,成为影响课堂纪律的诱因。教师要以自信的神态走上讲台,这是很重要的。学生完成教学要求并非像画直线那么简单,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各种主观的、客观的因素干扰很大。我们作为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课堂是教学的阵地,我们的课堂管理要与时俱进,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其中关键是:①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不足;②多与同事交流,虚心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吸取别人的长处与好的经验。
二、教师的心态是处理课堂秩序的关键
对个别学生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应当将它看成工作上的正常事件,而不是师生个人恩怨的事,切不可把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事件“占为己有”,将事情通通往自己身上推,成为师生之间的矛盾,这样对课堂教学不利,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损害也很大。我们应当心态平稳,先了解情况,做到“四不”,即冷静不发火,不动手,不骂粗话,不讲被学生抓住把柄的话。切不可不加了解、思考和分析,凭自己的感觉,言过其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损伤学生的人格,应当留一些余地给学生。慎用刺激疗法,学生还小,很难理解、接受你所谓用心良苦的情,刺激疗法往往会引起反作用。总之,处理学生日常课堂不良行为的前提,是“化大为小”“化小为了”。平时要注重树立班级正气,使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秩序,影响大家学习,受到全体同学反对和监督,这才是积极的、根本的做法。
关键词:课堂秩序 治心为上 课堂调控
众所周知,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课堂管理。什么是课堂管理呢?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协调与控制的过程。
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目的: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我们将它简称为维持课堂秩序;另一个是通过学习凝集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将它简称为促进课堂合作。只有好的课堂秩序,才能有课堂效率。班级课堂管理中的课堂秩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笔者从学科教师角度出发,就课堂秩序的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课堂秩序的前提是使学生听教师的
1.学科教师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增进师生之间情谊。这里讲的“班级管理”是指教师要经常主动与班主任和学生联系,关心班级开展的一些工作,加入到学生中来,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经常进行家访。只要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沟通,有了感情基础,调控课堂就好办多了。人们做事都受到情感方面的影响和支配,何况是十几岁的学生呢?如果任科教师将自己置于班级管理之外,会孤立自己任教的学科。我平时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课前课后谈几个”。我认为,不要等到上课铃响才进教室,或一下课就匆忙离开教室,要提前进教室,有目的地找两三个学生聊聊天、谈谈心,谈的内容不一定是与学习相关的事。下课铃响后,要关心课堂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及课堂上未处理好的事情,不要留下尾巴。这种“课堂前后的延伸”正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这些“课外功夫”对学生的情感倾向有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听教师的,课堂上的秩序,也就好办多了。教育人的一切都从“心”开始,一切都是治“心”为上。教师课外功夫的多少与“课堂秩序”的好坏是成正比的。
2.注重调控学生。作为教师,应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加以研究,善于调控课堂,消除隐患。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而且能使我们教育教学效果有更好的生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实验操作课为例,这种课很容易导致课堂失控,有时会出现学生大声喊叫、打闹,不遵守操作程序,损坏实验仪器等现象,使课堂效率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布置任务;②思想认识,提出要求;③安全注意;④监督操作过程;⑤效果验收;⑥总结。整个过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环环相扣。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上自我控制力不强。假如教师忽略了其中某一个环节,就会为下面的教学埋下隐患。因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时刻关注、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调控是备课、上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教师单纯授课的精力、调控学生的精力、思想引导与激励的精力要根据班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比例。
3.课堂调控要讲究形式,不要认为讲“形式”就是讲“形式主义”。形式,为目的服务。过程中的“形式”受到诸多客观的、人为因素的影响,效果相差极大。注重形式的表现艺术是人成熟的一种标志。效果,是由很多因素通过科学整合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比如,一位有经验的厨师做菜,总不能不考虑做法和形式,将新鲜的肉、蛋、鱼、菜统统放进锅里一起煮。他必须考虑做法、顺序、火候、口感,以及色、香、味、型等,还要兼顾营养,让客人吃起来舒服,吃了还想吃。课堂训练中,教师可经常采取分层要求、小组合作、分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质疑、表扬激励、重点点评总结等形式,这样课堂充实有生气,过程紧凑,效果自然不错。当然,我们也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在特点和要求,注意形式的细化、可操作性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不会使“形式”成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4.从教师自身的细节因素来说。为什么同样一个班级,不同的老师,有的老师上起来较顺利,而有的老师上起来课堂秩序较乱,或者很容易与学生发生矛盾,这时教师就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形为。比如,是不是平时只注重自己的教,忽略学生学的因素;只注重课堂讲课,忽略课堂调控;或只注重学科要求,忽略课外功夫;只研究学科知识,忽略研究管理人的方法与策略;只知道指责,不善于用希望、肯定、赞扬的眼光与口气,不善于冷处理课堂事件;课堂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是不是科学;对自己是否缺乏自信,很不会表现自己。这都容易引起一些学生看不起老师,成为影响课堂纪律的诱因。教师要以自信的神态走上讲台,这是很重要的。学生完成教学要求并非像画直线那么简单,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各种主观的、客观的因素干扰很大。我们作为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课堂是教学的阵地,我们的课堂管理要与时俱进,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其中关键是:①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不足;②多与同事交流,虚心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吸取别人的长处与好的经验。
二、教师的心态是处理课堂秩序的关键
对个别学生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应当将它看成工作上的正常事件,而不是师生个人恩怨的事,切不可把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事件“占为己有”,将事情通通往自己身上推,成为师生之间的矛盾,这样对课堂教学不利,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损害也很大。我们应当心态平稳,先了解情况,做到“四不”,即冷静不发火,不动手,不骂粗话,不讲被学生抓住把柄的话。切不可不加了解、思考和分析,凭自己的感觉,言过其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损伤学生的人格,应当留一些余地给学生。慎用刺激疗法,学生还小,很难理解、接受你所谓用心良苦的情,刺激疗法往往会引起反作用。总之,处理学生日常课堂不良行为的前提,是“化大为小”“化小为了”。平时要注重树立班级正气,使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秩序,影响大家学习,受到全体同学反对和监督,这才是积极的、根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