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是保证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是营造良好大学育人环境的重要保证[1]。高校秉持的“三育人”的办学宗旨是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如何将学风建设与“三育人”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唱响学生工作的主旋律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学风建设和“三育人”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不同思潮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在学习风气上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学习存在盲目性,得过且过、心情浮躁、学习精力分散;二是学习存在狭隘性,只限于课堂讲述的内容,没有长远的目光;三是学习存在被动性,只为了考试采取学习,为了拿到学位证才去看书,等等,这样就远离了高校教育的目标[2]。
在高校“三育人”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一是缺乏育人氛围。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书育人。二是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高校认为只要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不从思想上重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三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监督等,从而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偏差。
二、学风建设与“三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1.社会用人环境的需要。
不断发展的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社会不仅需要高分的大学生,而且需要不断创造价值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高素养;不仅要有高学历,而且要有高能力。高校学风,广义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学习方面形成的风气,狭义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求知精神。高校“三育人”的主体同样是学生,不仅要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而且要让其掌握“三学”和“三能”,即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能实践、能创新、能教育引导人。因此,学风建设与“三育人”必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2.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校学风建设和“三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培养人才。而作为教学中重要内容的学风建设是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锻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三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是让广大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这也是学风建设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学风建设要和“三育人”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满足高校培养的需要,实现有机统一。
3.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任务。学风关系到学生的全面成才,育人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大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风,主动接受学校的育人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活,还是对就业创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成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科学的理想,确立了明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以优良的学风引导投入学习,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完成学习,才能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创新,学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三、高校学风建设与“三育人”相结合的探索性
1.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根本,增强教育的规范性。
“少目之网,不可得鱼;三章之法,不可为治”。规章制度必须随着教育发展和情况变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具有育人责任。”所以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然而教学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教风与学风是一对孪生姐妹,血脉相连,休戚相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必须紧密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古人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因,然后能自返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对教与学关系最精湛的阐述。
因此,我们在强调学风建设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加强教风和作风建设,促使“三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广大高校教职员工一方面要不辱育人使命,强化育人意识,将“三育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受教育,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学风建设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提高学生对加强学风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围绕高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学风建设,这就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高校学生工作。
3.以第二课堂活动为途径,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以雅克德罗尔为主席的国际面向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再明确不过地指出了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因此,我们要通过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来教育引导学生,为学风建设和“三育人”提供有力的保证;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确保实效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摆正理想与现实、立志成才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人民的统一,增强“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健,潘岩.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98-99.
[2]魏广东,蒋文云,刘凌.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35-36.
[3]晏丕振.谈谈学风建设问题[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35-36.
一、高校学风建设和“三育人”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不同思潮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在学习风气上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学习存在盲目性,得过且过、心情浮躁、学习精力分散;二是学习存在狭隘性,只限于课堂讲述的内容,没有长远的目光;三是学习存在被动性,只为了考试采取学习,为了拿到学位证才去看书,等等,这样就远离了高校教育的目标[2]。
在高校“三育人”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一是缺乏育人氛围。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书育人。二是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高校认为只要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不从思想上重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三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监督等,从而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偏差。
二、学风建设与“三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1.社会用人环境的需要。
不断发展的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社会不仅需要高分的大学生,而且需要不断创造价值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高素养;不仅要有高学历,而且要有高能力。高校学风,广义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学习方面形成的风气,狭义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求知精神。高校“三育人”的主体同样是学生,不仅要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而且要让其掌握“三学”和“三能”,即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能实践、能创新、能教育引导人。因此,学风建设与“三育人”必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2.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校学风建设和“三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培养人才。而作为教学中重要内容的学风建设是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锻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三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是让广大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这也是学风建设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学风建设要和“三育人”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满足高校培养的需要,实现有机统一。
3.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任务。学风关系到学生的全面成才,育人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大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风,主动接受学校的育人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活,还是对就业创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成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科学的理想,确立了明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以优良的学风引导投入学习,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完成学习,才能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创新,学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三、高校学风建设与“三育人”相结合的探索性
1.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根本,增强教育的规范性。
“少目之网,不可得鱼;三章之法,不可为治”。规章制度必须随着教育发展和情况变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具有育人责任。”所以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然而教学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教风与学风是一对孪生姐妹,血脉相连,休戚相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必须紧密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古人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因,然后能自返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对教与学关系最精湛的阐述。
因此,我们在强调学风建设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加强教风和作风建设,促使“三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广大高校教职员工一方面要不辱育人使命,强化育人意识,将“三育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受教育,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学风建设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提高学生对加强学风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围绕高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学风建设,这就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高校学生工作。
3.以第二课堂活动为途径,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以雅克德罗尔为主席的国际面向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再明确不过地指出了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因此,我们要通过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来教育引导学生,为学风建设和“三育人”提供有力的保证;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确保实效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摆正理想与现实、立志成才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人民的统一,增强“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健,潘岩.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98-99.
[2]魏广东,蒋文云,刘凌.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35-36.
[3]晏丕振.谈谈学风建设问题[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