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闲暇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担负着为达成这一目标而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寄予厚望,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成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时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相对增多,闲暇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应当成为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举措。
  
  和谐思想探源及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一)和谐思想探源
  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最早出现的和谐思想。在这里,史伯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分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相互配合、协调组成新的事物,达到理想的效果。事物内部虽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矛盾甚至冲突,但事物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多样性的统一。史伯还论证了和谐的作用,在他看来,“和实生物”,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悦耳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缤纷的色彩,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的佳肴,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同则不继”,即相同的事物不能产生新的事物。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日益丰富的内涵。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传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通过创建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大学生闲暇教育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中的作用
  
  (一)何为大学生闲暇教育
  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形成和掌握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根据学生潜能培养爱好、天赋和才能以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
  (二)自由的闲暇生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闲暇活动的本质特征是自由性,与一般的教育活动相比,闲暇活动更加关注自我以自由的方式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活动及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独特地、真实地、完整地表现主体的自我,因此,在闲暇时间里,大学生的学习不受限于某一领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的特点、习惯等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使自我的潜能和天赋得以充分发挥,达到提高精神生活和满足精神需要的目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大学生闲暇教育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中的作用
  学生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生命和体会生活的过程,在正确闲暇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掌握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形成鲜活的多样化个性。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追求。
  
  新时期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原则、内容、途径
  
  (一)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闲暇教育应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既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横加干涉,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从实际出发,在正确引导中进行控制和优化。具体表现为方向正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形式多样。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闲暇教育一定要有利于学生闲暇价值观的形成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的闲暇教育,必须要牢记以人为本。凡是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应该明确禁止学生参加。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进行闲暇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充分自由的选择权利,使他们真正成为闲暇活动的主人。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闲暇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来组织闲暇活动,根据不同的特点分类、分层次进行。
  4.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要求进行闲暇教育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疏导上,在了解学生的闲暇需要和走向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闲暇生活习惯的诱惑,从而达到闲暇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坚决反对传统的只治标不治本的“禁、堵、防”的方法,强调标本兼治。
  5.内外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内外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指通过教师外在指导和学生自愿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闲暇价值观和闲暇行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同时闲暇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使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达成闲暇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内容
  1.正确的闲暇意识及科学的闲暇价值观的教育
  正确的闲暇意识是学生合理利用闲暇的基础。闲暇意识包括要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闲暇,充分认识闲暇的意义,了解闲暇活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闲暇活动,选择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学会主动制定闲暇标准和目标。
  闲暇价值观是人们对闲暇价值取向的认识。闲暇具有恢复体力,提高审美能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等多方面的潜在价值,这些潜在价值一旦与主体正确的选择和积极的活动相结合,就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因此,闲暇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
  2.善用闲暇时间的观念的教育
  历史上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表明,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在独处时对待时间的态度。生活中无数事例说明,一个缺乏良好时间观念的人,闲暇会在不经意中一点一点地流失,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会在流失的闲暇中一点点地失去。因此,针对有些学生把大量美好时光耗费在“睡大觉”和“无所事事”的实际情况,教育者要指导学生学会自觉、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既要满足学习、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消遣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学习与休息,协调好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关系,以求获得最佳效益。
  3.良好的闲暇生活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人在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形成的,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并强化为 “动力定型”的结果。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惯一经形成,就会起到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现在的不少学生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百般溺爱,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自主能力十分缺乏,甚至养成了懒惰、散漫、贪玩、做事毫无计划等一些不良闲暇生活习惯。因此,开展闲暇教育,应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小的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闲暇生活习惯,使他们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勤俭的消费习惯、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自觉计划闲暇时间的习惯等等。
  4.多种闲暇技能的教育
  闲暇不等于盲目地游戏,更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一个通过自由的时间安排使自己充实和提高的过程。要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一定水平的技能、技巧。但又不能把闲暇技能简单地等同于某一项具体的业余爱好,如弹琴、绘画等,因为闲暇的特点是主动和自由选择,并在其中感到愉悦和收获,被迫的掌握技能是与闲暇生活的宗旨背道而驰的,而且人的技能与兴趣、爱好是相互促进的,一个人如果在某一些方面具备了基本技能,就能发展出对这一活动的爱好。因此学生的闲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玩”,具备“玩”的技能,而且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好奇心、对大自然的爱好和探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健康文明的、情趣高雅的闲暇生活方式。
  (三)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应在内容具有时代气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基础上,寓教于乐,把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根据我国实际,对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应突出疏导和渗透。
  对学生在闲暇活动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不能用“禁、堵、防”的方法,而是应该正面引导,在了解他们闲暇需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闲暇生活的诱惑,引导学生的闲暇需要由低层次向文明健康的高层次发展。同时,大学生的闲暇教育还应渗透到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之中,使闲暇教育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交流,真正使闲暇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作用。
  总之,闲暇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好奇心、对大自然的爱好和探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健康文明的、情趣高雅的闲暇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毕业论文撰写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作为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重要指标的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标不明、内容空泛、层
汶川特大地震,空军部队闻令而动,3万多名官兵、100多架各型飞机紧急出动,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利用“空中优势”发挥了独特的、突出的作用。我们空军报社也快速反应,打破常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因此,双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计算机专业具有知识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及能量转化的科学,是应用技术学院应用化工、化工分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学科具有实践性很强,理论内容丰富,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复杂抽象,反应方程式众多等特点。但由于近些年扩大招生,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学时数不变,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日益突出。而如何解决授课学时少,课程内容多而杂的这一突出矛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实现专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 )于1974 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 “人们
期刊
陶铸在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一次到粤北某县检查工作,县里领导摆上酒席欢迎他。陶铸不喝酒,也不说话,匆匆吃了一碗饭,便愤然离开了。晚上,他把这个县的书记和县长狠狠批评了
期刊
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是大学新生入校后的首要任务。当前,许多高校大一新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学习自觉性低、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和培养大学新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高校在内涵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大学新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为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当前高校新生学习状况,选取青岛部分高校2007级大一新生,围绕新生学习基本状况,展开调查
The bilateral trade barrier should include not only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but also the trade cost incurred by the transnational cultural heterogeneity.Thi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