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再造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changmao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诗词鉴赏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训练。
  1.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风格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例如用第一人称口头描绘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四句的画面:剑外忽然传来官军平乱胜利的消息,我不禁老泪纵横、惊喜若狂。长达七年多的战乱啊,七年啊!多少城郭断垣残壁,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啊!我也流落漂泊在外数年,哈哈哈,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了!我满眼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呢!快快收拾诗书,我们马上就可以回到家了!在极度兴奋中,“老杜”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这首诗也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约客》由对客人的等待,学生想象出了客人不来主人所表现的种种情状。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跌宕的非凡气势,仅从几个文字上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的。在这里,我们就需要闭上眼睛,遐想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里升起,蜿蜒不断的黄河滚滚东流,夕阳即将消逝在黄河的尽头……学生在想象壮阔的大漠景色中,也能感受到包含其中的一丝孤寂凄凉。
  2.一首好诗往往注入了作者当时的全部情感体验,诗歌欣赏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激起类似的情感体验,也可以通过想象创设相应情感体验的情景,唤起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与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例如赏析《夜雨寄北》:先让学生通过想象“巴山夜雨”的画面,营造浓郁的思亲气氛,进而随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忆“今夜”的情景,身临其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进而明白诗人重聚的“欢乐”是为了反衬今夜的相思之“悲苦”,更突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李煜的满腔幽愤难以控制,汇成了这旷世名句。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以水喻“愁”,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生动形象。再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就能体会到:李煜的离家之仇亡国之恨如春水涨潮般肆虐,奔放倾泻,无尽东流,不舍昼夜。以这样一悲壮的句子作结尾,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们也仿佛被他无尽的哀思淹没了。
  3.要想使情感体验得到加深,还需要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想象再现诗歌情景,使自己的情感体验逐渐达到欣赏所需要的效果。因此,每遇诗歌赏析,我都会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之后,闭上眼睛,展现画面,并用诗意的语言把各自想象的画面表述出来,再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例如,欣赏《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解释上,决不能进入诗的意境而产生美的感受。但若通过反复吟诵和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图画,就会产生一种美妙的心理感受: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提着篮子在河边采摘荇菜,一群水鸟在她的周围翻飞嬉戏,有唱有和。有个同学还想象女子的打扮:绿水袖高腰衫,长纱裙蕾丝边;女子的情态:明眸随水袖左瞅瞅右看看,仿佛翩翩舞蹈……使得河对岸的一位男孩“看过来”,如痴如醉,不禁感叹:哇塞,这样的女子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伴侣呀!这样才算进人了意境,再结合全诗,进而体会到那位男子对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陌上桑》太守对罗敷的追求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
  再造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行路难”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倔强自信;体味到了戍边将士“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思乡之情;感受到了辛弃疾“沙场秋点兵”的威武壮观、苏轼“密州出猎”的雄壮豪放;领略到了大自然“浅草才能没马蹄”“映日荷花别样红”“霜叶红于二月花”“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四季美景……再造想象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水平,更使他们的想象力一步步得以提升。
  
  唐莉,语文教师,现居四川江油。本文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将教学目标立在前方,引导学生朝着目标行进。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这个工作及定位之后的有效实施,需要依据文体特点的准确把握,依靠文本的准确解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以致用”。“致用”中极为重要的两条是读懂和表达。不同文体的教学对于这两条的要求不尽相同。  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解说事物事理。这一文体的教学侧重于表达,因为作者写作时总是力求明白地把事物或事理解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要求。本设计就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歌为教学切入点,形成方案A。  鉴赏诗歌从诗歌意象入手,将会找到一把通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本设计以“意象”为切入点,用诵读基本规律带动诗歌意象的品析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形成方案B。  方案A  [教学目标]  1.感受闻一多先生特定历史时期复杂深沉的爱国情感,激发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江苏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蜚声海内外。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井中男孩》《你好,养蜂人》《离婚指南》《平静如水》《后宫》《米》《罂粟之家》《碧奴》等。    问者:苏童你好!你有一篇小说叫《仪式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幅春色盎然、优美感人的美丽画面,更是一曲至真至纯、其乐融融的亲情颂歌。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沐浴在美的雨露里,发现着美、欣赏着美、感受着美、体验着美、探究着美。在学习这课时我采用美点寻踪的方法,让学生以“____美,美在____”的句式,来发现美、探究美。  美点寻踪,极适用于优美的散文。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分析美点,并学会总结
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在沿承江苏丰厚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内蕴的彰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吻合时代的节拍    话题型命题作文是今年江苏作文的一大变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样式在连续8年话题作文后“重现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显露的话题作文长期一元垄断的局面,也是对语文新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的部分篇目对某些字的注音,新旧版本不一样,老师在教学时感到非常困惑,不知究竟应该读什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新版本把“阙”注音为“quē”,而过去注音为“jué”。《荷塘月色》中“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新版本把“媛”注音为“yúan”,过去注音为“yùan”。《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心念旧恩。”新版本对“契”注音为“qiè”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很不确定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自己选择、确定作文课教学内容,教师固然拥有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作文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适宜的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说,即便是适宜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很难确保作文教学的高效率,随意甚至怪异的作文教学内容,当然更是雪上加霜。作文教学应该有一条底线。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恰当。如何确定恰当的作文教学内容,这对当前的语文界是一个巨大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面对这有理有据的自然生成。我静下心来细思,联系上下文,向学生这样解释:
语文体验阅读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体验过程,怎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收到最佳的成效,在我看来,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学生在语文体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体验阅读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重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不确定和空白处感受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想
“冬天的凤池山,乔木们都脱掉了夏的盛装,赤裸裸的挺立在山石之间,只有攀俯的藤蔓依然那样的绿,绿得那样的精神。有人说它是寄生藤,不可礼赞。寄生有什么不好呢,寄生不也是一种生存状态么!”我曾在一篇下水作文中这样写道。是的,寄生确是一种生存状态,尤其是学会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寄生你的个性情感。将个性情感寄生于文学世界,吮吸文学精华,培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再经个性思维的酝酿与再造就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