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媒介观下探究莎剧对开本与四开本的差异之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剧因其具有鲜明的矛盾,急转的剧风,神力的色彩,自16世纪就不断被出版印刷,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种版本即对开本与四开本。两种版本之间关于“权威性”的争论从未停止,“真与伪”是两派出版商博弈的重点。但在媒介观下,版本差异背后多样的社会选择才是两者存在的真实原因。“书籍媒介观”源自“媒介的书籍观”,主张将版本差异置于其出版发行的不同时代去探根寻源。差异的产生不仅是真与伪的问题,更是原版内容与修改内容背后社会风貌的展现。每一处不同必然是不同社会个体价值选择的集合,当明白了价值选择的重要性,如今莎剧的出版应该如何选择才能带来读者复活和经典翻译的复兴?
  关键词:莎剧 书籍媒介观 对开本 四开本 社会选择
  一、前言
  广为赞颂的朱生豪先生版《莎士比亚全集》是1905年首印的牛津版全集的译本。他选择的英文全集是第一对开本与第四对开本的融合之作。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將《李尔王》的对开本版本和四开本版本又分别辑注。诚然,此剧的对开本与四开本在内容上本身就具有不可调和之矛盾,起初业界皆认为此举意在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惑,因为与其两个版本低质地杂糅,不如赤裸地展现版本的差异与多样性。然而,2007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主持出版皇家版全集,辜正坤等多位专家学者称此版本“坚定地维护对开本固有完整性、真实性和权威性,竭尽全力恢复对开本真正的本来面貌”。2016年,辜正坤版本又是“第一对开本”的译本,《光明日报》发表评论称此译本“想把莎翁还原成诗人”。“还原”一词直接说明了当代对第一对开本艺术价值欣赏水平的提高。从强行融合到尊重个性是国内莎士比亚戏剧不同版本发展的新趋势。既然莎剧版本个性化选择的时代已经来临,那么如何选择已成为未来莎剧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且两个版本选择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回顾历史,1623年,莎翁的同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将所有找到的剧本合集出书,即后世所称的第一对开本。但在第一对开本现世以前,许多剧本在16世纪就以四开本的形式与读者相见。莎剧四开本当时的销售火爆程度并不亚于如今音乐巨星演唱会的门票售卖情况,那么为何作为印刷物,更作为商品的“第一对开本”不“曹随萧规”,非要“特立独行”形成差异呢?如果我们找到此问题的答案,便是如今回答版本选择问题的有力证据。
  二、掀开“书籍媒介观”的面纱
  “书籍媒介观”是一个基于既有理论的新名词,这是本文基于历史上书籍撰写、排版、印刷、出版、销售、再创造等多个集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生产环节不断发展的现实提出的新书籍媒介研究构架。它是媒介的书籍观与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的有机结合。书籍媒介观下书本身的内容已不再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书作为经济产出和文化产出经过的社会群体,针对不同群体传递的讯息才是书籍媒介观研究的核心。如2017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对开本》在当当网上售价为980元,状态为缺货,这就直接向有意购书者传递“此书目前供小于求,具有升值空间”这一信息。这导致了此书在孔夫子网站上售价范围为400元至800元。70%卖家将二手书定价在500元左右,高于原定价的一半。保存完好、页面整洁的二手善本甚至能卖到890元,与原定价相差无几。二手书一旦到达第二任买家手中,立刻从封面、内容、印迹、邮寄、包装等多个方面向其传递出上一任书友的社会信息。
  1958年法国史学家费夫贺与马尔坦合著的《印刷书的诞生》问世。在此书出现的前几年里并未产生什么轰动,但20年后一个全新的学科——书籍史诞生了。其实针对书籍的研究西方于中世纪晚期就已开始,但至20世纪中期才对其的研究发生了从物理性到社会性的转变,跨越从文本到媒介这一鸿沟。
  当学者开始关注印刷书的文本内容时,就证明对书籍的研究已开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了。20世纪早期,英美“新目录学”的出现与兴起是书籍研究走向社会性的一个显著标志。此学科在对莎士比亚作品还原、手稿校正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力图还原作品原貌,赋予作者权威的地位,但是读者、出版商、图书流通过程中其他人的意识形态是怎样的呢?新目录学并不关注。直至罗贝尔·埃斯皮卡尔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到了对书籍的两点认识,尤其第二点中所说的“它还是一种由‘商品部门’分配而流通和传播于社会中的‘工业品’,一种文化交流的手段”。书籍观开始成为媒介的书籍观。罗伯特·达恩顿则是媒介的书籍史的集大成者。《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提到“书籍联系着极其广泛的人类活动”,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在《什么是书籍史》中,达恩顿回答了什么是书籍的“生命历程”,这即是“传播循环”。但是,针对莎士比亚对开本与四开版差异根源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对传播环节各个阶段的研究,更要跳出时代人物的小圈子,从宏观层面看对开本与四开本作为媒介本身功能性上的差异,即用麦克卢汉提到的“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三个观点深层次探究对开本与四开本并行于世的根源。因此,本研究将达恩顿书籍“传播循环”构图进行了补充,形成下图。
  上图说明一本印刷品成为书籍在市面流通必须经历出版、供应与印刷、集中买卖与装订、运输与代理五个环节,才能最终在不同的场所与读者相见。它与读者“一触即发”,立刻引发读者获取讯息,既包含书籍本身的讯息,又包含书籍问世所经过的五个环节每一个体劳动者的信息。当读者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到达一定的深度或开辟出不同的视角,他就成了新的作者,他的作品就要进入下一个循环。
  每个时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合力在上层建筑上的展现就是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政治法律的制定。这两项上层建筑的影响内化于参与“书籍媒介”圈的各个流程,根植于每一个体的精神世界。作者所书写的故事必然是自身与社会不断碰撞交融的结果。无论莎翁的故事是多么的离奇玄妙,这一故事的某一人物必然附着了作者的目的,故事设定的背景必然带有对那个时代的映射。作者一旦将手稿写好,下一步就是准备出版,但是在16至18世纪的英国,出版商、印刷商、书商这三个角色基本上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出版商对书籍的更改可能性是极大的,那时书籍的出版甚至是草率的,几个人稍微认识几个字便可以去注册,成为一个出版商。出版商甚至可以是作者本人,出版商一方面受到经济社会合力的约束,但另一方面可以在保全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对作者提出要求。比如出版商在看过故事结局后表示对结局不认同,认为这样的结局不会得到读者的赞同,最终影响自己的销量,那么出版商可以建议读者更改结局,否则不予出版。如果出版商也就是印刷商认为这样印出来页码太少了,书籍没办法卖出个好价格,那么当时这个印刷小作坊就会擅自增添内容,反之认为书籍页码太多,成本过高,他们也会擅自删减内容。在印刷操作的过程中,老版的印刷机机身庞大,操作不易,操作者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他们在印刷过程中字母错印的小差错,就会导致不同版印刷在内容上的差异。书商与零售商从古至今多是“势利眼”,他们鲜少会坐下来细细品读每一本书,从而评定剧本质量的好坏,他们只会吹捧名气最大的,甚至连印刷的来源是否是正版都并不关注,唯有“它值几便士”是他们终日关注的重点。只要有莎士比亚这个姓在,他就把这本书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而运输商和走私商求财的方式不同,行为就会不同,本分的运输商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但是稍有点“小心思”的运输商就非常有可能偷偷拿那么一本给并未授权的出版社,从中牟利。仓库保管员也有可能在某个夜晚拜读了名家大作,之后自己手抄盗版再卖给其他出版商。
其他文献
摘 要:赛博朋克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黄金时期,推动整个科幻电影进入后人类时代。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幻电影中的很多技术渐变为现实,赛博朋克电影也随之衰落。然而,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展开,10年后,赛博朋克电影又出现了大面积的回潮现象。事实上,这一复古现象揭露了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而世纪末赛博朋克电影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反人类中心主义、反技术中心主义、反男权中心主义等,能够回应这一文化现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小说中少年给司机递烟、司机的苹果被抢和少年的背包被抢三个看似荒诞的重要情节入手,深入分析解读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的残酷险恶,窥见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易,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启迪。  关键词:“我” 成长 荒诞情节 社会现实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也是一篇重要的先锋小说,它通过一个十八岁少年独自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系列荒诞事件,表现了成长的挫折与收获。初次阅读,学生或许有
摘 要: 文学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对目的语认知环境中的各个层面进行选择,其中包括语言形式、翻译策略及文化因素等。本文以澳大利亚作家格兰·菲利普斯的短篇小说《惊涛》为例,探讨顺应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顺應论 翻译 词汇 句子 文化语境  一、引言  文学作品是由语言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文学翻译则是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来表达原作的意境,以便读者体会原作的美感。翻译不应仅仅
摘 要: 《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两篇,都运用了抒情主人公听曲感心的抒情模式。笔者从两诗的抒情方式切入,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发现两首诗歌有着以高耸的建筑起兴、在单向抒情模式下突出时间的瞬时感与空间的距离感、直抒胸臆的悲鸣与对生存困境的包容相结合、直接描写乐声及用双飞鸟意象象征抒情主体对客观时空的超越的抒情共性。在对这五项抒情共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掘出两诗得以传世的艺术魅
摘要:古代旅行家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丝路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古代旅行家 丝路精神 交流互鉴  二千多年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西各国人民渴望能够在友好平等的往来中改善生活,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共同开拓了连接亚非欧大陆板块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今天,习近平主席从
摘要:作为一部转型作品,英格玛·伯格曼《犹在镜中》虽很好地诠释了伯格曼内心的新境界,但并不能称得上一部“成功”电影的典范。尤其较之伯格曼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熟期的“沉默”系列作品,其对于“沉默~封闭”乃至其“存在主义”和“上帝主题”等的表达,在语言、空间和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缺憾。  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 《犹在镜中》 “沉默”  挪威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塑造了个人风格
摘 要: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表现出温柔贤淑与妩媚情欲的矛盾、中层出身与风光大葬的谜团,同时人间的可卿又与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之妹有着神秘的形象叠合。《红楼梦》中秦可卿形象的建构涉及家族管理、伦理关系、引导规正、梦里托付等多重事件,在谜团与矛盾审美视阈下会对这一形象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矛盾冲突 秦可卿 形象分析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谢幕最早的女子,
摘要:厚重翻译(thick translation)提倡通过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等手段来实现“厚语境化”,然其过于厚译语形式之外表,未挖掘译文语言本身深度表达的可能性。本文拟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语》中“有我之境”英译的相关问题挖掘一个新的翻译原则——“重思想”来实现译文的“厚重”,以期扩充厚重翻译思想内涵,同时为中国文论术语的英译提供典例。  关键词:厚重翻译 有我之境 文论术语英译  一
摘要:文创产品可以说是参观秦始皇陵的最后一个“展区”,具有传播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必然少不了文化元素的融入。本文通过对文创产品市场现状分析作为背景,分析秦始皇陵展品特色、提取兵马俑元素,提出了设计当中应当如何巧妙地运用秦始皇陵元素,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寻找新的灵感和方法。  关键词:秦始皇陵 兵马俑 文创产品 元素提取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结构奇特。秦始皇陵博物馆
摘 要: 《月牙儿》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写一对贫苦母女相继沦落为暗娼的故事。小说不仅书写母女,还有磁人般的小媳妇,都难逃旧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构建起了具有代表性的底层女性群体。文章通过其悲剧命运的分析,揭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以及对人类自身命运观照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 :《月牙儿》 女性群体 悲剧命运  老舍是一位独具风格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构建起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月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