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探究性的行为,是个体感受、想象、理解、评价文章的过程,它由于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开展探究性阅读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当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发现问题呢?
一、从文章题目中发现问题
文章题目是一篇文章内容或思想的高度而艺术的凝练,因而从题目中至少可以提出这样3类问题。①明意类:题目什么意思?②猜想类:作者可能会根据这个题目写些什么?③追回类: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
二、从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要表达的内容和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引领学生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来,实质上已是理解性阅读的开端和探究阅读能力的体现。
三、从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发现问题
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段中蕴涵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找出自认为关键的句段,提出诸如“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那段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这样的问题来,然后进行思考与比较,直至最后找出文中真正的要点进行探究。
四、从写作方法入手发现问题
中学课文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写法典范,每一篇文章都能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收益。我们可以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述顺序、篇章结构、句段的写法及其作用等,进而学会阅读与作文。
五、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发现问题
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特别是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和引号,时常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发现问题,会使探究性阅读更为精细。
探究性阅读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有效的探究方法,大致可分为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两种。
一、独立探究
1.资料查阅法。除了查字典、词典,去图书馆之外,音像资料、网络资源都可以作为学生理解文章的资料库。例如《回延安》一诗所写的事件远离学生的生活,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从历史书、纪录片、互联网等渠道去了解革命圣地延安,了解“信天游”的形式,在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阅读之后,再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大量的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而个性化的选材又形成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2.填补空白法。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描述性的语言,结合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形象艺术地表现人们的生活。文本与现实的不一致性,使文学作品产生某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接受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伊瑟尔认为这些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如《孤独之旅》一文在刻画杜小康心理时就留有许多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想和填补,从而促使学生对杜小康恐惧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的过程深入体味。
3.想象画面法。想象画面法是指学生根据阅读在头脑中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情景的理解方法。例如《白杨礼赞》《周总理,你在哪里》等文章,学生往往会对文本有一定理解,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这时可以让学生去想象画面或画出简笔画,然后组织交流。
4.换位体验法。托尔斯泰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对于中学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我们可以让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视角去感受,从而形成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如《孔乙己》《威尼斯商人》《白毛女》等。青少年特别喜欢想象,让他们在阅读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不仅能个性化地理解文本,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其个性发展。
二、合作探究
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学伴之间通过合作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探究、理解的阅读方法。每一位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阅读过程中都要养成这样几种态度:
1.敢于质疑。在交流时,若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提出疑惑,寻求同伴的帮助,以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
2.善于反思。当学伴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时,首先要反思自己的理解,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急不可待地反驳。
3.学会吸纳。当自己的理解与学伴相仿时,要注意从别人的意见中辨别出自己尚未理解的方面,吸纳好的见解与好的学习方法为己所用。
4.允许存异。当学伴的理解认识最终也难与自己相同时,要学会换个角度想一想,允许别人保留自己的想法,学会尊重每位学伴。
开展探究性阅读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当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发现问题呢?
一、从文章题目中发现问题
文章题目是一篇文章内容或思想的高度而艺术的凝练,因而从题目中至少可以提出这样3类问题。①明意类:题目什么意思?②猜想类:作者可能会根据这个题目写些什么?③追回类: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
二、从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要表达的内容和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引领学生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来,实质上已是理解性阅读的开端和探究阅读能力的体现。
三、从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发现问题
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段中蕴涵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找出自认为关键的句段,提出诸如“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那段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这样的问题来,然后进行思考与比较,直至最后找出文中真正的要点进行探究。
四、从写作方法入手发现问题
中学课文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写法典范,每一篇文章都能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收益。我们可以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述顺序、篇章结构、句段的写法及其作用等,进而学会阅读与作文。
五、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发现问题
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特别是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和引号,时常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发现问题,会使探究性阅读更为精细。
探究性阅读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有效的探究方法,大致可分为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两种。
一、独立探究
1.资料查阅法。除了查字典、词典,去图书馆之外,音像资料、网络资源都可以作为学生理解文章的资料库。例如《回延安》一诗所写的事件远离学生的生活,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从历史书、纪录片、互联网等渠道去了解革命圣地延安,了解“信天游”的形式,在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阅读之后,再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大量的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而个性化的选材又形成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2.填补空白法。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描述性的语言,结合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形象艺术地表现人们的生活。文本与现实的不一致性,使文学作品产生某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接受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伊瑟尔认为这些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如《孤独之旅》一文在刻画杜小康心理时就留有许多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想和填补,从而促使学生对杜小康恐惧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的过程深入体味。
3.想象画面法。想象画面法是指学生根据阅读在头脑中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情景的理解方法。例如《白杨礼赞》《周总理,你在哪里》等文章,学生往往会对文本有一定理解,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这时可以让学生去想象画面或画出简笔画,然后组织交流。
4.换位体验法。托尔斯泰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对于中学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我们可以让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视角去感受,从而形成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如《孔乙己》《威尼斯商人》《白毛女》等。青少年特别喜欢想象,让他们在阅读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不仅能个性化地理解文本,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其个性发展。
二、合作探究
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学伴之间通过合作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探究、理解的阅读方法。每一位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阅读过程中都要养成这样几种态度:
1.敢于质疑。在交流时,若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提出疑惑,寻求同伴的帮助,以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
2.善于反思。当学伴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时,首先要反思自己的理解,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急不可待地反驳。
3.学会吸纳。当自己的理解与学伴相仿时,要注意从别人的意见中辨别出自己尚未理解的方面,吸纳好的见解与好的学习方法为己所用。
4.允许存异。当学伴的理解认识最终也难与自己相同时,要学会换个角度想一想,允许别人保留自己的想法,学会尊重每位学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