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利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和现在以至于将来的财务政策。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以收抵支,同时提高其偿债能力,以减少企业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企业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合理安排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并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文章从央视国际的一则报道入手,探讨了开元集团资金短缺困境产生的原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保持企业产品创新的持久性、扩张要防范投资风险、借贷经营要防范财务风险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资金短缺;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2006年5月11日,央视国际“西安交大——开元之困”一则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像许多高校企业一样,曾经辉煌一时的开元集团,而今却面临着资金短缺困境。为什么依托西安交大这所名牌大学而建立起来的高科技公司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其根源又在哪里?这给同类型的高校企业留下了许多的困惑和警示。
一、案例背景
80年代末期,社会上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拿手术刀的不如操杀猪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下,高校科研教育经费紧张,教职员工的经济待遇低下。当时刮起的商品经济风潮对社会影响甚巨,创收成为了各高校解决经费紧张和改善教职工收入的一个追求的目标。为此,全国各高校都开始尝试发挥自身科技人才的优势,创办校办企业。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前身——由学校出资10万元启动资金的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开发公司,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目的就是创收以缓解紧张的高校经费。
1994年4月,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与7家合资公司共同组建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更名为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公司。1995年,开元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和教育产业,先后成立联强房产公司、开元科技培训学院。1998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公司改制为“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公司增资扩股,整体改制为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法人股比例为30%,自然人股及企业法人股为70%。
到2001年底,开元集团企业总资产达2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亿元,控股、参股企业利润突破亿元。科技产业累计取得应用成果40余项,房地产业已建项目及在建项目累计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教育产业已经形成西安交大阳光幼儿园、阳光中学、阳光小学、杨凌高新中学等以“阳光教育”为品牌的系列教育实体。
二、案例分析
开元集团成立之初,靠技术培训和技术转让,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也为当时的教职工增加了收入。到了90年代初,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依托西安交大雄厚的科技实力,率先在国内开始生产CMOS摄像芯片。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子芯片技术在当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为此,开元集团走的是科技发展的道路,也成为高科技领域中的领头人,企业因此得到了发展壮大,从注册资金1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创利税突破1000万元的高科技企业。
然而,在社会上对于高校企业发展高科技看好的时候,很多人却并没有意识到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条件和必然规律。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使得开元集团曾经领先的先进技术被其他企业掌握甚至超越。所拥有的CMOS摄像芯片技术在突飞猛进的高科技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被更先进、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超越。而开元集团后续的人、财、物力的不足,也使产品的创新速度减慢。在短短几年内领先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高科技领域失去其领先地位后,开元集团利用西安交通大学这个高科技的品牌,进行招商引资,开始谋求向其他方面的发展,经营决策开始向多元化转变,1995年开元集团涉足房地产业和教育产业,而且取得了比较丰厚的回报。1999年,为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其变成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开始着手向股份制企业转变。为了实现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西安交通大学出让了大部分股份,从全资控股变成了在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持股30%。改制后,西安交通大学虽然依旧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但是已经失去了原有对开元集团的绝对控制权。而以西安交通大学为冠名的企业名称却仍然在使用。在外界看来,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仍然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所校办企业。
2000年前后,高校后勤产业化以及高校扩招热潮开始在全国升温,招生人数在急剧增加,很多高校都开始进行改扩建工程或者寻找新的校址,大规模投资建设新校区。陕西省决定在西安市郊区筹建西部大学城,并且以超常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投资。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参与投资建设位于西安郊区的大学城的大型地产项目和教育项目。当时,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在其它地产和教育项目上已经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加上投资大学城项目,总投资已经达到五六个亿。这些钱除了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改制吸纳的社会资金外,绝大多数来自于教职工的借款和银行贷款。
在2000年以后,开元集团的银行贷款增加了两三个亿,而且均是短期贷款。面对这些巨额的负债,开元集团的决策者并未认识到这些短期贷款到期对企业造成的资金压力,以及如果不能续贷造成的资金链中断对企业的影响这些潜在的风险。果然,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银行也开始收缩贷款规模,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使西安交大开元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集团的资金链突然断裂,所有资金都压在了企业投资建成的或未建成的项目上。而对于大学城的投资,西安交大开元集团采取了自己投资建设、建成后自己租赁管理的模式。按照计算,这种长线投资需要十年才能收回,而银行贷款却都是一年期的短期贷款,这种短期贷款进行长线投资的决策,终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受到了冲击。银行不再续贷,为了追回贷款,通过法院查封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好几处已经建成的地产项目。而大学城等项目由于最初的土地手续不完善,无法实现转让和变现,一时间,企业的资金缺口骤然扩大,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债主盈门,企业已经无法正常运行。
三、启示与思考
对于开元集团所面临的困境,在高校企业中都存在着此类的问题。开元之困的表面原因是资金短缺不能偿还教职工的到期借款和利息,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不当而引起的。开元集团的困惑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保持企业产品创新的持久性
企业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经济中,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更好、更新、更受顾客欢迎的新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产品的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顾客追求新型的产品,不能光着眼于眼前的产品,要考虑未来的产品,要研究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样企业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人。刚成立时的开元集团便是依靠CMOS摄像芯片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子芯片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成为高科技领域中的领头人。但是,开元集团未能保持其高科技产品创新的持久性,其领先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各个企业此消彼长、优胜劣汰。一个企业如不能不断地创新、发展,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别的企业超越,这将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停滞。企业的停滞是其死亡的前奏。保持产品创新的持久性,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扩张需防范投资风险
扩张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扩张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要考虑应介入什么样的行业,需要购置哪些固定资产。还需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而且,企业的扩张往往都具有投入数额大、投资面广等特点,对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的扩张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扩张,而应考虑扩张后如何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靠什么样能力支撑规模的扩张。要进一步研究产业规律,对一个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这样的扩张才是真正的企业扩张,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开元集团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以及获得的成就说明了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但是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并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实质上,进行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不是片面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应以利润为导向,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贪快求大。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和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降低风险,但也可以增加风险,关键是企业如何运作。多元化经营的立足点是现有企业的资源,是在企业主导业务竞争优势已形成,有足够的自由资金保证,有理想的投资和未来的经营方向等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出发的。而开元集团在原来的高科技项目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将企业的资金大量投入到房地产项目和教育实体上面。所实现的扩张是在放弃所依托的西安交大高科技力量而进行得多元化扩张。最终不仅使企业陷入了困境,也使西安交通大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三)借贷经营需防范财务风险
开元集团的危机是由于不能偿还教职工借款而引起的,其真正的原因是企业大规模投资造成债台高筑。高负债率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处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
在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成立之际,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取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始在企业全体职工和西安交通大学教职工当中进行集资借款。这十年间开元集团向教职工的借款已经累积到1亿多元。企业在地产上投资的资金除了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改制吸纳的社会资金外,绝大多数来自于教职工的借款和银行贷款。相对应的是这些房地产的投资开元集团采取了自己投资建设、建成后自己租赁管理的模式,这种需要十年才能收回的投资是属于长期投资的性质。而其的资金来源的银行贷款却都是一年期的短期贷款,这种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的决策,是一种资本成本低,风险大的融资决策。这种融资政策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在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尚不明显,但在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环境下,银行信贷规模的严格控制对企业的影响较大。而且,短期贷款用于长期投资,由于长期投资的周转期长,现金周转较慢,一旦得不到银行新的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必将发生困难,也就会产生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
总之,开元之困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和现在以至于将来的财务政策。任何一个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其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以收抵支,同时提高其偿债能力,以减少企业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同时,企业还应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合理安排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最后,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
【参考文献】
[1] [美]Stephen P. Baginski,John M.Hassell.管理决策与财务会计报表(第二版)[M].邓琳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阿斯瓦斯·达摩达兰.应用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鄂丽丽,霍瑞龙.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有关问题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2).
[5] 央视国际. www.cctv.com.2006-05-11.
【关键词】 资金短缺;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2006年5月11日,央视国际“西安交大——开元之困”一则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像许多高校企业一样,曾经辉煌一时的开元集团,而今却面临着资金短缺困境。为什么依托西安交大这所名牌大学而建立起来的高科技公司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其根源又在哪里?这给同类型的高校企业留下了许多的困惑和警示。
一、案例背景
80年代末期,社会上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拿手术刀的不如操杀猪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下,高校科研教育经费紧张,教职员工的经济待遇低下。当时刮起的商品经济风潮对社会影响甚巨,创收成为了各高校解决经费紧张和改善教职工收入的一个追求的目标。为此,全国各高校都开始尝试发挥自身科技人才的优势,创办校办企业。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前身——由学校出资10万元启动资金的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开发公司,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目的就是创收以缓解紧张的高校经费。
1994年4月,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与7家合资公司共同组建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更名为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公司。1995年,开元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和教育产业,先后成立联强房产公司、开元科技培训学院。1998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公司改制为“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公司增资扩股,整体改制为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法人股比例为30%,自然人股及企业法人股为70%。
到2001年底,开元集团企业总资产达2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亿元,控股、参股企业利润突破亿元。科技产业累计取得应用成果40余项,房地产业已建项目及在建项目累计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教育产业已经形成西安交大阳光幼儿园、阳光中学、阳光小学、杨凌高新中学等以“阳光教育”为品牌的系列教育实体。
二、案例分析
开元集团成立之初,靠技术培训和技术转让,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也为当时的教职工增加了收入。到了90年代初,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依托西安交大雄厚的科技实力,率先在国内开始生产CMOS摄像芯片。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子芯片技术在当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为此,开元集团走的是科技发展的道路,也成为高科技领域中的领头人,企业因此得到了发展壮大,从注册资金1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创利税突破1000万元的高科技企业。
然而,在社会上对于高校企业发展高科技看好的时候,很多人却并没有意识到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条件和必然规律。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使得开元集团曾经领先的先进技术被其他企业掌握甚至超越。所拥有的CMOS摄像芯片技术在突飞猛进的高科技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被更先进、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超越。而开元集团后续的人、财、物力的不足,也使产品的创新速度减慢。在短短几年内领先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高科技领域失去其领先地位后,开元集团利用西安交通大学这个高科技的品牌,进行招商引资,开始谋求向其他方面的发展,经营决策开始向多元化转变,1995年开元集团涉足房地产业和教育产业,而且取得了比较丰厚的回报。1999年,为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其变成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开始着手向股份制企业转变。为了实现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西安交通大学出让了大部分股份,从全资控股变成了在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持股30%。改制后,西安交通大学虽然依旧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但是已经失去了原有对开元集团的绝对控制权。而以西安交通大学为冠名的企业名称却仍然在使用。在外界看来,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仍然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所校办企业。
2000年前后,高校后勤产业化以及高校扩招热潮开始在全国升温,招生人数在急剧增加,很多高校都开始进行改扩建工程或者寻找新的校址,大规模投资建设新校区。陕西省决定在西安市郊区筹建西部大学城,并且以超常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投资。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参与投资建设位于西安郊区的大学城的大型地产项目和教育项目。当时,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在其它地产和教育项目上已经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加上投资大学城项目,总投资已经达到五六个亿。这些钱除了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改制吸纳的社会资金外,绝大多数来自于教职工的借款和银行贷款。
在2000年以后,开元集团的银行贷款增加了两三个亿,而且均是短期贷款。面对这些巨额的负债,开元集团的决策者并未认识到这些短期贷款到期对企业造成的资金压力,以及如果不能续贷造成的资金链中断对企业的影响这些潜在的风险。果然,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银行也开始收缩贷款规模,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使西安交大开元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集团的资金链突然断裂,所有资金都压在了企业投资建成的或未建成的项目上。而对于大学城的投资,西安交大开元集团采取了自己投资建设、建成后自己租赁管理的模式。按照计算,这种长线投资需要十年才能收回,而银行贷款却都是一年期的短期贷款,这种短期贷款进行长线投资的决策,终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受到了冲击。银行不再续贷,为了追回贷款,通过法院查封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好几处已经建成的地产项目。而大学城等项目由于最初的土地手续不完善,无法实现转让和变现,一时间,企业的资金缺口骤然扩大,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债主盈门,企业已经无法正常运行。
三、启示与思考
对于开元集团所面临的困境,在高校企业中都存在着此类的问题。开元之困的表面原因是资金短缺不能偿还教职工的到期借款和利息,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不当而引起的。开元集团的困惑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保持企业产品创新的持久性
企业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经济中,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更好、更新、更受顾客欢迎的新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产品的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顾客追求新型的产品,不能光着眼于眼前的产品,要考虑未来的产品,要研究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样企业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人。刚成立时的开元集团便是依靠CMOS摄像芯片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子芯片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成为高科技领域中的领头人。但是,开元集团未能保持其高科技产品创新的持久性,其领先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各个企业此消彼长、优胜劣汰。一个企业如不能不断地创新、发展,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别的企业超越,这将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停滞。企业的停滞是其死亡的前奏。保持产品创新的持久性,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扩张需防范投资风险
扩张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扩张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要考虑应介入什么样的行业,需要购置哪些固定资产。还需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而且,企业的扩张往往都具有投入数额大、投资面广等特点,对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的扩张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扩张,而应考虑扩张后如何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靠什么样能力支撑规模的扩张。要进一步研究产业规律,对一个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这样的扩张才是真正的企业扩张,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开元集团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以及获得的成就说明了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但是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并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实质上,进行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不是片面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应以利润为导向,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贪快求大。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和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降低风险,但也可以增加风险,关键是企业如何运作。多元化经营的立足点是现有企业的资源,是在企业主导业务竞争优势已形成,有足够的自由资金保证,有理想的投资和未来的经营方向等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出发的。而开元集团在原来的高科技项目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将企业的资金大量投入到房地产项目和教育实体上面。所实现的扩张是在放弃所依托的西安交大高科技力量而进行得多元化扩张。最终不仅使企业陷入了困境,也使西安交通大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三)借贷经营需防范财务风险
开元集团的危机是由于不能偿还教职工借款而引起的,其真正的原因是企业大规模投资造成债台高筑。高负债率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处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
在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成立之际,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取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始在企业全体职工和西安交通大学教职工当中进行集资借款。这十年间开元集团向教职工的借款已经累积到1亿多元。企业在地产上投资的资金除了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改制吸纳的社会资金外,绝大多数来自于教职工的借款和银行贷款。相对应的是这些房地产的投资开元集团采取了自己投资建设、建成后自己租赁管理的模式,这种需要十年才能收回的投资是属于长期投资的性质。而其的资金来源的银行贷款却都是一年期的短期贷款,这种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的决策,是一种资本成本低,风险大的融资决策。这种融资政策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在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尚不明显,但在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环境下,银行信贷规模的严格控制对企业的影响较大。而且,短期贷款用于长期投资,由于长期投资的周转期长,现金周转较慢,一旦得不到银行新的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必将发生困难,也就会产生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
总之,开元之困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和现在以至于将来的财务政策。任何一个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其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以收抵支,同时提高其偿债能力,以减少企业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同时,企业还应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合理安排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最后,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
【参考文献】
[1] [美]Stephen P. Baginski,John M.Hassell.管理决策与财务会计报表(第二版)[M].邓琳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阿斯瓦斯·达摩达兰.应用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鄂丽丽,霍瑞龙.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有关问题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2).
[5] 央视国际. www.cctv.com.2006-05-11.